革蘭氏菌

革蘭氏菌

通過革蘭氏染色法,能夠把細菌分為兩大類:採用這種染色方法,是先用龍膽紫(亦稱結晶紫)來染病菌,所有細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後再塗以革蘭氏碘液,來加強染料與菌體的結合,再用95%的酒精來脫色20~30秒鐘,有些細菌不被脫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細菌被脫色變成無色,最後再用復紅或沙黃復染1分鐘,結果已被脫色的細菌被染成紅色,未脫色的細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著色,這樣,凡被染成紫色的細菌稱為革蘭氏陽性菌(G﹢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菌(Gˉ菌)。

基本介紹

革蘭氏染色,革蘭氏染色原理,革蘭氏染色步驟,

革蘭氏染色

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病菌,如何將這些病菌加以鑑別、分類,並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於鑑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數腸道菌多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產生內毒素,靠內毒素使人致病。
革蘭氏陰性菌(Gˉ菌)。革蘭氏陰性菌(Gˉ菌)。
常見種類:
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菌有: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及腦膜炎雙球菌等。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結核桿菌對青黴素不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和淋病雙球菌對青黴素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革蘭氏染色原理

革蘭氏染色的結果取決於細菌細胞壁的結構
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晶紫-碘複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鬆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晶紫-碘複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復染後呈紅色。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厚約20-80nm,有15-50層肽聚糖片層,含20-40%的磷壁酸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厚約10nm,僅2-3層肽聚糖,另外還有脂多糖、細菌外膜脂蛋白
革蘭氏染色原理目前有三種觀點等電點學說、化學學說和滲透學說。
1. 等電點學說,革蘭氏陽性菌的等電點在PH2-3,比陰性菌(PH4-5)低,加之碘為弱氧化劑,可降低革蘭氏陽性菌的等電點,致使兩類菌的等電點差異擴大,因此陽性菌和鹼性染料的結合力比陰性菌更強。
2.化學學說,碘液在菌體內與結晶紫結合後又和菌體核心糖核酸鎂鹽-蛋白質複合物結合,此結合物不易被丙酮酒精脫掉,呈革蘭氏染色陽性。因革蘭氏陰性菌缺乏核糖核酸鎂鹽,故對碘與結晶紫結合物攝取少,且不牢固,易被丙酮酒精脫色而呈革蘭氏染色陰性。
3.滲透學說,乙醇使陽性菌所含粘肽多糖脫水而致細胞壁間隙縮小,通透性降低,在菌體內保留了染料-碘複合物,呈紫色。陰性菌含粘肽少,細胞壁變化不大,通透性不受影響,菌體內的染料-碘複合物較易透出,失去紫色,被復染成為紅色。

革蘭氏染色步驟

操作分初染、媒染、脫色和復染四步
革蘭氏染色步驟示意圖革蘭氏染色步驟示意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