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黑鸛保護區

黑鸛自然保護區處於靈丘縣南部山區和河北省交界處,這裡群峰林立、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茂盛,轄區內有唐河、上寨河、下關河、獨峪河等5條河流穿越而過,沿河兩岸保持了良好的植被和較大面積的濕地,其中濕地面積達1940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丘黑鸛保護區
  • 位置:靈丘縣南部山區和河北省交界處
  • 特點:群峰林立、氣候溫暖濕潤
  • 濕地面積:1940公頃
簡介,黑鸛介紹,氣候環境,生態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

簡介

靈丘黑鸛保護區
靈丘黑鸛保護區地處山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鄰河北淶源,西與繁峙縣為鄰,南接河北阜平,北倚太白巍山,東西全長45公里,總面積134667公頃,涉及獨峪、白崖台、下關上寨、落水河、紅石楞和東河南7個鄉鎮、117個行政村,區域面積廣闊,野生生物物種繁多。保護區內共分三個區域,即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其中:核心區涉及獨峪、白崖台、下關、上寨等四個鄉鎮,包括白崖台鄉對維山峰以西、張家莊以東一帶,獨峪鄉三樓一帶,下關鄉龍堂會一帶,上寨鎮狼牙溝及下關鄉東南謝子坪一帶等;緩衝區涉及獨峪、白崖台、下關、上寨、紅石塄等鄉鎮;實驗區包括冉莊河兩岸和白崖台一帶,整個保護區中部暨南至下關鄉政府、北達保護區北界、西包括紅石塄鄉石溝掌、銀廠、東到上寨鎮口頭村的廣大區域及招柏一帶等。

黑鸛介紹

黑鸛(當地俗稱老油鸛),學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屬動物界,脊椎動物門,鳥綱,鸛形目,鸛科,鸛屬,黑鸛種,世界瀕危珍禽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1998
靈丘黑鸛保護區
年版《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卷)中,是一種喜好清潔、寧靜環境的淺水大型涉禽,也是世界珍稀瀕危鳥類之一,我國一級保護珍禽,其珍貴可以與大熊貓相媲美。成鳥身高為80—90cm,身長100—120cm,上體、翅、尾及胸上部羽色亮黑,泛有紫銅、紫綠色光澤,胸、腹部羽色潔白,眼周裸皮、嘴以及腿、腳為鮮紅色,嘴長而直,嘴徑粗壯往嘴端逐漸變細,其體態高大優美,羽色艷麗鮮明,是一種高雅端莊、雍容華貴、科研和觀賞價值很高的珍禽。在北方太行山系的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黑鸛不但在保護區棲息越冬(王春等,2008),而且在保護區內營巢繁殖後代。

氣候環境

該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9℃,極端最高氣溫37℃,極端最低氣溫-30.7℃,年降水量480~560mm,海拔為550~1918m之間,無霜期150~180天。

生態資源

靈丘黑鸛保護區
內植物約有48科400多種;鳥類有14目37科200多種;獸類6目15科40多種;兩棲類1目3科5種;爬行類3目6科13種。其中國家瀕危動物30多種,占保護區動物種類的11.63%;國家瀕危植物10多種,占保護區植物種類的2.5%;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0多種,占保護區鳥類的10%;屬於中日合作保護候鳥80多種,占保護區鳥類的40%;屬於中澳合作保護候鳥20多種,占保護區鳥類的10%。

植物資源

保護區境內主要森林植被有落葉松油松林遼東櫟樺樹林、青檀林以及刺槐楊樹等。據統計約有47科400餘種,特別是野生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國家三級保護稀有樹種青檀,為華北地區唯一原生地。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分布有獸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等豐富的野生動物,鳥類初步調查有14目37科200餘種;獸類6目15科40餘種;兩棲類1目3科5種;爬行類3目6科13種,魚類有鯉魚鰱魚紅鱒魚等;有昆蟲上千種。屬於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30餘種,如黑鸛、金雕、金錢豹、青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