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霹靂-9空空飛彈是中國研發的一種備受矚目的外貿型武器。其原型是大陸為了滿足下一代戰機高機動作戰需求,而研發的第5種空對空飛彈。該型飛彈由612所和西安東方機械廠合制,1986年由董秉印總設計師帶頭研製,1989年定型,1991年首次在巴黎航空展公開。PL-9的尋標器,基本上沿用從以色列引進生產的PL-8/巨蟒-3上的氟致冷銻化(InSb)光學組件,並改良電路技術。PL-9的彈身、彈徑以及滾轉副翼與PL-8雷同,尾翼類似AlM-9L/ M,可攻擊區域、使用高度以及最大G值等亦與PL-8並無二致,可視為巨蟒3的同門兄弟。PL-9的氣動外型與PL-5C相似,雙三角翼鴨式舵面位於飛彈前部,梯型固定彈翼位於尾部,4片彈翼後緣外側各有一個橫向滾轉穩定用的滾轉副翼。飛彈的結構與PL-7相似,將彈體分為前、後兩艙段以便維護,而非一般同類飛彈按個不同部件分為多個艙段。2002年第四屆
中國航展公開了霹靂-9飛彈的改進型。
技術特點
彈型結構
霹靂-9空空飛彈的氣動外形布局與霹靂-5乙/PL-5B相似,即小雙三角形鴨式舵面位於飛彈前部,大梯形固定式彈翼位於飛彈尾部,4片彈翼後緣外側各帶一個橫滾穩定用的
陀螺舵。該彈的結構布局與“霹靂”8(PL-8)相似,即將飛彈分為前、後2個艙段,以利於維護使用,而不是按飛彈各部件分為多個艙段。該彈的性能水平優於“霹靂”8,具有更好的自動搜尋截獲目標能力、更大的
機動過載和離軸發射能力、以及高的毀傷目標能力。與霹靂-5乙的主要外觀區別為彈徑增大為160毫米,全彈體積明顯大於霹靂-5乙。鴨式舵面呈切尖雙三角外形,安裝位置距離頭部較遠。採用氟致冷銻化銦導引頭,頭部整流罩為乳白色半球接截錐體,但半球直徑比霹靂-5乙大,截錐體過渡段則較短。因為使用主動雷達引信,彈體上沒有霹靂-5系列飛彈的深色光學引信視窗,僅在舵面後方有若干狹小的深色視窗霹靂-9D和霹靂-9J分別為地空和艦空型號,通過載體平台即可輕鬆辨認。
制導方式
霹靂-9
空空飛彈沿用比例導引方式,綜合性能優於PL-7/魔術1,具有較佳的自動搜尋截獲目標能力、機動和離軸發射能力、更高的毀傷目標能力,單發獵殺率超過80%,與AlM-9L/M相當。PL-9具有4種作戰方式:定軸(尋標器)掃瞄跟蹤、定軸瞄準、雷達隨動瞄準以及使用
頭盔瞄準具追蹤。 PL-9已經開始大量裝備大陸空軍殲7、殲8、強5等系列飛機,並且還被改良成野戰防空武器,武器系統的型號為地空90(DK-90)飛彈型號PL-9D,射程變更為8公里,射高4公里。由於DK-90機動靈活、價格低廉、性能較佳、維護方便,深受
防空飛彈不足的大陸陸軍歡迎。由90式35厘米快炮、DK-90四聯裝飛彈系統、雷達及光電射控系統等組成的390型團/旅級防空系統,可防衛近3,000平方公里的空域,同時對抗48個目標,擁有先進的抗多重干擾與飽和攻擊能力,可填補紅旗7/FM-80和肩射防空飛彈的火力空隙。此外,原來配備於部份江湖1和江湖H級艦上的PL-8H,也已經陸續改裝成較佳的
PL-9,這種艦空飛彈稱為PL-9J。由於PL-8H與PL-9J使用相同的介面,因此可以隨時的互換。至於自走型的PL-9,在國內外這類飛彈系統已呈現飽和的狀況之下,恐難問世。
改進升級
霹靂-9空空飛彈為了最大限度發掘潛力,1997年又推出最新改良的PL-9C,該型彈在零件精密度、可靠度及技術性能上都有改進。重量由115公斤增至123公斤,彈頭重量由10公斤增至12公斤,最大射程也由15公里增至16公里,最小射程1500公尺,最大射速提高至3.5馬赫,最大G負荷值也由35G增至40 G,但是在外觀上並無不同。PL-9C除了最大使用高度和最大射程稍遜於AlM-9S外,綜合性能至少都達到相同的水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武器。據聞,PL-9還在作換裝
紅外線影像尋標器的嘗試。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
---|
彈長 | 2.99米 |
---|
彈徑 | 0.16米 |
---|
翼展 | 0.81米,含陀螺艙 |
---|
彈重 | 123千克 |
---|
戰鬥部 | 雷達引信 爆炸破片,重12千克
|
---|
飛彈射程 | 最大射程16千米 最小射程500米 |
---|
最大速度 | M3.5,2252千米/小時 |
---|
使用高度 | 20000米 |
---|
命中機率 | / |
---|
制導方式 | 被動紅外 |
---|
動力裝置 | 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過載4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