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劉傳正、溫銘生、劉艷輝、劉秋強、呂傑堂、鄭勇、羅顯剛、肖銳鏵、李瑞冬、李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四川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主要完成人:劉傳正、溫銘生、劉艷輝、劉秋強、呂傑堂、鄭勇、羅顯剛、肖銳鏵、李瑞冬、李芳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80026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8-2-1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立項背景: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地質災害區域成生規律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所屬區域,即使部分研究區域上覆蓋了整個汶川地震區,也多是根據地質災害點的分布密度而開展的定性區劃。顯然,認識汶川地震引發地質災害規律僅限於四川省在空間上是不完整的,沒有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的地質災害歷史對比,僅研究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分布特徵在時間上也是有局限的。為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12年下達了國家地質調查工作項目“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開展空間上涵蓋四川、甘肅和陝西三省,時間上跨越地震前、地震時和地震後的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
研究目標:以崩塌、滑坡和土石流災害為研究對象,整合集成汶川地震災區現有的調查、監測等研究資料,建立汶川地震區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研發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和風險評估系統,研究重大地質災害案例,總結提煉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為汶川地震區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主要創新成果:建立了“5.12”汶川地震區62縣域(面積約15×104km2,地理精度 1∶250000,包括四川省48個縣、甘肅省10個縣和陝西省4個縣)、中心區11縣域(面積約3.1×104km2,地理精度1∶50000,包括四川省10個縣、甘肅省1個縣)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研發了汶川地震區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為國家層面重點區域預警平台提供了支撐。建立了地質災害區域“發育度”、“潛勢度”、“危險度”、“風險度”和“危害度”等“五度”評價理論體系,完成了整個汶川地震區的地質災害“五度”評價區劃。分別研究了地震前歷史積累、地震實時引發、地震後降雨引發(截至2013年底)和綜合現狀等4個時段的地質災害區域成生規律,分別計算了不同時段的地質災害潛勢度指數和地震、汛期降雨、日降雨等不同因子引發條件下地質災害危險度指數和風險度指數,並按極高、高、中和低4個等級編制了相應的區劃圖。完成了地震前歷史積累、地震實時引發、地震後降雨引發三類典型重大地質災害的案例研究,深化了單體地質災害特徵與成因機理的認識。
社會經濟效益:(1)為汶川地震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區域預警預報、應急指揮部署和土地合理利用等的公共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2)建立了汶川地震區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研發了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和風險評估系統,汶川地震區地質災害預警模型已整合進國家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運行效果良好,為國家層面重點區域預警平台提供了支撐。(3)研究成果分別套用於四川、甘肅、陝西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中,將預警精度提升至1:5萬比例尺。(4)2015年,根據項目研究成果,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選擇四川青川縣作為試驗區,旨在國家級、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基礎上,建立縣級精細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模型,目前預警系統已開展試運行,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