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竟德: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環保志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從05年開始裴竟德作為環保志願者,每年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拍攝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態主題。希望通過影像的傳播使更多的人能關注可可西里的環境和生態問題。裴竟德傾其所有,克服各種嚴酷的自然環境,險象環生。拍攝了數十多萬張精彩圖片和大量視頻素材,有包括藏羚羊在內的可可西里野生動物,也有當地的紀實和風光影像。《可可西里生態影像志》是他的一個長期拍攝計畫,他說“影像本身不會改變自然,但優秀的自然影像會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而關注是改善的第一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裴竟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
- 出生日期:1968-1
- 職業:攝影師
生平,結緣攝影,情系野生動物,作品,藏羚羊說了算,全世界首拍藏羚羊產崽,猞猁,藏狐,生死母子情,虎父無犬子,首倡“福祉森林”,什麼是福祉森林,推行福祉森林的意義,社會反響,榮譽,媒體報導,
生平
結緣攝影
裴竟德15歲那年,家在一所政法學院住,鄰居是位教刑偵的老師,有一次帶他去學校的暗房玩,當看著暗綠色燈下膠片上一點點浮現出影像,由灰濛濛的一片慢慢變成通透美麗的風景時,裴竟德興奮得心咚咚直跳。從此家裡的廁所被改成暗房,印相、放大,搞得像模像樣。沒過多久纏著父母買了一台相機,天津產的東方4S,一百多塊,花了父親兩個月工資。
裴竟德說“如果三十年前,您在西安的街頭看到一個少年,脖子上挎個相機,屁顛屁顛的穿行在大街小巷,那八成就是我了,那時我唯一的夢想就是長大當個攝影師”。
工作以後心愛的相機被冷落了,2002年已過而立近不惑的裴竟德,少年時期的夢想被重新點燃。”。
2003年在秦嶺深處碰到的一場大洪災讓裴竟德對拍攝紀實和突發新聞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激發了裴竟德內心深處原始的衝動。經歷這次洪災,裴竟德瘋狂迷戀上紀實攝影。
情系野生動物
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緣裴竟德參加了“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探秘”,四十天可可西里腹地的經歷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重新理解和確定了諸如生活、情感、攝影等各個方面,從此踏上了拍攝可可西里生態影像的道路。危險、艱辛、緊張、刺激,在可可西里拍攝野生動物,裴竟德找到了戰地攝影師的感覺。
作品
藏羚羊說了算
青藏鐵路從開工建設到開通後的數年間,社會各界對於青藏鐵路是否破壞當地生態的爭論就沒停息過,2008年底一張曾獲得了CCTV《影響2006》年度新聞圖片銅獎,名為《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闢生命通道》的圖片被曝造假:飛馳的列車和藏羚羊是用兩張不同的照片合成的。這一訊息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眾多讀者在感到被欺騙的同時,也認為藏羚羊和列車和諧共處的場景是不可能有的,因為天性膽小、極易受到驚嚇的藏羚羊,在列車駛過時出現不符合常識。曾經實地去可可西里拍攝過的霍瑋說“要么有羊,要么有車。又有羊又有車兩個元素同時出現彰顯和諧主題,太巧太難了”。
青藏鐵路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是檢驗工程環保措施是否得力的重要因素。
2010年中新社一篇題為《西藏自治區主席駁青藏鐵路破壞生態說》的文章被各大媒體轉載,文章用裴竟德拍攝的《青藏鐵路邊的藏羚羊》作為點題圖片,圖片說明是:2009年6月5日,遷徙途中趕往卓乃湖集體產羔的母藏羚羊在鐵路邊悠閒的吃草,不遠處,火車從青藏鐵路飛馳而過。這篇文章平息了一場環保話題的爭論。有網友發表評論“政府官員說了不算,藏羚羊說了算”。
全世界首拍藏羚羊產崽
在坑裡,每天的鞋、襪子都是濕的,小腿肚子冰涼。還好屁股底下有個放鏡頭的鐵桶,可是口朝上啊,坐在上面還真不舒服。一下雨,就漏得嘩嘩的,在裡面都得撐傘。就這樣蹲守的第八天,他從鏡頭中看到一隻母羊開始產崽,這期待已久的場面讓他興奮不已,“母羊不停地跪地然後站起,還不時地甩甩尾巴,它在努力生下自己的孩子,我激動得不停地按快門。”母羊產崽的半個小時裡,裴竟德拍下了上千張照片,竟然有足足20G。“我的那些照片連起來,就是藏羚羊產崽的全部過程。”作為職業攝影師,裴竟德在全世界首次拍下藏羚羊產崽過程的照片。
猞猁
2008年奧運前夕,國家林業局和北京奧組委、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共同舉辦了“自然中國 和諧家園——我眼中的自然保護區攝影大賽”,裴竟德拍攝的《猞猁》獲得了全場最高獎(瀕危物種類)一等獎。奧運期間這張猞猁連同裴竟德拍攝的另外三張圖片被北京奧組委製成大幅照片,懸掛於國家體育館、運動員下榻酒店等奧運活動場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是北京“人文奧運、綠色奧運”活動的一部分。在這之前國內基本沒有拍到猞猁在野外的清晰圖片。
拍攝猞猁的過程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以下摘自作者寫的拍攝經過“2006年12月,我作為環保志願者來到可可西里拍攝野生動物,4日中午沿著海拔五千米的楚瑪爾河行進,剛剛翻過一個小山包,司機兼嚮導的巡山隊員周保平突然說“有情況”一腳將車剎住,我看到在車左後側的小土溝里臥著一隻猞猁,兩眼瞪的像銅鈴一樣機警的盯著我們,距離大概只有十米,與此同時我已端起裝有NIKKOR AF-S VR 200-400mm鏡頭的尼康D2x相機、用高速連拍一陣猛掃,猞猁也反應了過來,以極快的速度跳上了一個小土包回頭觀察了一下後迅速離開,這是猞猁回頭觀察的一瞬間,回來看拍攝數據發現整個過程不到10秒鐘。同車一起拍攝野生動物的兩位央視記者甚至沒來得及打開機器。”
猞猁屬於中型的貓科動物,晝伏夜出,很難在野外遇到。兩隻耳朵的尖端都生長著聳立的黑色筆毛,耳殼和筆毛能夠隨時迎向聲源方向運動,有收集音波的作用。
藏狐
一直以來,人們對藏狐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知識非常匱乏,以至於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無法給出該物種的有效保護意見。這個棲息在青藏高原的神秘物種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裴竟德拍攝的眾多藏狐圖片讓公眾了解和認識到這一物種。其中一張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 ”自然類二等獎。對於這張圖片奚志農老師的評價是“孤獨而有尊嚴”。野生動物攝影的深層次內涵是:揭示這一物種的氣質、行為以及所處的環境等等。
生死母子情
2005年4月7日,秦嶺深處一金絲猴媽媽緊緊抱者死去的猴嬰,據野外跟蹤研究的工作人員介紹,猴嬰死於五天前的難產。這組感人至深的圖片一經發表,就被數百家網站轉載,人們紛紛被這至純的母愛所打動,有網友結合當下一些社會現象評論道“看看現在醫院有病不治的、遺棄嬰兒的這些父母,還不如猴子!”
虎父無犬子
裴海君是該賽事自1964年創辦以來,第一個獲得青少年組的中國人,第三個獲獎的中國攝影師。
父親裴竟德是一位職業攝影師,平時在西安拍攝商業圖片,收入幾乎全部用於可可西里生態影像的拍攝,母親張蓓則負責圖片後期設計。兒子從小受到家庭薰陶,4歲時就拿著奶奶的卡片機到處拍照片,有一次推開窗戶拍外面的雪景,奶奶說“快關上窗戶,小心著涼”小海君抬起頭很嚴肅的說“攝影師還怕冷!”,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裴海君經常像小大人一樣教奶奶如何照相。“孩子特別喜歡親近大自然,我和愛人一有機會就會帶他出去玩。”裴竟德說,兒子雖然年齡小,但卻和他們去過很多地方。山東、海南、新疆、寧夏、內蒙古、北京……裴竟德已經記不清自己帶兒子去過多少地方,但讓他至今難忘的,還是兒子1歲10個月時,他們一家三口到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場景。“我們在沙漠裡搭帳篷住,準備離開時,還不會說話的兒子哭鬧著指著帳篷不讓走。”裴竟德說:“雖然那時孩子很小,但我卻能感覺到他對自然的熱愛。”
2010年冬季裴竟德和愛人帶兒子去秦嶺腹地。一路驅車到山腳下後,一家三口又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達目的地周至小王澗。一路顛簸,8歲的裴海君由於暈車不停地嘔吐,但看見河邊成群的川金絲猴時,他馬上忘記了暈車的感覺,從爸爸那裡要來相機,不停地給小猴子們拍照。
裴海君以前只在書上或電視裡看到過猴子,從未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小猴子活蹦亂跳地出現在眼前。“孩子總以為猴子只吃香蕉和蘋果,看到它們在河邊吃樹葉,還驚訝地問我這是怎么回事。”媽媽張蓓說,川金絲猴的面部呈淺藍色,十分漂亮,十幾隻可愛的猴子聚集在一起,一下就把裴海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過去。
瘦小的裴海君拿起相機,將鏡頭瞄準在調皮的猴子身上。裴海君說:“我一看見猴子就覺得很開心,它們簡直太可愛了。那天給它們拍了好多照片,爸爸媽媽叫我回家,我都有點捨不得呢。”
裴竟德說希望讓兒子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爸爸的專業相機連同鏡頭足有3公斤重,而8歲的裴海君就是用這個相機連續拍攝一個多小時,才拍下一張川金絲猴的面部特寫,也就是他本次獲獎的作品。
裴海君笑著說:“相機很重,我就用膝蓋頂著,拍完照片才感覺腳麻,手腕也有點疼。不過我覺得很值得,拍下照片就能讓更多人看見大自然里美麗的事物。”
首倡“福祉森林”
緣由
裴竟德從05年開始每年都獨自一人深入可可西里無人區拍攝野生動物。近距離的感受到一個個生命呱呱墜地和瞬間消亡,自己也處於“野生”的狀態中,被狼跟蹤、被棕熊撕破帳篷、深夜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中蜷縮在帳篷里、車陷沼澤五天四夜.....很多次命懸一線。這些通心透骨的感受讓裴竟德思考這個世界因為物種間不斷生死更迭而生機勃勃;不自覺的想如果自己不幸遇難將會如何?回到都市中看到因喪葬引發的諸多民怨,以及給環境、資源帶來的問題和不可持續性。漸漸的形成了福祉森林的構想,幾年的過程中結合相應的實地考察。反覆分析和思考人類對喪葬的需求實質:如何在滿足需求的同時順應自然規律?不但不污染環境消耗資源而且對改善環境起積極作用?
什麼是福祉森林
火創造了人類燦爛的古代文明,石油使人們進入了現代文明。當今社會,從新生兒使用的第一片紙尿褲,到去世後焚燒入殮,火和石油伴隨了人的一生。這期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也產生了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諸多問題。
將裝有逝者遺體的棺槨埋葬後栽上樹,這棵樹就是福祉樹,由眾多福祉樹組成的森林就是福祉森林。
棺槨由落葉或秸稈壓制而成,既不消耗木材又體現了人辭世後的尊嚴,同時也滿足了融入大地的條件。
地面不設墳頭、墓碑,由樹木植被、附著在樹木上的銘牌和一組坐標點來代替(北斗或PGS標註位置)。
其構建思想是:在滿足逝者入土為安、親友永久緬懷的同時改善環境、恢復生態。福祉有幸福、利益、福利的涵義,福祉森林正是為人類謀取永久幸福和利益的一片森林。
城市落葉和農村秸稈在很多地方被焚燒處理,既不環保也不安全。將這些“廢物”收集、整理,用現代工藝壓製成板材厚度為20cm左右的棺槨。喪屬購買福祉森林安葬地後,取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證書。證書中標註坐標點、區域編號以及逝者個人資料等。安葬地供喪屬永久使用,只能用於植被種植和祭奠,不可轉讓,只可繼承。遺體告別(可在原市區火葬場)後送入福祉森林安葬。棺槨埋入三米深地下,可在界線內自由擺放。樹的栽種嚴格按照行間距設定位置。按規劃設計樹木種類不同,每個植樹點為2米x2米至10米x10米不等的方形,除栽種一株喬木外還輔以灌、草、藤等植被。所有植被由專業人員培育、管護。允許購買合葬、家族、未亡人安葬地,樹木先行種植。
推行福祉森林的意義
1、減少環境污染,大力改善生態
火化過程對環境和大氣有顯著的影響。主要的排放物有:碳、硫、氮氧化物。氟、氯氫化物,PM10、PM2.5顆粒污染物,汞和其他重金屬等,這些都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火葬場大多建在市區內,更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惡化。
印度一位名叫德斯的教授對樹木在生長過程中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治理污染等發揮的生態價值進行了量化:
一棵生長50年的樹累計創造生態價值相當於19.6萬美元。
中國每年死亡人數約900萬人,如果這些逝者都進入福祉森林, 50年創造生態價值總計4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2012年全國GDP的6倍。加上減少火化污染帶來的生態效益將會更多。到那時,這些數據將變成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每個人都會實實在在感受到。
2、體現生命尊嚴
很多人在墓園祭奠親人時有這樣的感覺,人稍微多一點,地方不夠站,一鞠躬就碰到後面的墓碑。每個墓園的面積約一平方米,即便是這樣的地方,購買時的價款里只包含了一段時期的使用費。到期後誰來續費?沒有後人、沒人續費的無主墓園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以前曾經看到一幅國外的新聞圖片,墓地被工人挖開,旁邊是被挖出的遺體,圖片說明:“因為沒交墓地租金”,此情此景,人的尊嚴何在?
3、永久祭奠
傳統墓園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購買墓園價格多為20年使用期。福祉森林中的樹木從栽種成長到死亡,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生命周期。在這個生命周期中樹木無時無刻的調節氣候、淨化空氣、促進著自然的生態平衡。我們有什麼理由終止這種對人類環境百利而無一害的自然過程?陝西省黃帝陵現存樹齡最高的古柏樹達五千年,因此討論使用年限、產權已無實際意義。
人來於塵土,歸於塵土。福祉森林在發揮森林功能的同時,完全能滿足人們入土為安、落葉歸根的心理訴求,樹木的生長空間則為人們提供相對寬裕的祭奠環境和寄託哀思的載體。
4、價格親民
傳統墓園的費用,隨著用地矛盾的增加,墓園價格年年上漲,買一塊墓地“入土為安”成為奢侈的需求。“死不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福祉森林和國家的植樹造林規劃結合起來,喪屬承擔費用比傳統墓園少,確保低收入家庭承擔得起
社會反響
2012年清明期間,裴竟德在部落格中發表了題為《福祉森林——殯葬制度改革的構想》的文章,網友紛紛留言對福祉森林的構想表示贊同,認為福祉森林是可以改變環境的偉大事業。被《南方都市報》轉載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眾多讀者打電話詢問福祉森林何時才能成為現實?也有讀者出謀劃策建議以提案形式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西安幾所大學也主動聯繫裴竟德去做推動福祉森林的講座。讀者的反響之熱烈反映出現行喪葬制度的諸多弊端以及公眾迫切希望改變的心態。
榮譽
2015年:紀錄片《高原精靈藏羚羊》在CCTV-9特別呈現欄目播出,重播三十餘次,反響熱烈。
2014年:當選第十一屆“年度先生”
2014年:《卓乃湖之夏》獲得第三屆《中國鹽湖城·神奇格爾木》全國攝影大展最高獎項:“特別收藏獎”
2010年:獲得中國環境保護部等七部委聯合主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特別支持的200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提名
2010年: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大眾攝影雜誌社共同主辦“可可西里—裴竟德生態影像攝影展”
2010年:參加平遙國際攝影節《可可西里》個展獲自然類優秀攝影師獎
2010年:《玉樹大地震》和《藏羚羊》分別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溯源中國--梅塞德斯-賓士三江源攝影採風大獎”
2009年:《藏野驢》《川金絲猴》獲《攝影世界》雜誌“尼康”讀者園地攝影季賽大獎
2009年:拍到前人從未拍到的藏羚羊產羔全過程
2009年:《藏狐》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自然類二等獎
2009年:《藏羚羊》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溯源中國--梅塞德斯-賓士三江源攝影採風大獎”
2008年:《猞猁》獲得國家林業局、29屆奧組委、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共同舉辦的:“自然中國和諧家園——我眼中的自然保護區攝影大賽”全場最高的單項獎(瀕危物種類)一等獎。;《雪山下的紅景天》同時獲得自然景觀類三等獎。
2008年:《藏野驢》獲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自然類三等獎
2008年:《遷徙中的藏羚羊》等四幅作品被北京奧組委製成大幅照片,懸掛於國家體育館、運動員下榻酒店等奧運活動場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是北京“人文奧運、綠色奧運”活動的一部分
2007年:《極地精靈-可可西里的野生動物》獲“神奇的格爾木”全國攝影大賽人文類一等獎
2003年:《寧陝8.29特大洪災紀實》獲第十一屆“亞洲風采”攝影比賽新聞類三等獎
媒體報導
人與自然是個永恆的主題,公眾對於野生動物的關注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下面是媒體對裴竟德堅持拍攝野生動物事跡的部分報導。
2013-1-21 CCTV 新聞直播間 “攝影師裴竟德:為了動物的尊嚴”
2013-1-21 CCTV晚間新聞 新聞直播間 “可可西里:攝影師蹲守拍攝藏羚羊交配視頻 ”
2011-12-24 《羊城晚報》專題“用鏡頭追蹤野生動物”
2011-09-07《中國環境報》人物專題:“裴竟德鏡頭對準可可西里”
2011-07-15 《北京周報》人物專題:環保志願者裴竟德:可可西 我一生的夢想
2011-7-11 西安電視台《非常訪談》專訪:“裴竟德:自然生態我的攝影藝術”
2011-6-29 CCTV新聞《朝聞天下》新聞特寫“”
2011-5-31 陝西廣播電台專訪“攝影師裴竟德和他的可可西里”
2011-5 西安廣播電台演播室專訪
2011-5-2 西安電視台《直播西安》“可可西里藏羚羊產崽全過程”
2011-4-28 《華商報》專題“”
2011-1 CCTV-3 《動物狂歡節》兩人專題
2010-12-26 中國西藏網周末訪談“”
2010- 12 西安電視台《城市記錄》欄目專題“裴竟德的可可西里”
2010-4-下半月號《家庭》雜誌專題:“冒死五上可可西里全球首拍藏羚羊產崽影像”
2010-1 《中國攝影》雜誌專題:“攝影師還怕冷”
2010-1-13 《長江商報》專題“生命的禮讚”
2010-1 《國家人文地理雜誌》專題:深入可可西里五年:“在海拔5000 米用鏡頭追尋野生動物”
2010-1 西安電視台《直播西安》專題:“可可西里我的夢”
2009-12 陝西電視台《陽光綜E》新聞“全球首拍藏羚羊產崽陝西攝影家的驕傲”
2009-12-15 《西安晚報》專題:“西安攝影師五進可可西里首次拍到藏羚羊產崽”
09-12-14 《華西都市報》專題:“”
新華網、人民網、鳳凰、騰訊、網易、搜狐、雅虎、央視網等轉載過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