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遙感調查與研究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遙感調查與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調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軍、汪友明、王猛、梁京濤、劉彬、宋雲、楊磊、沈松平、游麗君、任光明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遙感調查與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四川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王軍、汪友明、王猛、梁京濤、劉彬、宋雲、楊磊、沈松平、游麗君、任光明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50046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5-2-3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
項目摘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誘發了數以萬計的地質災害,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類型之複雜、危害之嚴重是前所未有的,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損失。根據汶川地震災區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和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需要,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10年專門設立了“汶川地震地質災害遙感補充調查”項目,其目的是在汶川地震災區39個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遙感調查,進一步查清地震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特徵,研究地震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方法,取得了一批原創性成果,為汶川地震災區的災後恢復重建和地質災害減災防災提供了重要的遙感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項目研究目標
採用“3S”技術,對汶川地震災區3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進行全面調查與研究,查明地震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其發育分布特徵,探索和總結地震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方法,研究地震地質災害與龍門山斷裂帶的關係,分析典型地震地質災害特徵、地質災害鏈式特徵以及重大土石流災害的動態變化趨勢,為汶川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制定提供遙感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
主要創新成果
(1)提出了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規模的遙感劃分標準,為地震地質災害準確判釋和災情預判提供了依據;(2)研發了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和地面調查為一體化的“天、空、地”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為高危、高位、高海拔山區的地質災害調查和早期識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3)首次將無人機航測技術套用於汶川震區巨型地震滑坡調查研究中,建立了巨型地震滑坡精細化遙感測量技術和方法,為反演高速遠程滑坡形成過程和成災機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的技術手段;(4)在分析汶川震區土石流發育特徵、演化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震後土石流動態變化特徵及其判釋指標,為重大土石流災害治理工程提供了遙感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
成果套用情況
(1)指導了汶川、蘆山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詳細調查工作的開展,為重大地質災害的勘查設計和治理工程的部署及方案優選起到了重要的前瞻性作用。該項目成果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雅安市國土資源局、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四川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等單位套用,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研發的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和地面調查為一體化的“天、空、地”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被列入新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指南”優選技術要求,推動了地質災害行業標準的制定;(3)在國內學術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出版專著1部,論文總引用次數達45次,推動了地震地質災害與遙感理論、技術方法研究水平的提高;(4)在人才培養方面,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3人,一批年輕技術人員已成為地質災害調查研究的技術骨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