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虜衛,東至海刺都界二百里,西至虎豹口一十五里,南至郭城驛九十里,北至黃河三百里。 ...
據清康熙《重纂靖遠衛志》收錄的名為樗齋以及清意逸者所撰兩篇《樂琴軒記》記述,明代靖虜衛人路升不僅長於詩詞寫作,而且古琴藝術造詣精深,書齋取名“樂琴軒...
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會寧縣、靖遠衛隸鞏昌府。景泰縣境之大蘆塘等地仍隸靖遠衛,紅水等地改隸蘭州府皋蘭縣。雍正八年(1730年),靖遠衛改稱...
李光啟(1511—1555)字顯之,明靖虜衛(今甘肅白銀市靖遠縣)人,祖籍樂亭(今河北),高祖李忠隨軍入籍靖虜衛,明嘉靖年間軍事將領。...
趙率教(1569年-1629年),字希龍,號明善,陝西人,生於靖虜衛,明朝將領,歷任總兵、左都督、平遼將軍。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率教中武進士,任甘州(今甘肅省張掖...
清朝初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區境屬靖遠衛轄地。後改為靖遠縣,隸鞏昌府。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設海城縣丞於打拉池,分會寧、靖遠、海原部分地方歸其管轄,...
今寧夏同心縣東北徐冰水村,靖虜衛城,即今甘肅靖遠縣城;花兒岔,位於今靖遠縣西北水泉鎮黃河東岸,這條近乎東西向的長城當時被稱為“內邊”。嘉靖年間(1522~1566...
後設:寧夏中衛、寧夏中屯衛(舊和州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寧羌衛、靖虜衛、固原衛、榆林衛、寧夏後衛(以花馬池千戶所改)、興安千戶所(舊金州千戶所...
明朝中期,為防止北方民族侵擾,靖虜衛(靖遠)防禦指揮中心由迭烈遜、打拉池遷至永安堡。1569年設堡,1571年建成。堡為長方型,南北長475米,東西寬350米,占地233畝。
路瑛(生卒年月不詳),字天球,祖籍山東泰安。明代任寧夏總兵,征西將軍。其曾祖父路貴於正統二年(1437)隨軍調任靖虜衛指揮同知,遷籍入衛。...
房貴(生卒年不詳),字美和,明靖虜衛守備。原籍直隸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合肥),房貴初任漢中守備,後以軍功升授寧夏衛指揮。...
呂恆,原籍山東,明朝萬曆年間遷居靖虜衛,明朝安南同知。... 呂恆,初為安南同知,萬曆四十年(1612年),任靖虜衛監收廳通判,奉命監收靖虜衛糧餉。呂恆來到靖遠後...
[103] 、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衛、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衛、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
[83] 、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衛、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衛、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
陳善,生卒年不詳,明靖虜衛(今甘肅靖遠)人,字敬庵。... 陳善,生卒年不詳,明靖虜衛(今甘肅靖遠)人,字敬庵。本名 陳善 字號 敬庵 所處時代 明 出生...
明朝,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清朝,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景泰縣在軍事上明朝屬於固原衛,清朝屬於靖虜衛,其地理位置獨特,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位於甘、蒙、寧三省交界處,是河西走廊的東端門戶,這一獨有的地域特徵和地理...
[69] 、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衛、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衛、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
西魏置會州,明設靖虜衛、會寧縣,明洪武年間官辦“白銀廠”,有“日出斗金”、“集銷金城”之說。中文名 白銀賦 類別 以貴金屬命名的工業城市 說法 日出...
[81] 、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慶陽府、延安府、寧夏衛、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靖虜衛、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鄖陽...
清順治元年(1644年)靖虜衛改名靖遠衛。雍正八年(1730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靖遠、會寧地處西北邊陲,有“金城鎖鑰”之稱,黃河為天然屏障控扼朔方,戰略地位十分...
大明太祖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始有大規模移民到河畔,當時立陝西靖虜衛(今靖遠縣)。大清時期河畔前後變革為靖遠衛的所及靖遠道的衛。聖祖康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