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監督分類

非監督分類

非監督分類是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徵空間中類別特徵的差別為依據的一種無先驗(已知)類別標準的圖像分類,是以集群為理論基礎,通過計算機對圖像進行集聚統計分析的方法。根據待分類樣本特徵參數的統計特徵,建立決策規則來進行分類。而不需事先知道類別特徵。把各樣本的空間分布按其相似性分割或合併成一群集,每一群集代表的地物類別,需經實地調查或與已知類型的地物加以比較才能確定。是模式識別的一種方法。一般算法有:回歸分析、趨勢分析、等混合距離法、集群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圖形識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監督分類
  • 外文名: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理論基礎:集群
  • 性質:科學
  • 相關概念:監督分類
  • 領域:測繪科學與技術
定義,與監督分類的區別,分類方法,聚類中心的選取,

定義

非監督分類是指人們事先對分類過程不施加任何的先驗知識,而僅憑數據(遙感影像地物的光譜特徵的分布規律),即自然聚類的特性,進行“盲目”的分類;其分類的結果只是對不同類別達到了區分,但並不能確定類別的屬性,亦即:非監督分類只能把樣本區分為若干類別,而不能給出樣本的描述;其類別的屬性是通過分類結束後目視判讀或實地調查確定的。非監督分類也稱聚類分析。一般的聚類算法是先選擇若干個模式點作為聚類的中心。每一中心代表一個類別,按照某種相似性度量方法(如最小距離方法)將各模式歸於各聚類中心所代表的類別,形成初始分類。然後由聚類準則判斷初始分類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修改分類,如此反覆疊代運算,直到合理為止。與監督法的先學習後分類不同,非監督法是邊學習邊分類,通過學習找到相同的類別,然後將該類與其它類區分開,但是非監督法與監督法都是以圖像的灰度為基礎。通過統計計算一些特徵參數,如均值協方差等進行分類的。所以也有一些共性。

與監督分類的區別

有監督必須有訓練集與測試樣本。在訓練集中找規律,而對測試樣本使用這種規律;非監督沒有訓練集,只有一組數據,在該組數據集內尋找規律。
有監督方法的目的是識別事物,識別的結果表現在給待識別數據加上了標號。因此訓練樣本集必須由帶標號樣本組成;非監督方法只有分析數據集本身,無標號。如果發現數據集呈現某種聚集性,則可按自然的聚集性分類,但不以與某種預先的分類標號為目的。

分類方法

(一)波普圖形識別分類
(二)聚類分析
動態聚類。聚類的方法主要有基於最鄰近規則的試探法、K-means均值算法、疊代自組織的數據分析法(ISODATA)等。
模糊聚類法。模糊分類根據是否需要先驗知識也可以分為監督分類和非監督分類.。
系統聚類。這種方法是將影像中每個像元各自看作一類,計算各類間均值的相關係數矩陣,從中選擇最相關的兩類進行合併形成新類,並重新計算各新類間的相關係數矩陣,再將最相關的兩類合併,這樣繼續下去,按照逐步結合的方法進行類與類之間的合併,直到各個新類間的相關係數小於某個給定的閾值為止。
分裂法。又稱等混合距離分類法,它與系統聚類的方法相反,在開始時將所有像元看成一類,求出各變數的均值和均方差,按照一定公式計算分裂後兩類的中心,再算出各像元到這兩類中心的聚類,將像元歸併到距離最近的那一類去,形成兩個新類. 然後再對各個新類進行分類,只要有一個波段的均方差大於規定的閾值,新類就要分裂。

聚類中心的選取

它首先要確定基準類別的參量,再由集群的參數來調整預製的參量,再聚類調整,直到有關參數達到允許的範圍。其中,初始聚類中心的確定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對分類過程和分類結果均有重要影響,較好的初始聚類中心方法既能提高分類的效率又能提高分類的精度。現有的確定初始聚類中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任意的選取K個樣本作為初始聚類中心;憑經驗選取有代表性的點作為初始聚類中心;用密度法選取代表點作為初始聚類中心;最大最小距離選心法;基於均值標準差定心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