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綠茶

青島綠茶,即嶗山茶史悠久,絢麗多彩,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含,托情寓義、理性升華,個性獨具、形神完美,極具大家風範,在中國茶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綠茶
  • 別稱:嶗山茶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原料:“五極”
嶗山茶的特色,嶗山茶的歷史,

嶗山茶的特色

嶗山綠茶的真正味道來自“五極”
嫩嫩的茶芽 + 清澈甘甜的泉水 + 一副好茶具 + 清靜的環境 + 平靜的心態。
這樣的嶗山茶 清香可口、使人超凡脫俗、心情平靜如水,讓人覺得遠離了喧囂、煩躁的社會生活,使人更容易悟出一些珍貴的人生道理,可謂寧靜致遠,回味無窮。
前“三極”在物:
茶芽:在於的採集月份(春茶乃是極品)、時間(清晨)、鮮嫩程度、採集度(一芽一葉或兩葉或三葉)、加工(人工炒茶、機器炒茶個有千秋)。
沖茶用水:泉水最佳、河水次之、井水最差。還要掌握好開水溫度(文茶或武茶)。
茶具:純正的紫砂茶壺比較好(注意燜茶時間)。
後“兩極”在人:
清靜的周圍環境不可少,當你坐下來慢慢品嘗時,再煩躁、浮動的心態也會隨清香的茶葉平靜下來。一個人品嘗最妙,兩個好友最佳、三個四個正合適,人多不如去喝酒。
同國內其他茶文化源地相比,嶗山茶文化有諸多獨到之處。一是內聚山海文化的特質。"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嶗山茶,集天地之靈氣,納山海之精華,實是名山名水孕育出的名品。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青海碧,雲霧繚繞,氣候適宜,加上富含礦物質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嶗山茶色、形、香、味、意俱佳的品質,位居"嶗山三絕"之首,遠有美名/
嶗山素有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聞名於世。冬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1.2℃,夏季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為25℃,全年平均氣溫12.2℃。當中國北方早以冰封雪飄之時,青島市、嶗山依舊溫暖如春,當南方酷暑難耐之時,青島市、嶗山卻涼如初秋,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春、夏、秋)雲霧繚繞,空氣溫度大,白晝溫差較大,嶗山土地肥沃,嶗山水充沛。該地區被山東省農業廳命名為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為此很適合嶗山綠茶種植和生產。由於獨特的氣候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嶗山綠茶生產周期長(即採摘間隔時間長)鮮茶葉葉面厚實,所以茶葉所含營養成份豐富,茶葉本身有一種天然的、獨特的、豌豆面香味,山栗子面的香氣,經科學論證確認綠茶是六大保健食品之一,為此深受消費者喜愛。

嶗山茶的歷史

喜歡喝茶的青島人都知道“嶗山綠”,它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嶗山茶並不是“坐地戶”,而是從千里之外“移民”而來。
1.南茶“北嫁”入嶗山
A、1957年黃山引種茶苗 太平山試種  1957中央實行綠化與生產相結合的方針,山東省將茶苗移植試驗範圍確定為青島、日照、臨沂三市,並首先在青島開始了移植試驗。1957年冬,茶苗移植試驗起動,引種的是皖南,浙江良種。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是青島市從黃山運來2年生的茶苗5000株,進行試植,無一成活。
B、1958年杭州引種 太平山試種  1958年又試行育苗馴化,由杭州引種進行試驗,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首先是在花木苗圃地里進行,出苗率達70%左右,通過打蔭棚、設風障,半數以上安全渡過了第一個冬天,育苗馴化的第一個階段獲得初次成功。
C、1959年移植試驗  1959年,馴化小苗出圃後的移植試驗,選地移植效果良好,成活率也達到70%,春雨之後,部分避風位置較好的茶樹又從根部發出了新芽,有30叢茶樹得以成活,雖然數量不大,但是還是很鼓舞人心的,為下一步移植奠定了事實依據。( 通常我們所說的嶗山茶“南茶北引”成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即第一棵茶樹真正成活 )。
D、1960茶園培植  1960年作了培植茶園的嘗試,省林業廳撥給青島市茶種800斤,在原有苗圃地內進行了較大數量的播種育苗培植。
E、1962引種成功  1962年在嶗山縣下宮風景區進行直播茶苗試驗,當時播種的約有5萬多叢,折合40多畝,但由於長期缺乏管理,死亡率很大,存活僅1萬叢,引種成功。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塊坡地上發現了1962年直播的茶樹27叢,期間並沒有人對其實施防凍措施,然茶苗竟能夠安全越冬,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的生長。
F、馴化培植  1963年以,開始進行馴化培植,主要是進行開園移植採取一次直播定植的試驗。重新調整了茶樹管理小組,在茶樹的正常管理中,採取勤中耕、常除草、多施肥的辦法,促使茶苗生長快、生長旺盛、植株強壯從而增強了茶苗本身對嚴寒、乾旱和季風侵襲的抵抗力。
G、南茶北引 落地生根  1964年採到了第一批茶籽,1965年播種出苗完全正常,青島茶樹第二代的出世,說明茶樹不僅能在青島落戶,而且也能世代相傳的定居下來,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在青島完全有條件大量發展茶樹。 (真正的大面積積極開始)
2.入鄉容易隨俗難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產地有限,產量很低,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影響。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茶樹種植技術有所發展,但技術很不普及,制茶技術只有極少幾個人掌握,上市量非常有限。加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到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1000畝左右。
3.嶗山茶“反客為主”  90年代中後期,嶗山茶獲得大發展。政府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鼓勵種植,改糧為茶。茶樹種植面積年均增加1000畝左右,註冊商標幾十個,種植技術和制茶技術越來越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花茶日漸從當地人的桌上退出,嶗山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飲品。
2004年5月青島市首屆“嶗山茶節”成功舉辦,60多個品種的嶗山茶參展,萬里江,雲霧茶等名茶風靡海內外,嶗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興起。  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  從第一批茶樹“客人”移居嶗山算起,嶗山茶的歷史已近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嶗山“客茶”已經成為我國茶葉市場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軍。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戶”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