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弦

小三弦

小三弦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淵源 悠長。由 於各民 族文化生活習俗和地域 環境的差 異,近千年來,無論從用材和 外觀的制 作,還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 技巧的發 展,小三弦在許多 方面 都發生了 歷史 性的變 化,形成了門類眾多、各有所長、 各具特 點的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三弦
  • 國家:中國
  • 類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 地址:紅河州各地彝區
簡介,形狀構造,淵源和地位,

簡介

民間彈撥樂器。弦鳴類。流行於紅河州各地彝區。琴體音箱用鳳凰木或刺通木製,扁圓形,面蒙蛇皮或羊皮,高5厘米,直徑9.5厘米。桿用刺黃栗,四方形,頭雕龍、馬頭為飾,裝弦軸三個,無品,全長50厘米。拴高中低不同粗細的三股弦線。木質琴馬,高1.6厘米。定弦為c1、g1、c2,音色柔美清悠,奏時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拇食指持牛角片彈撥。有滑音、打音、揉音等技法。多用於“先基調”、“阿勒調”、“阿哩”對唱場合。

形狀構造

雲南拉祜族喜愛的傳統樂器。形體小巧精緻,琴弦為三根同樣粗細的鋼絲,琴碼為一枚舊時銅幣上斜放一截小鐵棒。彈奏方法獨特,不用指頭肌肉觸弦,而用指甲背面緊貼指板按音,使小三弦獲得清晰明亮的餘音,為它迷人的揉弦滑音提供了可貴的音源。右手食指綁一小竹片,用第一關節彈奏。竹片堅韌有力,富有彈性,發音顯得清新而柔和。獨特的形制與獨特的演奏方法,使它具有獨特的音響;音量較小而集中,音色清晰而柔美,並有較持久的餘音,像吉他、似古箏,但比二者更纖細,能維妙維肖模擬人聲。在雲南省瀾滄縣一帶拉祜族中流傳。拉祜族小三弦,從形制到演奏方法都與漢族大、小三弦有較大區別,別有一番風味。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彈弦樂器,外形與彝族小三弦相似,流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拉枯族地區。
小三弦
拉祜族小三弦:拉祜族彈弦樂器。流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等拉枯族地區。
拉祜族小三弦外形與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較小。整個琴體用楓木或其他硬質木材製成。全長53 厘米左右,琴桿和琴頭較寬,琴頭頂端向後彎曲呈彎月形。琴鼓為扁狀橢圓形共鳴箱,蒙以蛤蠐皮或羊皮。裝三個弦軸張三條絲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關係定弦。音色清亮、優美。頗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愛,常在傾訴愛情時演奏。
拉祜族小三弦經過改革,出現了電擴音小三弦,增強了表現力。可參加樂隊合奏,音色柔美、動聽。

淵源和地位

隨著歷史文化遷移,小三弦傳入地屬邊疆的雲南。由於經濟社會不發達,人民生活樸實簡單,人們需要通過最簡單的音樂形式表達生活的喜怒哀樂,以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加之小三弦取材方便,製作工藝簡單,所以小三弦得以廣泛地流傳和發展。另外,由於雲南是一個具有26個少數民族的省份,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有著不同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小三弦演奏風格地域性、民族性的特點。雲南少數民族中形成了幾大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和白族小三弦。
小三弦
彝族小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區。彝族小三弦的形制與漢族三弦相似,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規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長50厘米~70厘米。張三條琴弦,過去民間曾用馬尾弦或羊腸弦,現多用絲弦或鋼絲弦,琴弦下端繫於琴桿末端的尾柱上。在玉溪地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參加伴奏的彈弦樂器除小三弦外,還有彝族月琴。樂曲有《扎巴底奪》等。小三弦還是伴奏“梅葛調”(彝族史詩的唱腔)的主要樂器之一。在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中,小三弦也形影不離,它要為山歌對唱伴奏。著名的彝族小三弦的代表人物是彝族“民間藝人”王德興。聞名的彝族小三弦獨奏曲有《訴苦調》、《彝族調》和《模嘎德赫》等。
拉祜族小三弦拉祜族彈弦樂器,流行於雲南瀾滄和孟連拉枯族地區。拉祜族小三弦外形與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較小,整個琴體用楓木或其他硬質木材製成,全長53厘米左右,琴桿和琴頭較寬,琴頭頂端向後彎曲呈彎月形。琴鼓為扁狀橢圓形共鳴箱,蒙以蛤蠐皮或羊皮。裝三個弦軸,張三條絲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關係定弦,音色清亮、優美,頗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愛,常在傾訴愛情時演奏。拉祜族小三弦的代表人物是有“少數民族樂器演奏家”稱號的拉祜族盲藝人張老五,他長期艱辛流浪,練就一手小三弦演奏技藝,善吹列嘎都、比錄等樂器。代表作有《拉祜葫蘆笙調》、《彝族葫蘆笙調》、《瀾滄調》,《佤族跳歌調》,《過山調》等,為豐富發展小三弦演奏藝術作出了貢獻。
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種,基本結構與漢族三弦大同小異,但音質和演奏方法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大三弦音質渾厚,主要用於白族民間曲藝“大本曲”的伴奏,同時也有著《大擺三台》、《小擺三台》等獨立的器樂曲。中音三弦,又稱龍頭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樂器。龍頭三弦採用“二指演奏法”,主要用食指和中指按弦,音色柔美,如怨如訴,最善於表達纏綿委婉的感情。此外還有小三弦,長度不足二市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於發揮每個音符的餘音和波音,音色有類於古箏而更顯得輕妙柔和,有“月光曲”、“埂子調”等代表曲目。
小三弦
三大流派各有所長 ,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雲南民族三弦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彝族小三弦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經是彝州人民喜愛的樂器。“小小三弦一塊柴,辟陡石岩砍下來,衣裳挪爛三五件,生死不丟這塊柴”,每當節日、喜慶、豐收或是平常的日子裡,從城鎮街頭小巷到偏遠的山區,無論在跳腳打歌場上還是青年男女竊竊私語的生活場景,我們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看到,彝族人民邊跳邊唱這樣的民歌。同時,彝族小三弦是楚雄州較為普及的“打跳”伴奏樂器。現在經過歷史發展,在楚雄地區只要有人彈起三弦,不管是彝族還是漢族,還是其它少數民族的男女老少都會“弦子一響腳就癢”,很快聚集起來,燃起篝火,踏腳擊掌,歡歌起舞,一直跳到更深月西斜;“小哥跳爛千層底,小妹跳爛繡花鞋”,“跳起黃灰做得藥,跳到天亮才快活”,通宵達旦,盡興方休。這些足以體現小三弦在彝州人民生活中的位置,體現了彝州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生活繁榮,民族團結的生機勃勃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