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球菌性細菌性關節炎

非淋球菌性細菌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部分患者有關節損傷與功能障礙。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感染的長期性、細菌的特性、累及的關節、宿主的抵禦能力以及一些治療原則的套用等。但即使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非淋球菌性化膿性關節炎仍比淋球菌性關節炎有更高的併發症、致殘率及致死率。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膝關節,髖關節
  • 常見病因: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G族鏈球菌等,通過外傷、血源行散播、醫源性損傷等途徑
  • 常見症狀:關節疼痛與腫脹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臨床表現

關節疼痛與腫脹。有明顯的關節內液滲出,主動及被動運動受限。大部分患者僅累及單個關節。若多個關節被侵犯,提示患者伴有嚴重的慢性病或慢性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等。多關節化膿性關節炎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G族鏈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桿菌。好發部位為膝關節,約占成年人感染關節的50%以上。兒童的髖關節感染更多見,特別在新生兒中。

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關節穿刺、滑膜液培養
滑膜液的細菌培養和檢查明確診斷的最初和最重要的方法是關節穿刺、滑膜液培養。應在無菌條件下,儘可能多地取出滑膜液,直接放在肉湯和固體培養液上,也可接種到需氧和厭氧的血培養瓶中。
滑膜液中細菌抗原的鑑定是更專業化的診斷方法。對流免疫電泳、膠乳粒子凝集以及協同凝集均可幫助診斷。特別是帶有包囊的抗原,如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球菌的診斷更有幫助。
2.血培養
幾乎半數的血培養為陽性。有時滑膜液培養為陰性,而血培養卻為陽性。此外關節外的感染灶也應作革蘭染色和培養。例如,泌尿道感染可能引起革蘭陰性菌性關節炎。皮膚感染又常為革蘭陽性球菌的入口。
3.外周血
部分患者白細胞計數增多,但無特異性。
4.血沉
幾乎所有患者的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5.C反應蛋白(CRP)
陽性,但均無特殊的診斷意義。
(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早期X線片無明顯感染的改變。僅揭示關節內滲出和脂肪墊移位,還可除外鄰近的骨髓炎。一周后可見骨質疏鬆,以後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外形改變,這些改變取決於細菌的毒性。
2.其他
關節內氣體形成提示有大腸埃希桿菌或厭氧菌感染的可能,不易看清的關節可用關節造影、螢光鏡檢查或CT。此外放射核素的閃爍照相,對早期化膿性關節炎的診斷有所幫助。

診斷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滑膜液的細菌培養及檢查,輔助檢查特點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相鑑別。膠乳粒子凝集以及協同凝集,特別是帶有包囊的抗原,均可幫助鑑別如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球菌的診斷。

併發症

革蘭陰性的細菌性關節炎老年人、靜脈內用藥者及慢性病患者。易並發惡性腫瘤、糖尿病、鐮狀細胞貧血、結締組織疾病。沙門菌性關節炎最易並發鐮狀細胞疾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革蘭陰性細菌性關節炎2歲以下兒童易並發中耳炎或腦膜炎。

治療

1.一般療法
包括休息、加強營養、補液。給予大量維生素B1、B6以及維生素C。
2.抗生素
對急、慢性病例均重要。四環素類抗生素療效較好,如多西環素(強力黴素)。利福平或第三代頭孢菌素療效也較好。此外提倡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結合治療,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鏈黴素和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脊柱炎患者宜延長療程。慢性的、對抗生素有抵抗力的布氏桿菌性關節炎,需聯合套用免疫調節劑,如左旋咪唑(左旋四咪唑)等,以增強免疫功能。

預後

非淋球菌性細菌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部分患者有關節損傷與功能障礙。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感染的長期性、細菌的特性、累及的關節、宿主的抵禦能力以及一些治療原則的套用等。

預防

1.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病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空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調配。
2.注意鍛鍊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菸戒酒。
3.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