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大順

霍大順,男,東北大鼓演員。祖父為東北大鼓演員霍樹棠。13歲由祖父親自把他送到瀋陽市曲藝團的學員班開始正式學習。3個多月後,學員班解散,3年後,霍大順參加了工作。

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大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瀋陽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個人簡介,評審意見,東北大鼓相關,

個人簡介

霍大順
1970年,霍樹棠患了重病開始臥床,看著日日服侍在床前的霍大順,爺爺將東北大鼓經典作品《楊靖宇大擺口袋陣》一字一句口傳給霍大順,直到他把長近16分鐘的《楊靖宇大擺口袋陣》唱得頗具韻味。
霍樹棠畢生所唱的120多個東北大鼓段子,基本都沒有文譜保存下來。霍大順找到了以前播放過祖父大鼓段子的電台,終於在他們的資料庫里翻到十多本老式錄音帶,都是祖父的原唱。霍大順如獲至寶,天天晚上都要邊聽、邊學、邊唱。
霍大順當時所在的運輸公司領導發現了他的這個愛好,不僅吸收他進了公司文藝隊,還把一台錄音機和倉庫的鑰匙交給霍大順,為他練功提供方便。這下可把霍大順樂壞了,每天下午5時下了班,他就抱著大錄音機一頭扎進倉庫“練功房”,晚飯都顧不上吃,一直練到半夜才回家。說是“練功房”,其實偌大的倉庫基本都被貨物堆滿了,貨箱間不足1平方米的空地才是霍大順練功的地方,擺好大錄音機,摞齊一盤盤磁帶,剩下的一丁點兒地方坐都坐不下。霍大順自有說法:要唱得字正腔圓,必須得站著才行。
霍大順
正像霍樹棠當年跟霍大順交代過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唱好東北大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要甘於寂寞,付得出辛苦。經過日復一日、字字句句的唱練,霍大順的東北大鼓從庫房唱到了舞台,從公司車隊的聯歡會唱進了全公司文藝會演、瀋陽市交通部門文藝會演,甚至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職工文藝會演的節目單上,也有了東北大鼓曲目和霍大順的名字。看到那么多人喜歡聽他唱,霍大順高興極了,他說那掌聲不是給他個人的,而是給東北大鼓這門幾近失傳的民間藝術的。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評審意見

該申報人承襲了東北大鼓的表演技藝,嗓音高亢、寬厚,唱腔剛中有柔,善於表現英雄人物,通過對演唱技藝的不斷揣摩和練習,表演日臻完美。在多年的表演活動中,以演唱短段為主,並得到了業界的肯定。比較完整熟練地掌握了所從事曲種的技藝特點,專業水平較高,技藝精湛,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在業界有較突出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師承譜系清楚,能夠極極組織開展傳承工作。經評審評定,認為該申報人基本符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評審標準,同意推薦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東北大鼓相關

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東北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採用東北方音。
霍大順
據說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書演員黃輔臣等由北京來到東北,把子弟書唱腔傳入瀋陽,以後又結合東北民歌而逐漸形成奉天大鼓.當時演唱的多是子弟書詞,故又稱演唱班社為“清音子弟班”。現通稱
東北大鼓。東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彈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來擊節,也叫“弦子書”。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員以後,自操鼓板擊節,由弦師伴奏,稱為“女大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