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信息
| |
| |
| |
| 劉志剛、邢忠信、王孟科、劉明辰、雒國忠、孟凡傑、王潤濤、曾令海、夏華宗、王建輝 |
| |
| |
| |
| |
成果摘要
項目利用“5.12”地震前和地震後區域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對比分析了地震前和地震後汶川地震重災區9個縣(市、區)(四川省綿陽市的平武縣、安縣、北川縣、涪城區,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縣、崇州市及巴中市的南江縣)土石流、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分布與發育特徵;利用130處地質災害應急勘查取得的資料,揭示了“5.12”地震後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和基本特徵,評價了崩塌、滑坡的穩定性及土石流的易發性;基於汶川地震災區130個地質災害的勘查實踐結果,將傳統的地質災害勘查評價理論與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特點相結合,提出了地震災區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方法、應急勘查工作程式和技術路線圖,為地震災區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提供了理論基礎;基於汶川地震災區130處地質災害的治理工程實踐,提出了“5.12”地震後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措施;利用大量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實例,詳細剖析了不同類型、不同特點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徵與防治措施。 項目創新點體現在:①首次利用大量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設計資料對汶川地震重災區9個縣(市、區)(四川省平武縣、安縣、北川縣、涪城區、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縣、崇州市、南江縣)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基本特徵、穩定性(易發性)、治理思路和技術措施進行了系統研究和評價,對地震災區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應急勘查與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和科學依據;②首次提出了地震災區震後地質災害應急勘查工作程式和技術路線圖,對地震災區震後地質災害應急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指導作用;③首次對汶川地震災區滑坡滑帶土(含碎石粉質粘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內聚力、內摩擦角)進行了統計研究,並得出了內摩擦角與滑帶土中碎石含量的相關方程式,為滑坡的穩定性評價與應急治理提供了技術依據。該成果總體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震後地質災害特徵、勘查方法和治理措施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成果可直接套用於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的應急勘查與防治,同時,對其它地震災區及非震區地質災害的勘查與防治也具有重要參考套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