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森林

2012年清明期間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裴竟德在部落格中發表了一篇題為“福祉森林——殯葬制度改革的構想”的文章 。文章倡導順應自然、順應民心、沒有污染、恢復生態的喪葬方式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支持。紛紛留言對福祉森林的構想表示贊同,認為福祉森林是可以改善生態環境的偉大事業。被《南方都市報》轉載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支持,眾多讀者打電話詢問福祉森林何時才能成為現實?也有讀者出謀劃策建議以提案形式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讀者的反響之熱烈反映出現行喪葬制度的諸多弊端以及公眾迫切希望改變的心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祉森林
  • 時間:2012年
  • 人物裴竟德
  • 文章:福祉森林——殯葬制度改革的構想
概述,福祉森林,管理方法,優勢,區別,可行分析,解放思想,理論基礎,遠景規劃,載體,

概述

從05年開始,裴竟德每年都會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拍攝野生動物。獨自一人近距離目睹一個個生命呱呱墜地和瞬間消亡,自己也處於“野生”的狀態中,被狼跟蹤、被棕熊撕破帳篷、深夜蜷縮在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中的帳篷里、車陷沼澤數日......很多次命懸一線。這些通心透骨的感受讓裴竟德深刻的體會到自然的偉大和人的渺小。感悟到這個世界是因物種間不斷生死更迭而生機勃勃,不自覺思考自己如果不幸遇難將會如何?回到都市中看到因喪葬引發的諸多民怨,以及給環境、資源帶來的問題和不可持續性。漸漸的形成了福祉森林的構想
裴竟德工作照裴竟德工作照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大地周而復始,萬物生生不息。進入自然的循環,融入大地是生命最好的歸宿。

福祉森林

火創造了人類燦爛的古代文明,石油使人們進入了現代文明。當今社會,從新生兒使用的第一片紙尿褲,到去世後焚燒入殮,火和石油伴隨了人的一生。這期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也產生了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諸多問題。
組成人體的氧、氫、碳、鈣、氮、磷、鉀、硫等元素與組成地球表面的元素比例大致相當。億萬年來,這些元素在人體和地表之間不斷的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如今這一循環過程被現代文明所改變。火化使人體脫離了生物圈的自然循環和能量轉換,並產生了大量對環境有害的氣體和顆粒污染物。骨灰安葬的墓園又加劇了日益緊張的用地矛盾,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有沒有不占用土地資源、不污染環境?又能寄託追思之情,造福後代的方法呢?
將裝有逝者遺體的棺槨埋葬後栽上樹,這棵樹就是福祉樹,由眾多福祉樹組成的森林就是福祉森林。
棺槨由落葉或秸稈壓制而成,既不消耗木材又體現了人辭世後的尊嚴,同時也滿足了融入大地的條件。
地面不設墳頭、墓碑,由樹木植被、附著在樹木上的銘牌和一組坐標點來代替(北斗或PGS標註位置)。
構建思想:在滿足逝者入土為安、親友永久緬懷的同時改善環境、恢復生態福祉有幸福、利益、福利的涵義,福祉森林正是為人類謀取永久幸福和利益的一片森林。

管理方法

城市落葉和農村秸稈在很多地方被焚燒處理,既不環保也不安全。將這些“廢物”收集、整理,用現代工藝壓製成板材厚度為20cm左右的棺槨。喪屬購買福祉森林安葬地後,取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證書。證書中標註坐標點、區域編號以及逝者個人資料等。安葬地供喪屬永久使用,只能用於植被種植和祭奠,不可轉讓,只可繼承。遺體告別(可在原市區火葬場)後送入福祉森林安葬。棺槨埋入三米深地下,可在界線內自由擺放。樹的栽種嚴格按照行間距設定位置。按規劃設計樹木種類不同,每個植樹點為2米x2米至10米x10米不等的方形,除栽種一株喬木外還輔以灌、草、藤等植被。所有植被由專業人員培育、管護。允許購買合葬、家族、未亡人安葬地,樹木先行種植。
按樹木種類不同所占面積的大小對應價款不同。購買款項用於征地、樹木與地面植被的管理、養護和科研經費等。

優勢

1、減少環境污染,大力改善生態
火化過程對環境和大氣有顯著的影響。主要的排放物有:碳、硫、氮氧化物。氟、氯氫化物,PM10、PM2.5顆粒污染物,汞和其他重金屬等,這些都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火葬場大多建在市區內,更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惡化。
印度一位名叫德斯的教授對樹木在生長過程中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治理污染等發揮的生態價值進行了量化:
一棵生長50年的樹累計創造生態價值相當於19.6萬美元。
中國每年死亡人數約900萬人,如果這些逝者都進入福祉森林,50年創造生態價值總計4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2012年全國GDP的6倍。加上減少火化污染帶來的生態效益將會更多。到那時,這些數據將變成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每個人都會實實在在感受到。
2、體現生命尊嚴
很多人在墓園祭奠親人時有這樣的感覺,人稍微多一點,地方不夠站,一鞠躬就碰到後面的墓碑。每個墓園的面積約一平方米,即便是這樣的地方,購買時的價款里只包含了一段時期的使用費。到期後誰來續費?沒有後人、沒人續費的無主墓園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以前曾經看到一幅國外的新聞圖片,墓地被工人挖開,旁邊是被挖出的遺體,圖片說明:“因為沒交墓地租金”,此情此景,人的尊嚴何在?
3、永久祭奠
傳統墓園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購買墓園價格多為20年使用期。福祉森林中的樹木從栽種成長到死亡,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生命周期。在這個生命周期中樹木無時無刻的調節氣候、淨化空氣、促進著自然的生態平衡。我們有什麼理由終止這種對人類環境百利而無一害的自然過程?陝西省黃帝陵現存樹齡最高的古柏樹達五千年,因此討論使用年限、產權已無實際意義。
人來於塵土,歸於塵土。福祉森林在發揮森林功能的同時,完全能滿足人們入土為安、落葉歸根的心理訴求,樹木的生長空間則為人們提供相對寬裕的祭奠環境。
4、價格親民
傳統墓園的費用,隨著用地矛盾的增加,墓園價格年年上漲,買一塊墓地“入土為安”成為奢侈的需求。“死不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福祉森林和國家的植樹造林規劃結合起來,喪屬承擔費用比傳統墓園少,確保低收入家庭承擔得起

區別

不論是國家和民眾都認為生態葬是“大勢所趨”,但各地推出的各色生態葬並沒有“人心所望",回響者寥寥無幾。現行生態葬主要有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等,其中以樹葬最具代表性。下面兩條報導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樹葬和福祉森林的本質區別:“石家莊:某陵園工作人員表示,他們那裡開闢了樹葬場地,包括墓碑、墓穴、樹木在內不到一平方米,需1.8萬元。”“鄭州:保證5年內不移植、不砍伐,5年後把這些樹移植到需要的地方。”兩地分別是經營型、公益型樹葬的典型代表,經營性樹葬價格沒有優勢,樹木的形式大於內涵,一平方米的地方安置了墓穴、墓碑,樹的生長狀況可想而知,叫盆景或許更貼切。公益型樹葬忽視了喪屬對於喪葬最基本的需求。與其說是樹葬不如說是苗圃葬。兩種骨灰安葬的方式對於生態的貢獻微乎其微,火化過程則加劇了環境污染。
顧名思義樹葬是以葬為目的,而福祉森林是以植樹造林為目的。雖然都是喪葬和樹木的結合,結果卻截然不同:
樹葬:價格沒優勢,污染環境,對生態貢獻有限,沒人知道多年後逝者遺骨在哪裡,無法永久祭奠。
福祉森林:價格低廉,沒有污染,恢復生態,入土為安,永久祭奠。
現行生態葬門庭冷落的原因一目了然。沒有跳出現有的喪葬模式,各地在既定框架內推出的“應景生態葬”也就不難理解。
福祉森林以植樹和恢復生態環境作為其主要目的,在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滿足人類入土為安、永久追思的喪葬需求,反過來人類的這種硬性需求又會極大的推動這一進程,形成良性的循環。
中國生態葬需要提升到一個戰略的高度。如此,才能將這種尷尬的局面轉變為綠色環保、順應民意、可持續發展的民心工程。

可行分析

要想知道福祉森林能否被人們廣泛接受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人類對於喪葬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裴竟德認為喪葬的核心需求有兩點:
1、埋葬逝者的土地
2、用來標註逝者埋葬地點的永久標誌物
前者是地面以下部分,福祉森林所使用的“福祉棺槨”在促進樹木生長的同時滿足了埋葬逝者的需求。後者是地面以上部分,傳統喪葬地面部分主要由墳頭和墓碑組成,墳頭的作用是告訴人們這裡有人埋葬,而墓碑是進一步告訴人們這裡埋葬了誰、生前都做了什麼。福祉森林將寫有逝者姓名和墓志銘的銘牌附著在樹木上,配合一組用於定位的經緯度坐標和國家頒發的權利證書。完全可以滿足人類在喪葬上的這一核心需求。
有人會問中國有那么多土地種植福祉樹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比較一下各國森林覆蓋率就一目了然。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達到了67%和64%,朝鮮為74%,遠遠高於我國的20.36%。按我國每年所有逝者全部進入福祉森林,每顆福祉樹占地36㎡計,300年才可提高約1%的森林覆蓋率。我們的土地資源雖然己經難以承受墓園不斷擴展,但用於植樹的“儲備"還很多。
福祉森林成敗的關鍵在於觀念,而不在技術,從落葉、秸稈製作棺槨到防止傳播疾病、衛星定位,我們的技術完全可以解決。

解放思想

1956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主席接到一份《倡議實行火葬》認真地看了起來。看完後連聲稱“好”並在倡議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在毛主席的帶動下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也紛紛簽上自己的名字,5個月後,中共八大在京召開,參加會議的黨、政、軍領導也都紛紛在倡議書上籤了名。在中央高層的強力推動下,火葬在各地迅速普及。同時,由於特殊的出台背景,火葬被打上一層深深的時代烙印:革命者、無產階級、唯物主義。而傳統土葬則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唯心主義。直至今日這種思想一直禁錮著人們,滲透在喪葬的實踐中。各地掘墳火葬、平墳砸碑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喪葬是民生問題不應政治化,“革命婚禮”已經早早退出歷史的舞台,“革命葬禮"是不是也應該重新定位了?
既然政府大力推廣價格低廉甚至免費的生態葬,為什麼公眾還會發出“死不起”的感嘆?我們接著看鄭州的報導:“那如果有人提出想把這棵樹花錢買下,自己管理呢?”記者問。“提出這種想法的人特別多,但如果這樣樹葬性質就全變了。”楊主任說,“樹葬的核心,就是不留骨灰、不立墓碑、不留墳頭、不作任何標記”。楊主任強調的內容,是“惠民生態葬”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死不起”是百姓沒有能滿足其喪葬要求的平價服務,面對天價墓園所發出的無奈感嘆。
生死母子情生死母子情
2005年4月,秦嶺深處一隻傷心的金絲猴媽媽緊緊抱著死去的小猴持續近兩個月。2009年7月一隻神魂顛倒的藏羚羊媽媽持續數日在失去小羊的地方時而狂奔時而發獃。之前一隻狼衝散羊群咬死她剛剛出生的小羊。它們是裴竟德的拍攝對象,當時藏在掩體裡的裴竟德百感交集:在被偉大的母愛深深感動的同時也見證了一個事實:親人的遺體以及離去的地點是她們釋放悲傷的載體。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有著豐富情感的人類?正視人類對於喪葬的核心需求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在一個流傳著“賣身葬父”典故的國度里,發起大規模強制“平墳砸碑”運動,引發的民怨不言而喻。
古人說“堵不如疏”,在喪葬這件事上裴竟德覺的應該加上一句“疏不如順”。這裡的“順”一是順應自然,二是順應民心。
裴竟德說“一定會有人反駁:火葬是國家大政方針是不容動搖的,那么我想問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植樹造林、改善民生是不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不是當務之急?當時,《倡議實行火葬》主要是為了解決土葬占用耕地、浪費木材、因葬至貧的問題。福祉森林不占用土地、不浪費木材、不污染環境、恢復生態、順應民意、費用低廉。我們為什麼要固執的用60年前的方法解決現代面臨的問題?”

理論基礎

經濟發展總是圍繞著人類的各種需求展開的,而支持這一過程的原動力是從自然中掠取的各種資源。西方哲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中漸漸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論調,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被人類開發和奴役。自工業革命以來,這種掠奪更加的變本加厲。由此帶來的資源枯竭和生態災難頻發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當今文明的價值。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開創的道教,在當今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被很多人認為是一種小國寡民的落後思想,我認為《道德經》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在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奉行“人類中心主義”必然是一種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福祉森林的構想如果能夠成功實施,將會是最好的例證。
陸地上所有生物,在結束生命後的歸宿都是融入大地。福祉森林在順應自然的同時,體現逝者尊嚴,賦予新的生命(樹木和植被),也滿足了後人寄託哀思的訴求。
福祉森林傳遞出一個重要的內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應該順應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則多贏,和自然敵對、對自然掠奪最終受傷的是自己。
如果土地在人們眼中僅僅是GDP、是效益、是金錢,那災難就離我們不遠了。村頭那條清澈的小河如今只能出現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兒時回憶中,而我們失去的又何止是清澈的河水?如果連呼吸的空氣都污濁不堪,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
每個人都想有高質量的生活,但是高質量的生活依賴於高質量的環境。

遠景規劃

原生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一種生態系統,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林間生物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互相依存,形成最穩定的生態系統,具備了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在自然界中發揮著強大的調節作用。
人工林往往樹種單一,比如我國北方地區喜歡大規模種植楊樹。結果是成活率低,林間物種缺少食物鏈制約,生物多樣性低,易遭病蟲害,生態效益差。有關專家甚至將其比喻為“綠色沙漠”
福祉森林有沒有可能複製原生林呢?以當今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這個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大自然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但我們可以把模仿天然林作為努力的目標。組織科研人員對福祉森林所涉的生態區域類型做專項的研究。摸索出適合當地的樹種植被以及生物群落中其他物種結構、特點、相互關係,營造順應生物自然生長的環境。
自然棲息地的縮小和破碎化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因素。福祉森林在規劃之初就應該考慮城市和城市之間的連線,以及和各地自然保護區的連線。若干年後隨著福祉森林的不斷擴展,城市和城市以及自然保護區之間都由數公里寬的福祉林帶連線。形成一道道遍布全國的網狀生態走廊,這樣的規劃便於物種的基因交流與重組,有利於福祉森林的自我更新和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福祉森林和天然林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載體

在福祉森林中設立歷史人物專區,把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人物集中安葬,重點管理,讓這些特別的福祉樹成為傳承文化,溝通未來的載體。試想我所在的城市西安在之前的幾千年就種植了福祉森林:姬發、姜尚、李耳、嬴政、劉邦、張良、韓信、蕭何、李世民、武則天、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遷……
是福祉森林,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