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來歷,發展,品種,外形分類,產地分類,品種特點,傳說,
來歷
在青城山上,有一條江水潺潺不絕,清澈甘甜。這裡的氣候、土壤,十分適宜於茶樹的生長。據考證,早在唐代時已是有名的茶產區,併入貢,這就是名聞中外的“青城茶”。唐代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記有:“青城縣有散茶、貢茶”。
發展
自清代中葉以後,又由於茶稅加重,茶商的搶購和戰亂的種種原因,青城茶葉也因此一落千丈。解放後,青城茶業才得復甦。於1958年並在青城茶的基礎上提高產量和質量,生產出“青城雪芽”的優良品種。這是一種炒青綠茶,選用早春采擱的嫩芽為原料,以一芽一葉為標準。其製作工藝為:殺青——攤涼——揉捻——二炒——攤涼——復揉——三炒——攤涼——烘焙——鑒評——揀選——復火。其中:二炒、復揉、三炒的工序主要使茶葉柔軟並初具條形,為整形創造條件。“青城雪芽”的製作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斷改革,創新,於是製成的茶葉:外形壯實勻整,白毫顯露,芽葉嫩綠油潤,湯色黃綠鮮亮,氣味鮮香持久,滋味回甘濃厚,還含有豐富的有益營養成份。
品種
外形分類
就茶葉的外形而論,有“雀舌”、“鳥嘴”、“麥顆”、“片甲”、“蟬翼”等。這些茶葉形名真妙,頗具雅趣。五代時,蜀國的翰林學士毛文錫曾在《茶譜》一書中寫道:“青城,其芳芽雀舌、鳥嘴、麥顆,蓋取其嫩芽所造”。
產地分類
再也茶葉的產地來講,其最有名的要數青城山中丈人山一帶產的“沙坪茶”。丈人山歷來產好茶。陸羽在《茶經》中在介紹四川茶葉產地時專門記有“蜀州青城縣生丈人山”。而“沙坪茶”則在唐、宋時已有盛名,明代時被視為“絕品”。正如明代文學家楊慎與友人陸子淵就“沙坪茶”的一番問答揭示:陸子淵:“沙坪茶這絕品矣,何以無稱於古?”楊慎:“毛文錫《茶譜》云:玉壘關寶唐山有茶樹懸崖而生,芽長三寸五寸,始終一葉二葉。晉張景陽《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茶冠元清,逸味播九區。此非沙坪茶之始乎?”毛文錫《茶譜》所謂之“玉壘關寶唐山”,即指青城之丈人山一帶,其所記的是“沙坪茶”早期的情況。而張景陽詩中的“芳茶冠元清”,這並不是指的“沙坪茶”。因為在兩晉時期,四川的茶葉產地和名茶種類甚多,如“武陽茶”、“蒙頂茶”、“邛州茶”等。而楊慎的《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則對“沙評茶”的歷史、生長形態及風味特色和價值,作了十分細緻的描述。詩日:“玉壘之關寶唐山,丹危翠險的可攀。上有沙坪十急地,瑞草之魁生其間。芳芽春茁金鴉嘴,紫筍時抽錦豹斑。相如《凡將》名最的,譜之重見毛文錫。絡下盧仝未得嘗,吳中陸羽何曾覓。逸味盛奈張景陽,白菟樓前錦里傍。曠之玉碗薔薇水,擬以帝台甘露漿。餅聚龍雲分麝月,蘇蘭薪桂清芬發。參隅沼遞渺天涯,玉食何由獻金闕。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西南側陋阻明陽,官府神仙多蔽美。君不聞夜光明月投入按劍嗔,又不聞臃腫蟠木先客為上珍。”
品種特點
“青城茶”的特點是:茶葉小而嫩,其芽猶如“元出花”,品質極佳,被列為封建王朝舉行大典及統治者享用的“貢品”,故而被稱之為“青城貢茶”。彭澗在《灌記初稿》中對“青城貢茶”作了詳細的敘述:“自(清)唐熙十三年布政司檄飭縣屬青城山三十五庵僧道,餐采芽茶八百斤,內棟極美貢茶六十斤,陪茶六十斤,官茶六百八十斤”。上述所載的貢茶數量,卻是官府的明文規定不可少。而實際上各級官吏層層勒索,其數量又何止於此呢?雖然此茶“每斤給價五錢”,仍給種茶人帶來沉重的負擔。
傳說
相傳,唐朝時,安祿山叛軍打入京城,唐明皇帶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講述楊貴妃被逼處死後,唐明皇在夢中見到他心愛的妃子,在青城山獻茶請他品嘗,皇上見湯色碧綠,芽葉直立,清香撲鼻,茶水不渾不釅,聞到就覺得神清氣爽,喝了周身有活氣,連說好茶!夢醒後,叫隨從找當地最好的茶農,連夜趕製這種茶,皇上封這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時已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園”就建在青城。
青城不僅產茶歷史悠久,而且茶葉花色品種也甚豐富。據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青城,其橫源、雀舌、鳥嘴、麥顆,蓋取其嫩芽所造”。青城雪芽是近幾年發掘古代名茶生產技藝,按照青城茶的特點,吸取傳統制茶技術的優點,提高、發展、創製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