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月琴,又稱弦子。彈弦樂器。音箱圓形的稱庫竹、棱形的稱八角琴。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涼山、貴州省威寧等地。二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區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月琴
- 又稱:弦子
- 類型:彈弦樂器
- 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四川省涼山等地
特色,壁畫,流行,四川,雲南,貴州,歷史,材料,形制,演奏,樂曲,傳說,
特色
彝族月琴和漢族月琴構造相同,是彝族人民常用的彈弦樂器。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省的彝族地區。 彝族月琴:彝語稱“弦子”、“庫竹”或“四弦”,是彝族人民常用的彈弦樂器。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省的彝族地區。彝族月琴和漢族月琴構造相同,但有不同的形制。
壁畫
雲南巍山彝族自治縣文昌宮橋墩壁畫彝族踏歌圖中,繪有彈月琴的舞者。該畫繪於十七世紀( 《中國音樂史圖鑑》V—33)。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區的月琴,琴頸較短。音箱稍大,有圓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種。張二、三、四弦不等。八角琴全長65厘米。
流行
四川
四川涼山地區的月琴與漢族的近似,但演奏時只使用兩條琴弦。按四度關係定弦,用竹片或牛角片彈弦發音,常用於歌舞伴奏。涼山的越西、甘洛、昭覺和雷波等地,月琴由原來的兩弦一個八度音域,發展為三弦三個八度音域。
雲南
雲南紅河地區流行的“庫竹”,音箱呈扁圓形,全長67厘米。面、背板使用桐木製作,琴頸較窄,四軸四弦。在琴頸和面板上嵌有9個音品,面板上刻有各種圖案花紋和小鹿圖像作為裝飾,精美別致,並有4組鏤空花窗,起出音孔作用。4條琴弦分為兩組,每兩根同音,按四度或五度關係定弦。可用於獨奏或為彝劇及民間歌舞“花燈”伴奏,舞者常邊彈邊舞。
貴州
彝族地區還流行一種音箱呈扁八角形的月琴,叫“弦子”或“八角琴”。全長65厘米,設四軸四弦,琴頸和面板上有12個品位,在面板縛弦處的上部,開有一組花朵狀的出音孔。多用於歌舞伴奏。
演奏時,琴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竹片或牛角片彈弦發音。吸取三弦和琵琶的技法,彈、撥、挑、掃並用,並有雙音、和弦、顫音、倚音、滑音等技法,音色清脆明亮。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民間歌舞和彝劇伴奏。傳統曲目有《甘洛調》、《數西調》等。
歷史
彝族月琴是彝族人民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早在宋代《樂書》中就有記載。彝族月琴又稱“腔資”、“傑猜”、“弦子”等。
彝族是一個具有多元化色彩的民族,更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的音樂盪氣迴腸,舞蹈婀娜多姿,在樂器方面更有一套完整的系統,有月琴,竹蕭等二十多物質 種,四十多個分支。現可用於伴奏、獨奏或齊奏、合奏,效果俱佳。月琴的演奏有多種技巧,主要用於彈片彈奏。在彈奏舞曲時,還可以手指擊拍面板,以增加氣氛。月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日常生活男女青年的談情說愛,這是在節慶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彈奏。尤其在節慶日子,小伙子彈著月琴,而姑娘們則和著琴聲,或拍手或拉手,跳出多種優美的舞蹈動手。隨著優美的月琴聲,讓自己的情感隨之奔放,跳出彝族人民的幸福和歡快,優美的琴聲和歡快的歌舞,顯出彝族人民坦蕩的胸襟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材料
由於彝族月琴在彝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月琴的製作特別注重選料和裝飾。月琴先用上好楠木製成,它的頂端雕有含珠龍頭,龍頭向上高高矗起,龍嘴上掛有龍鬚並飾以五彩絨球,整個龍頭顯得特別莊重、崢嶸,龍頭下左右各布有兩隻木刻的調弦在琴腰上,可以調節琴弦的鬆緊。根據不同音調的需要,琴弦分為多段,在不同段上可分別彈出由底到高的各種音調,音樂有清脆明亮,有的低沉委婉。月琴琴箱一般呈圓形,也有的呈六角形和梨形,琴箱面板裝飾較為華麗,有的雕龍,也有刻鳳,還有的是鏤空的民族圖案,面板中央飾以一面較大的圓鏡,面板周圍也嵌飾著一些或圓或方的小鏡閃閃發光,這與彝族對太陽的崇拜有關。月琴琴腰上設有四弦。整個月琴看上去細咬大肚,做工精美,花樣之多,音色之美妙,可稱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形制
彝族月琴工藝 精巧,造型美觀。取材有楸木板、水冬瓜木、香筍竹、弦線等。全琴由琴桿、琴簪、琴鼓、琴品、釣魚台、琴膽等6部分組成。琴桿頂部雕有“老龍含珠”,下置13個竹製琴品直達琴鼓中部,兩側置琴簪(弦紐)四個,琴鼓雕鐫“雙龍搶寶”等精緻民族圖案,內專置系有銅錢一枚之鋼絲稱“膽”,弦絲繫於琴簪及琴鼓正中下部之“釣魚台”上。製作共有10道工序:制琴框;制琴板;在琴板上刻花紋(如鏈子圖、火把、龍等);制琴桿;制調弦桿,俗稱弦耳朵;制龍頭;制弦台(7-9個不等,7個弦台的月琴只能演奏彝族歌曲,9個弦台的月琴可以演奏流行歌曲);制弦碼;裝弦線;上漆並在琴板中間安裝一塊小鏡子作為裝飾。做工精美,玲瓏剔透,音色清脆悅耳,節奏鮮明。
彝族月琴結構和阮近似,不同處是在琴身中膠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頸短小。月琴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琴弦和縛弦等部分組成。琴頭和琴頸是用一整塊紫檀或其他硬木製作。琴頭頂端的裝飾,是單獨用木料雕塑成龍頭或其他圖案,再膠粘上去。琴頸上部開有弦槽,槽側並有安裝弦軸的圓孔。琴頸下端有方形木桿裝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背、框板膠粘而成。框板用6快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成一圓形琴框,上下開有裝入琴頸方木的孔眼。它的兩面粘著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發音的共鳴板,用紋理順直均勻、無疤節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製作。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中間支有兩個音柱。弦軸用黃楊木,外表刻有斜條瓣紋,擰轉的一端還嵌有象牙或骨飾。琴弦用絲弦、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弦。以鋼絲尼龍弦的效果最好。縛弦用紅木或竹子製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間。形制古老,琴頸短,音箱大,設五至十一品。曾以馬尾為弦,粗細各一,右手食指、中指彈撥。音色柔和纖細。定弦d1、a1;e1、a1;g1、d2。四弦月琴,兩弦一組定弦d1、a1,每弦定一音為a、d1、g1、c2。三弦月琴是本世紀七十年代由二弦月琴發展而成,流行於四川涼山的越西、甘洛、昭覺、雷波和貴州威寧等地。全長65厘米。音箱框線冬瓜木製、面板楸木製。
演奏
彝族 月琴演奏時,將琴斜抱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執撥片彈撥琴弦發音。撥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製成。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關係定弦,四弦月琴即可兩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為:d1、a1;e1、a1;g1、d2。 三弦月琴定弦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為:d1、d1、a1、a1;a、d1、g1、c2。長桿月琴定弦為:g、c1、g1、c2。在四川涼山,三弦月琴定弦有兩種,用撥子彈奏的月琴定弦為:e1、a1、e2;用手指彈奏的月琴定弦為:d1、a1、d2。在雲南墨江,彝族聶蘇支系的月琴定弦為:f1、f1、c2、c2。在廣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為:d1、a1、a1。月琴的音色悅耳、動聽,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豐滿。用撥片彈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彈、挑、滾為主,有時也用撮、掃滾等,並有獨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則有按、顫、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彈奏的月琴,還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彈弦樂器的技巧。四川涼山的月琴,由原來兩弦一個八度發展為三弦三個八度音域後,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風格特點,又突破了舊的傳統,還吸取三弦和琵 琶的技法,彈、撥、挑、掃並用,還不時加上雙弦、和弦和持續音等種種變化,擴大和豐富了表現力。彈奏舞曲時,還常用手指敲擊面板,以增強熱烈氣氛。?
彝族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台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在京劇文場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稱三大件。豫劇使用大八角無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稱三大件。
彝族月琴也用於說唱音樂四川清音伴奏,這種曲藝形式是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深為四川人民喜聞樂見,以前,藝人多在茶館坐唱或在街頭即地做場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說;20世紀50年代後,四川清音不斷豐富提高,伴奏樂器還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區,月琴是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還為50年代誕生的彝劇伴奏。在廣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樂合奏曲或獨奏曲。在素有“音樂之鄉”譽稱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與蘆笙等樂器一起合奏。在雲南大理,月琴是僅次於白族龍頭三弦的弦鳴樂器,還用於白劇伴奏。?
彝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於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喜慶的“跳歌”、“跳坡”等活動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於傳情達意的樂器。彈琴者一人或數人邊彈邊跳,眾人則隨後圍圈踏節而舞。
樂曲
彝族月琴樂曲豐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區又有所不同。彝族較著名的傳統獨奏曲有: 《刮地風》 、《野馬過河》、《一對鵝》、《六背腔》、《甘洛調》、《數西調》、《雷波調》、《威寧調》、《大理調》、《草皮調》和《嘎木調》等。哈尼族月琴曲有《過山調》等。?
傳說
很久很久 以前,人類和動物一樣,都不會說話,都愚味無知,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動不動就互相爭鬥殘殺,整個世界一片混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把人和動物分開。把聰慧和愚笨分開,天神便在四川涼山的最高峰上,放了四隻碗:金碗、銀碗、銅碗、木碗。裡面分別盛滿蠢水、惡水、善水、智水。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得去喝,但只能喝其中一種水。至於哪個碗裡裝的是什麼水,誰也不知道,但大家都想喝智水。
四川涼山一帶有個彝族孤兒,聽說邛海湖裡有隻神蛙,知道那幾碗水的秘密。於是,他便離開家鄉,向邛海湖走去。說來也巧,孤兒剛跑到邛海湖邊,正遇見一隻黑老鴉在欺負那隻神蛙。他急忙趕上前去,攆走黑老鴉,救起受傷的神蛙。孤兒向神蛙說明來意,求它指教。神蛙忍著傷痛,小聲地說:“你來的正好。剛才就是因為我不願把水的秘密告訴黑老鴉,所以發生了戰鬥。為了感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把秘密告訴你。木碗裡裝的是智水,喝了它你就會變成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那水還能治病救傷,請你給我帶一口回來。”“我背著你去,先把你的傷治好,我再喝。”“不行,那樣黑老鴉會發現的。你快去吧,我在這裡等著你。”
孤兒離別了神蛙,馬不停蹄地跑到涼山最高峰上,見各種動物和人混雜在一起,黑壓壓一大片,正圍著那四隻水碗看來看去,可是誰也不敢貿然先喝。那隻兇殘的黑老鴉,在低空盤旋,窺測動靜,時刻預備俯衝下來搶智水喝。孤兒抬頭看了一眼黑老鴉,迫不及待地從人縫中擠進去,端起木碗,一口氣喝了個底朝天。“啊,我聰明啦!”孤兒欣喜若狂,激動得跳起來,放聲高呼。可當他意識到手中的空木碗時,一下子呆住了。愣了一陣,他把木碗翻去復來地拍打,希望能拍出神水來給神蛙治傷。可拍打了半天,除了木碗發出的“咯咯”聲外,一滴水也倒不出來。
天啊,神蛙還在等著我帶智水給它敷傷,這可怎么辦呢?孤兒十分悲痛,他抽泣著,捧著空木碗,一步一滴淚,沉痛地向邛海湖走去。還沒走到一半,淚水裝滿了木碗,溢了出來。啊,多么清沏的淚水呀!都說眼淚是從心靈里流出來的,是最珍貴的水,也許能治好神蛙的創傷吧。孤兒懷著一線希望,懷著補過的心情,加快了腳下的步子。孤兒趕到邛海湖邊時,天已黃昏,找遍了整個湖灘,也不見神蛙的影子。
忽然,頭上傳來烏鴉的啄食聲。他抬頭看去,身旁一棵枯樹上,那隻黑老鴉正在殘害撕扯可憐的神蛙。孤兒驚愕了痴呆地張著嘴,不知該怎么辦。忽然,他靈機一動,順手把木碗朝樹上砸去。木碗中的淚水,像火焰噴在黑老鴉身上,霎時,黑老鴉渾身著火,像一團火球,飛離枯樹,在空中撲閃了幾下,“呼”的一聲,掉進了邛海湖裡。這時,木碗和神蛙,同時落在孤兒的懷中。低頭一看,不禁大吃一驚。神蛙的五臟六腑。已經被黑老鴉掏吃了,只剩一張碧綠的神蛙皮。“天神呵,你救救神蛙吧!”孤兒手捧著神蛙皮,淚如雨下,像撕肝裂膽一樣的痛哭著。
原來黑老鴉見孤兒搶喝了智水,知道是神蛙的指點。於是,它便飛到邛海湖邊,拿神蛙出氣。神蛙因為早就負了重傷、沒有反抗能力,輕易地成了黑老鴉的口中食。為了悼念神蛙,孤兒把神蛙皮蒙在木碗上,做成一把月亮似的二弦琴,取名“俄吧月琴”。(俄吧—一彝語意為神蛙)以後,每當他思念神蛙時,就抱起俄吧月琴,用力撥動琴弦,訴說心中的痛苦、悔恨和憂傷。
直到現在,彝族小伙子彈奏月琴,彈到激烈處,那撥弄琴弦的手式、姿態與琴音節奏,和人痛苦悔恨時,捶胸拍膛,撕肝扯膽的動作一個樣。所以,有人又把彝族月琴叫作憂傷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