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2008-2017)

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2008-2017)

《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2008-2017)》是一本2022年6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雷毅,王忠,楊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2008-2017)
  • 作者:雷毅、王忠、楊渺
  •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6月1日
  • 頁數:210 頁
  • 定價:98.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727044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論述和總結歸納,對比分析不同評價方法的內涵、優缺點及適用範圍,借鑑典型模型及實踐經驗,選取適合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系統評價的方法。通過文獻資料調研,全面掌握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根據研究目標,持續開展汶川大地震災後生態恢復跟蹤監測。在此基礎上,開展震後五年間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開展震後十年間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開展地震十年後生態與環境現狀評估,在生態恢復跟蹤監測及震後十年生態環境現狀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生態環境特點,進行區域生態系統狀況最佳化和功能提升對策研究。

圖書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內容
1.2.1 研究區域概況
1.2.2 震後生態系統恢複評價
1.2.3 地震十年後區域生態與環境現狀評估
1.2.4 區域生態系統狀況最佳化及功能提升對策研究
1.2.5 技術路線
1.3 研究意義
2 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基本概況
2.1 自然環境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岩性
2.1.3 氣候特徵
2.1.4 水系流域
2.1.5 植被特徵
2.1.6 土壤條件
2.2 資源稟賦概況
2.2.1 耕地資源
2.2.2 水資源
2.3 社會經濟概況
2.3.1 人口變化
2.3.2 經濟發展
3 區域生物多樣性
3.1 物種多樣性
3.1.1 野生維管束植物豐富度
3.1.2 野生高等動物多樣性
3.1.3 物種特有性
3.1.4 物種受威脅程度
3.2 景觀多樣性
3.3 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設立現狀
3.3.1 自然保護區建設
3.3.2 風景名勝區建設
3.3.3 森林公園建設
3.3.4 地質公園建設
3.3.5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3.3.6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建設
3.3.7 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
3.4 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4 震後五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恢復監測評估
4.1 評估方法及數據來源
4.1.1 水土保持功能評價方法
4.1.2 水源涵養功能評價
4.1.3 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
4.2 生態功能變化評估
4.2.1 水土保持功能變化
4.2.2 水源涵養功能變化
4.2.3 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變化
4.3 結論及建議
4.3.1 討論與結論
4.3.2 中長期生態恢復建議
5 震後十年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
5.1 數據來源與分析統計
5.1.1 數據獲取
5.1.2 數據分析
5.2 生態系統構成及其變化
5.2.1 生態系統類型構成
5.2.2 生態系統類型之間的轉換
5.2.3 生態系統類型時間變化
5.2.4 生態系統類型空間變化
5.3 生態系統質量變化特徵
5.3.1 總初級生產力時空特徵
5.3.2 葉面積指數時空特徵
5.4 典型區域植被現狀野外調查
5.4.1 植物樣方調查結果
5.4.2 植物群落總體特徵
5.5 土壤營養元素分析
5.5.1 調查點位及樣方設定
5.5.2 受損體土壤營養物恢復監測
5.5.3 土壤養分變化綜合分析
5.6 結論與建議
5.6.1 生態系統及植被恢復情況
5.6.2 土壤恢復情況
5.6.3 建議
6 震後十年生態重要性現狀評估
6.1 估算方法及數據來源
6.2 土壤保持功能
6.2.1 土壤保持功能評估
6.2.2 土壤保持價值評估
6.2.3 綜合價值評估
6.3 水源涵養功能
6.3.1 水源涵養服務功能評估
6.3.2 水源涵養服務價值評估
6.4 固碳釋氧功能
6.4.1 固碳釋氧服務功能評估
6.4.2 固碳釋氧服務價值評估
6.5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評估結果
6.6 小結
7 震後十年生態脆弱性現狀評估
7.1 數據來源及評價方法
7.1.1 數據來源
7.1.2 生態系統脆弱性評價方法
7.2 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地質災害特點
7.2.1 滑坡
7.2.2 崩塌
7.2.3 土石流
7.2.4 不穩定斜坡
7.2.5 地面塌陷
7.2.6 總體分布情況(見表7-2-1)
7.3 基於加權信息量模型的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7.3.1 加權信息量模型
7.3.2 地質災害影響因子敏感性分析
7.3.3 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7.4 土壤侵蝕敏感性
7.4.1 土壤侵蝕敏感性空間特徵
7.4.2 土壤侵蝕敏感性因子分析
7.5 結論與討論
8 震後十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估
8.1 數據來源
8.2 評價方法
8.2.1 大氣污染物濃度超標指數
8.2.2 水污染物濃度超標指數
8.3 大氣污染評價
8.3.1 大氣污染監測結果
8.3.2 大氣監測站點超標評價
8.3.3 區域大氣污染分析
8.4 水污染評價
8.4.1 水污染監測結果
8.4.2 斷面污染物超標評價
8.4.3 區域水污染分析
8.5 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
8.6 結論及對策建議
8.6.1 結論
8.6.2 促進環境改善的對策建議
9 生態環境狀況及最佳化提升對策
9.1 震後十年區域生態環境狀況
9.1.1 總體結論
9.1.2 總體建議
9.2 生態系統最佳化及功能提升具體措施
9.2.1 生態系統格局最佳化措施
9.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提升措施
9.2.3 生態系統脆弱性改善措施
9.3 最佳化生態系統質量的關鍵性巨觀對策
9.3.1 管理手段——生態補償
9.3.2 技術手段——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
9.3.3 試點手段——建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附屬檔案
1 土地覆蓋數據驗證
2 精度驗證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