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長匍匐枝。稈堅硬,多少壓扁,高100-150厘米。葉鞘無毛,鞘口具柔毛;葉舌長約1毫米,具細纖毛;葉片長達30厘米,寬3-10毫米,兩面均甚粗糙。
穗狀花序數至十餘枚簇生於稈頂,長約10厘米;小穗灰綠色,長4-4.5毫米;穎膜質,具1脈;第一穎長約2毫米;第二穎長約3毫米;第一外稃長3-3.5毫米,基盤及邊脈具柔毛,脊的兩側具短毛,芒自近頂端以下伸出,長約4毫米;內稃頂端微凹,稍短於外稃;花葯淺黃色,長約2毫米;不孕外稃2-3枚,第一枚較窄狹,先端尖而微凹,長約2.5毫米,有時可有孕性,具長約3毫米之芒。
生長環境
非洲虎尾草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主要草種之一,適生在年降雨量750-1259毫米的地區,但從5000毫米的多雨地帶,到乾旱的以色列都有生長。雖然是耐旱的牧草,但苗期耐旱、耐濕性強。耐寒性弱,在中國降霜地帶很難安全越冬。耐低溫性因品種而異,但四倍體差,而二倍體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質都能生長,另外能耐鹼性土和弱酸性土。
分布範圍
原產非洲,分布自塞內加爾起向東至蘇丹,向南至南非;中國引種栽培。生於開曠草地及隆瓦納群落中。
繁殖方法
播種期:播種適期從種子發芽和溫度的關係看,至少需氣溫穩定在15℃以上。生育最適溫度為30-35℃。在中國南京地區5月中旬播種較為適宜,而進入6月份播種則會降低產量。在日本和多花黑麥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接茬栽培的情況下,多花黑麥草在5月中下旬收穫,非洲虎尾草則在6月上旬,產量影響很少。另外由於非洲虎尾草苗期生長慢,發芽差,易被雜草危害,所以在雜草發芽後耕作,播種也很普遍。
播種量:種植可用種子或營養體進行,營養繁殖除特殊用途外,通常用種子播種。中國以外播種量為5-25千克/公頃。不同播種量的草產量調查結果表明:播種量高的第一次割草產量高,而第二刈割開始不同播種量間沒有差異。也有研究表明,在肥水條件適宜時,不同播種量間草產量沒有差異。播種方法除採種栽培外,通常都用撒播。
栽培技術
覆土的好壞是影響發芽好壞的重要因素。在肯亞覆土0.6-1.3厘米約90%發芽,2.5厘米為65%,5厘米時幾乎沒有發芽率。而日本九州農試的結果表明:在乾燥或多濕的條件下,覆土0.2-2厘米發芽良好,3厘米時發芽率只有一半。從上述結果看,覆土要儘可能淺,最深不能超過2厘米。
施肥對非洲虎尾草施肥試驗的報導很多。對照不施肥3年平均乾物產量10.9噸/公頃,施氮85、170、340千克/公頃,產量分別為14.9、17.2、21噸/公頃,產量呈直線增加。另粗蛋白含量不施肥的10.6%,施氮907千克/公頃增加到20.2%。通常施肥量因土壤、氣候等有很大差異。播種和每次刈割時等量施肥,每次施氮100千克/公頃,全年以300-400千克/公頃為準。
主要價值
非洲虎尾草的飼料成分含量因生育期、又刈割時期、氮的施用量等有差異,粗蛋白在10-20%,粗纖維在30-40%之間。在澳大利亞,不施肥粗蛋白為6.3%,施氮450千克/公頃,粗蛋白含量增加到9.5-9.8%。在東非,CP的含量和生育期及降雨量有密切關係,雨季開始時可達15-20%,乾旱時可降低到4-5%。矽含量高,達乾物重的左右。無機物中,鈉含量高是其特徵,澳大利亞和日本的資料,鈉含量可超過0.4%。
將水分予乾到4-60%可製成很好的青貯,其品質和抽穗初期的玉米、象草相似。相對於多花黑麥草抽穗後的綿羊採食率分別為83.6%和72.9%,非洲虎尾草分別為71.2%和53.9%,抽穗後利用損失很大。而對於肉牛的採食性比乳牛好。對於家畜的適口性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要好,早熟品種比晚熟品種消化率低,但晚抽穗不一定和高採食量有關連;不同品種間採食量沒有明顯差異;葉比例高低是左右採食量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