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沒有更清晰的廣西三弦的圖片,只能在廣西隆林老人合奏的視頻中截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壯族三弦
- 地理標誌:壯族
概述,結構組成,演奏方法,所演曲目,
概述
壯族三弦,是壯族彈撥弦鳴樂器。形制與漢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於壯族八音合奏或為壯劇及說唱伴奏,深受壯族人民喜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樂業、凌雲、百色、田陽、田東、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結構組成
結構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身全長80厘米~85厘米。共鳴箱扁平,呈長方形,四角橢圓,與侗族中琵琶相像。琴箱長18厘米~20厘米、寬14厘米~16厘米、厚5厘米~6厘米,琴框和底板系在一整塊鐵力木、紅椿木或青槓木等堅硬木料上挖鑿出琴的腹腔後而成,它們的厚度均為1厘米~1.5厘米,琴框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在琴框之上蒙以老蛇皮為面,應選用青花大鱗之蛇,皮面不應有傷疤、孔洞或禿鱗現象。琴頭和琴桿共同使用一根較硬的木料製成,多用紅椿木、杏木、茶木或楠木製作,其尺寸與琴身全長相同。琴頭長14厘米~16厘米,上部呈扁鏟形,頂端向後稍彎曲,寬6厘米~8厘米,下部呈 方柱形,中間開有一個長方形通底弦槽,槽長8厘米、槽寬2厘米,弦槽兩側設有三個弦軸(左一右二)。弦軸硬木製,呈圓錐形,軸長10厘米~12厘米。琴桿窄而細,呈半圓形柱狀體,桿長66厘米~70厘米,前平後圓,上、下等寬,正面為按弦指板,表面平滑,便於運指,不設品位,琴桿上端設有 山口,琴桿下端插入琴框上下的方孔中。木製琴馬呈橋空形,置於琴箱皮面中央。張三條絲弦或鋼絲弦。
演奏方法
演奏時多採用坐姿,將琴桿斜橫胸前,琴箱置於右腿根部,琴頭呈45°角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骨制或硬木製撥片彈奏。壯族三弦的裡弦和中弦按五度、中弦和外弦按四度音程關係定弦,裡弦和外弦為八度音程關係,常定弦為:a、e1、a1。音域a—a2,有兩個八度。音色脆亮,音響豐滿。壯族三弦在桂西、桂南壯鄉都有流傳,但一般不作為獨奏樂器使用,它主要用於桂西壯族八音樂隊合奏或南路壯劇音樂伴奏。在桂南的靖西、德保莫倫演唱中,也多以壯族三弦作為伴奏樂器。過去在桂南龍州一帶,道姑常彈奏三弦行巫術。
所演曲目
三弦演奏的曲目有:《正調》、《月調》、《喜調》、《過場調》、《梳妝調》、《採茶調》、《馬到林》和《八板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