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屬地區:
遼寧 · 瀋陽
文化遺產名稱:
瀋陽東北大鼓
遺產編號:
Ⅴ—6
遺產類別:
曲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單位:
遼寧省瀋陽市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遼寧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瀋陽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是主要流行於我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於瀋陽,而瀋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東北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採用東北方音。
東北大鼓早期主要在鄉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當地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稱“把垛說書”。演出的節目以中篇為主,有《
回杯記》、《
瓦崗寨》、《
彩雲球》、《四馬投唐》、《
白玉樓》等。19世紀末東北大鼓進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節目,唱詞也移植了一些子弟書詞。知名藝人有車德寶、門振邦、王德生、張萬勝等。20世紀初期,大批女藝人進入東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藝人退而伴奏。當時知名的女藝人有劉問霞、金蝴蝶、尹蓮福、侯蓮桂等,其中劉問霞曾獲得過“奉天大鼓鼓王”的稱號。號稱“書場姊妹花”的朱璽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於20世紀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璽珍在那裡被譽為“遼寧大鼓皇后”;由傅凌閣及其4個女兒傅鳳雲、傅翠雲、傅桂雲和傅慧雲挑梁的“傅家班”,則將東北大鼓帶到了北京。
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東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如20世紀中期出現的“奉調”、“東城調”、“江北派”、“南城調”和“西城調”等,各派都擁有自己的傳統節目。“奉調”以瀋陽為活動中心,唱腔徐緩,長於抒情,多演出《
露淚緣》、《憶真妃》等移植子弟書詞的短段節目,代表性藝人有霍樹棠等;“東城調”以吉林為活動中心,以演唱《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題材的節目為主,代表性藝人有任占奎等;“江北派”以哈爾濱松花江以北地區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劉桐璽等;“南城調”以遼寧營口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徐香九等;“江北派”和“南城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演的節目多說唱《呼家將》和《薛家將》等長篇大書;“西城調”以錦州為活動中心,擅長表演《羅成叫關》等悲壯故事,代表性藝人有陳清遠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北大鼓創作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節目較多,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重要的新節目有《烈火金鋼》、《
紅岩》、《
節振國》等長篇大書和《楊靖宇大擺口袋陣》、《白求恩》、《
漁夫恨》、《毛主席來到十三陵》、《
刑場上的婚禮》等短篇唱段。
東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娛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樂也影響了其他藝術,如《憶真妃》被多種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轉吸收等等。但在20世紀末期以來,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展東北大鼓刻不容緩。
東北大鼓起源
一說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瀋陽獻藝,吸收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二說清道光、鹹豐年間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展為奉天大鼓。1906年瀋陽《盛京時報》始用奉天大鼓之名,1928年改稱遼寧大鼓,1945年通稱東北大鼓。
清代
同治12年,劉世英在《陪都紀略》一書記:"講通套、說的妙、大鼓書、梅花調、漫西城、拔高帽、鼓皮緊、使勁造"。是東北大鼓當時普及的真實寫照。
東北大鼓早期分為"梅、清、胡、趙"四大門戶。傳說有梅清山、清平志、胡鵬飛、趙花枝四位藝人,各傳一門。每門下傳10字,一字一輩。梅家門排字:"隆、興、成、奎、玉、山、河、江、海、湖";清家門排字:"土、尚、林、德、鑫、廣、修、正、仁、義";胡家門排字:"萬、亮、名、君、文、青、印、喜、壽、長"。
趙家門排字不詳。也有一些分支另排。著名東北大鼓藝人霍樹棠傳承其女霍桂蘭、長孫霍大順、江玉潔、劉蘭芳;劉蘭芳收徒魏麗霞。江歧山傳承其女江玉潔、鄭奇珍等,鄭奇珍授藝王淑琴(未拜師)。陳青遠傳承其女陳麗君、陳麗傑。 演出形式為一人打板擊鼓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民國後又加四胡伴奏,少數再加琵琶伴奏,有藝人自彈自唱,也有兩個藝人合演對口大鼓。
傳統曲目
傳統曲目約200段,今存約150段。分為子弟書段、三國段、草段三類。子弟書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說與流行戲曲,唱詞高雅、富有文采。少數作品反映清代現實生活。 "三國段"中有寫劉備、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的曲目,其中"關公段"最多。草段是民間藝人編演的通俗唱詞,題材廣泛,有源於古代小說的"東周列國段"、"西漢段";有源於民間傳說的《湘子得道》、《游湖借傘》;愛情故事段《西廂記》、《藍橋會》;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小拜年》等,還有傳播史地知識的《排王贊》、《百山圖》及文字遊戲類《繞口令》等。民國初年奉天市教育司組織編寫歷史故事段和取材當時生活的新曲目,被稱為"改良大鼓",如《民國成》、《氣不平》、《早婚》等。1946年至1948年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東北解放區的新文藝工作者,編演了《抗日英雄楊靖宇》、《爆破英雄董存瑞》等東北大鼓新曲目。解放後作者與藝人編演了大批現代曲目,如《毛主席來到十三陵》、《楊靖宇大擺口袋陣》、《茅屋逢春》等。中長篇書約有40部左右,內容分為四大類:一是"袍帶書"如《楊家將》、《呼家將》等;二是短打書,書目不多,有《包公案》、《三俠五義》等;三是世情書有《回龍傳》、《王華買父》等;四是解放後根據長篇小說改寫的書目,如《烈火金剛》、《新英雄兒女傳》等。東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書、子弟書的基礎上,吸收借鑑樂亭大鼓、京韻大鼓及二人轉逐漸形成。東北大鼓唱腔分為慢板有"大口調"、"半京韻"、"四平調"、"悲調"、"四截腔"等,二六板有"半京韻"、"怯小口"、"漫西城"、"三截腔"等,流水板有"半京韻""扣調"等。
民國二十年劉問霞到天津演出,嗓音清脆、表演穩重大方、聲情並茂。她的唱段後編入中國音樂學院教材。著名東北大鼓藝術家霍樹棠16歲登台獻藝,嗓音寬厚甜潤,善於兼收並蓄、廣學百家,演唱穩中有動,動中有靜,氣魄雄偉,鏗鏘悅耳,人送綽號"火車頭"。1958年參加全國曲藝匯演,受到
周恩來總理接見。
東北大鼓融匯百家,自成一體。兼備京東大鼓的幽默與京韻大鼓的雅致。文字和音樂影響了其它姐妹藝術,《憶真妃》被多種鼓曲移植;曲牌"漫西城"被二人轉吸收。
近年來,東北大鼓已臨瀕危,有名望的藝人大多謝世,最年輕藝人年近花甲,後繼無人,銷聲匿跡,亟待保護搶救。瀋陽市組織專門機構,普查徵集資料實物,擬建專門展室陳列。編撰東北大鼓系列叢書,資助傳承人收徒學藝,開辦東北大鼓培訓班。
東北大鼓與霍樹棠
東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又名遼寧大鼓,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在乾隆十八年(1783年)到奉天(瀋陽)獻藝收徒,後來吸收了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另一說是清代中葉,遼西一帶農村,有人買來鼓詞唱本,用當地土調演唱,稱為“屯大鼓”。藝人走鄉串戶演出,其中有些藝人闖進大城市獻藝,大約在鹹豐年間就來到了瀋陽。他們先是走街串巷,撂地演出,後來唱響了的藝人就進了茶館,這兩股藝人合在一起,才逐漸形成了奉天大鼓。
“奉天大鼓”曾名角輩出
光緒四年(1878年)奉天小東門外老君堂所立“江湖行”祖師碑背面,刻有評詞、大鼓等5種藝術形式和68位各行藝人姓名,據考證,其中有車德寶、王德生、趙璧、左鳳鳴等14人為大鼓藝人。他們都是先學“弦子書”後改唱大鼓書的,當時對車德寶與門振邦(綽號“門框”),聽眾有“要說好,車德寶;要講浪,數門框”之評說。
光緒年間,奉天已經出現女藝人,時稱“女大鼓”,其中金蝴蝶名聲最高。清末,奉天的《盛京時報》上常報導大鼓藝人在奉天、鐵嶺等地的演出訊息,此時才正式稱為“奉天大鼓”。
1913年,模範說書館在奉天成立,下設評詞鼓書研究會。次年畢業的鼓書藝人就有34人。此後,奉天大鼓藝人名角輩出,其中名聲最高的是二女一男:劉問霞(1900—1944)人稱“奉天大鼓鼓界大王”;朱璽珍(1913—1978),人稱“遼寧大鼓皇后”。她二人都是以唱短段為主,也都出版過名段唱片。
霍樹棠兼收各家之長
在男大鼓中,霍樹棠(1912—1973)藝壓群芳。他是遼西北鎮人,14歲拜馮景和為師。16歲登台獻藝,18歲進奉天,他嗓音寬厚甜潤,廣學百家兼收並蓄。霍樹棠演唱的“三國段”,氣魄雄偉,鏗鏘悅耳,人送綽號“火車頭”。
東北大鼓的傳統曲目有200多段,分為子弟書段、三國段和草段(通俗唱詞)3類。霍樹棠為獨樹一幟,專攻三國段,也唱過《黛玉焚稿》、《排王贊》、《繞口令》等曲目。為了提高書藝,他不僅向京韻大鼓和各派奉天大鼓學習,還向評書與京劇學習表演。當時,奉天改良書曲研究會會長李慶魁,人稱“評詞大王”。霍樹棠想拜他為師,但是評鼓書不同門,不能收他為徒。他就認李先生為義父,才得到真傳,書藝大進。
霍樹棠除了在各大茶社獻藝外,還常到張作霖的大帥府去“唱堂會”。1928年奉天有電台後,又常上電台說書唱曲。他還當選了奉天改良書曲研究會的副會長。1929年,奉天曾改名遼寧省,奉天大鼓也改稱遼寧大鼓,後來改稱東北大鼓。
1941年拍攝的故事片《玉淵情侶》中,有奉天小河沿曲藝雜技藝人表演的場面,霍樹棠唱了一段《趙子龍趕船》,他成了東北第一個走上銀幕的大鼓藝人。
解放後大鼓經歷興衰
1949年3月,霍樹棠當選了瀋陽市藝曲協會副會長,帶頭演唱新曲目。此時,瀋陽的東北大鼓只剩下了20多個演員和3個弦師。抗美援朝時,霍樹棠帶弦師賀寶升,參加赴朝慰問團,為志願軍演出過《羅盛教》等節目。
1958年,他進京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曲藝匯演,表演了《楊靖宇大擺口袋陣》,受到了周恩來
總理的親切接見,還當選了首屆中國曲協的常務理事。
1960年,當選為遼寧省曲協副主席。這年10月26日,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入黨後為了培養接班人,收下女弟子江玉潔。鞍山的劉蘭芳也專程來瀋陽向他學藝。1963年,他因病住院,又把書藝傳給十幾歲的長孫霍大順。1973年3月29日病逝,終年72歲。
近年來,霍家長孫霍大順為了搶救東北大鼓,他和姑姑霍桂蘭、弟弟霍志航、霍志堅、妹妹霍玲等,排練了不少東北大鼓曲目。霍家班復出,又吸引來翟折筠等幾位老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