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通道
在青藏鐵路沿線,已經設計了野生動物通道33處,通道總長達58.47公里,占線路總長度的5.27%;在西藏,在經過牧場附近的鐵路還設立了200多個家畜通道,以適應
氂牛、
驢、
羊等的通過;這些家畜通道同時也可基本滿足野生動物通過的需要。
理念起源
野生動物的家園由於人類活動的延伸和侵犯變得日以狹小和危險。人們可以看到的場景:夕陽西下,一條小蛇蜷縮著冰冷的身軀在餘溫未盡的柏油路面上體會日落前最後的溫暖。一輛機車呼嘯而過,蛇兒殞命。第二日清晨,一隻
知更鳥發現了這條小蛇,正準備去吃,迎面而來的小轎車將其撞傷。中午時分,
烏鴉發現了路邊一息尚存的知更鳥,俯衝上前,碰上拐彎的大貨車,失去了生命。
這一幕真實的慘劇就發生在英國的鄉村公路上。雖然不是每天都會發生這種連環交通事故,但無疑就這樣在車輪下斃命的小動物不計其數。據英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每年死於車輪下(包括汽車、火車)的動物竟有數百萬之多。“交通死亡動物”(Roadkilledanimals)已經作為一個在動物保護界日漸流行的新名詞。國際上甚至成立了一些專門的組織救助在公路上受傷的小生命,並開展相關的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設立了一些保護設施,如在有動物頻繁出沒的路段設定標誌牌、圍欄等,而其中最為有效和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
野生動物通道。
四通八達的
交通網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在動物的家園划起一道道“
三八線”,築起一堵堵
柏林圍牆。車輛的喧囂打擾了棲息地的寧靜,喜歡清靜的動物不得不舉家遷離。為獲得充足的食物,大膽的動物冒險在公路上穿梭。喪命在車輪下還只表面現象,破碎的家園最終可能帶來是無法預見的嚴重後果。棲息地的破碎導致不同地區的種群無法進行
基因交流,近親繁殖和稀有基因的喪失將會導致種群的退化甚至滅絕。而各種形式的通道在被鐵路和公路切割成斑塊狀的棲息地間架起一道道生命的橋樑。
生命橋樑
野生動物通道(Passgae)用個形象點的比方,就有點象是公路或鐵路上的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只是過街的主角換成了動物。所不同的是動物沒能聰明到繞遠找
斑馬線和天橋過馬路,甚至在見到這些能保全它們小命的龐大設施時還會不知所措嚇得逃之夭夭。因此建立野生動物通道遠比人類使用交通通道複雜許多,先要搞清楚在哪些地方動物頻繁穿越公路,把通道給它們送到家門口,通道的樣式還要對動物的胃口,能引導動物在不知不覺中通過通道穿越公路和鐵路。其實建立野生動物通道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特別是在發達的歐美地區,已有許多成功的先例。但在發展中的中國直至近年才將重大工程對動物的影響納如日程中。青藏鐵路工程頭一次在設計和施工中納入了有關動物通道的內容。讓青藏鐵路有可能成為一條真正的綠色鐵路。
綠色鐵路
青藏鐵路綿延1110公里,北起青海省
格爾木市,南至西藏首府拉薩,是目前(2004年)世界上線路最長的鐵路。鐵路的最高點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071米,最低位置格爾木海拔也有2820米,海拔超過4000米的路段近970多公里,占線路總長度的87%,可以說是一條建在雲端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也是目前世界上跨越自然保護區距離最長、數量最多的鐵路,穿越了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西藏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至今仍保持著近乎原始的生態和社會文明,青藏高原既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物種,同時又是現代物種分化和分布的中心,是研究和開發野生生物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天然實驗室。青藏鐵路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國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等主要江河的源頭地區。這裡生活著大量珍稀的草原動物如
藏羚羊、
盤羊、
藏原羚,這些大型食草動物活動範圍大,不同季節間取食、飲水、繁殖配對等都需要進行大規模、長距離的遷移,儘管已經避開了他們生活的核心區,鐵路的建設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會對他們原有的寧靜生活帶來無法預料的影響,為此在青藏鐵路建設與當地野生動物保護的關係,倍受全國乃至全世界各方面人士的關注。在青藏鐵路沿線設計形形色色的通道,搭建起了一道道生命的橋樑。
通道形式
| 橋樑下方通道 在青藏鐵路線上共有上千座橋樑,巧的是大部分橋下並沒有水,因此,鐵路當建成後,恢復橋樑下原始植被,野生動物就可以在往日熟悉的環境下自由穿行。而對於下方有水的橋樑,就需要增加引橋高度和恢復引橋下方的景觀,以使野生動物在取食、引水時可以自然通過,這種通道的形式特別適合於草原有蹄類動物通過。 |
| 隧道上方通道隧道本是鐵路的工程固有的設施,但往往在挖掘中會破壞周圍原有的景觀,甚至在周圍堆放施工中的棄渣,這在其他鐵路邊可說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青藏鐵路在設計和施工中都預先設計好廢渣堆放地點,並將於施工後立即進行處理,恢復隧道上方的原有植被,並周到地在隧道進出口增加防護網,避免野生動物掉下隧道口被撞傷。這種類型的通道適合于山地類型野生動物通過。 |
| 路基平交緩坡通道在一些地區可能沒有可資利用的現成橋樑或隧道,而野生動物分布又比較集中,只能改造路基建立通道。通過降低路基兩側坡度、並在降低坡度後的緩坡上進行植被措施等,誘導野生動物從路基上通過,這種形式適合於喜歡攀登到高處觀望後再通過的動物,比如 岩羊、 盤羊。 這種通道為野生動物搭建“過街天橋”,火車從下方的涵洞中通過,通道上方種植草皮、邊坡外緣壘以石塊,模擬自然的山坡形狀。一些專家還構想以驅趕家畜反覆通過、在通道上方植被中撒氂牛糞等措施誘導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通過。 |
| 複合通道 自然界的地形地貌千變萬化,往往單一形式不能適合實際需求,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綜合考慮不同類型野生動物的行為適應能力和可塑性,將基本通道形式進行組合。 |
相關評估
時空考驗
作為世界上第一條高原鐵路,野生動物的遷徙保護,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經驗。青藏高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獨特、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地區,青藏鐵路通過的沿線兩側活動較為頻繁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約有14種,它們活動範圍大,不同季節間取食、飲水、繁殖、產仔等往往需要進行大規模、長距離的遷移,青藏鐵路的建設無疑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它們的正常活動產生阻礙。
這些“生命的橋樑”能真正發揮,動物不經過訓練會象過人行橫道一樣自覺的過鐵路?這個問題一時還沒有可靠的答案,關於通道的利用率是一個科學界關注的複雜問題。動物的行為是複雜的,不同動物對通道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與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動物可能表現為畏懼不前,有的卻可能視若無物。但動物的行為對環境有適應的特性,大多數動物有可能逐漸習慣穿越通道。在通道初建成之時,可能使用率不盡理想,但數年後有可能改觀,動物也需要一個學習與適應的過程。此外,人們也可以藉助一些簡單的手段監測和評估通道的利用率,比如架設自動相機,攝象機和紅外裝置等等,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綠色通道究竟如何,這要看時間的考驗。不過世界各國已經有許多成功的先例可供借鑑。
適應測試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對棲息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對活動、遷徙路上的地形、地貌、植被因鐵路的修建而產生的改變,特別是對新出現的野生動物通道,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藏羚羊的膽子很小,對以前沒見過的鐵路會產生畏懼,如果不敢穿越鐵路遷徙,改變了它們的活動習性和規律,那其後果將是不可預測的。在鐵路建設和試運營期間,從事野外考察和檢測,以第一手數據、圖片和影像等資料為青藏鐵路的野生動物通道最佳化提供依據,就是讓藏羚羊安靜地走過。
三年的監測結果表明,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動物在行為上有逐步適應的趨勢,特別是藏羚羊群遷徙穿越可可西里通道時行為上的恐懼感在縮小,適應能力在提高,穿越時間在縮短,穿越群體在縮小,青藏鐵路野生動物通道初顯成效。三年的監測時間還不算長,目前(2007年)說野生動物通道對動物完全沒有影響還為時尚早,鐵路自身運行安全與交通可能導致的動物死亡將是今後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而他們對通道的監測也反饋到了有關方面,對緩坡通道的設計提出了修改的意見。三年的監測結果還不能對野生動物通道的有效性進行全面科學和系統的評價,繼續此項監測也是勢在必行。
最新數據
2014年,研究人員對青藏鐵路沿線野生動物通道及周邊野生動物遷徙活動所做的長期系統監測和調查顯示,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以來,沿線野生動物通道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的遷徙規律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自2004年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進入建設高峰期開始,青藏鐵路公司就委託中科院動物所和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對青藏鐵路沿線的野生動物活動進行不間斷監測。監測結果表明,青藏鐵路運營以來,區域內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以及各種群之間的活動、繁衍、遷徙、交流均正常。
2004年工程建設高峰期,記錄到1660隻藏羚羊穿越野生動物通道,2006年工程建成初期,記錄到的上遷和回遷的藏羚羊數目分別為2122隻和2959隻,到2011年以後,通過通道上遷和回遷的藏羚羊數量均已超過5000隻。青藏鐵路野生動物通道設定的位置、寬度和高度基本滿足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遷徙規律要求,同時,野生動物也在逐漸適應青藏鐵路的存在。
青藏鐵路
格爾木至拉
薩段沿線分布有
藏羚羊、
藏野驢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資源,其中線路兩側活動比較頻繁的珍稀野生動物約有14個種類。根據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青藏鐵路格拉段共設定了33處、總長逾58公里的野生動物通道。
2004年以來的青藏鐵路沿線野生動物遷徙監測數據顯示,野生動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經從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2011年以後的100%,同時,野生動物通過通道的集群規模和停留時間也在不斷減少。
“藏羚羊、藏原羚均是喜歡集群活動的動物,集群規模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野生動物對鐵路工程的害怕程度在減小,適應度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