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鳴樂器
- 外文名:electrophone
- 代表藝術家:f(x)
- 簡稱:電樂器
歷史,分類,電擴音樂器,純電子樂器,電子轉奏器,電子音響合成器,
歷史
【 1876年 】 1876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可以將聲音轉化成電子信號的電話。把1876年作為電子音樂元年其實一點都不牽強附會。如果我們到現在都拿著兩個中間穿了線的玻璃杯來作遠程交流的話,那么電子遇到音樂,將還是遙遙無期的事。
【 1877年 】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儘管愛迪生的留聲機只是由齒輪傳動的手搖機械裝置,但拿著自己發明的土炮錄製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還是宣告了機械複製時代的來臨。不管聽起來是否殘忍,電子音樂史本身就是部技術史,沒有機器就沒有電子音樂
【 1913年 】 義大利未來主義者Luigi Russolo發表了他最著名的“噪音的藝術”宣言。他號召所有未來主義音樂家都用噪音來取代交響樂隊樂器聲音的限制。要知道那時候連打擊樂都屬於“噪音”的範疇。
【 1939年 】 John Cage寫作了他的《想像的風景/第一號》。這首曲子用的是電子音符。儘管John Cage不是純粹的電子音樂家,但他每次搞搞新意思,現代音樂的發展就往前跨一大步。
【 1949年 】 法國人Pierre Schaeffer利用自己在法國國家廣播公司的職位便利創造了他的《為一個孤獨者所作的交響樂》。這是第一件具象音樂作品,也是第一個利用磁帶的可能性創作的作品。“具象音樂”說穿了就是“剪刀加糨糊”(cut n' paste)的音樂。今天所有搞電子音樂的都遵循這種前衛法則。封Pierre Schaeffer為電子音樂的老祖奶奶絕對貼切。
【 1951年 】 Les Paul的名字對搞搖滾的肯定很熟,電吉他就是這廝發明的。一架電子合成器與電子琴的區別就在於合成器里裝了許多塊效果器。
【 1956年 】Stockhausen錄製了《Gesang Der Juenglinge》(青年之聲)。從此一位電子音樂巨星誕生了,到現在那些做電子音樂的小屁孩還尊他為電子音樂大師,他也無比臭屁地告訴他們:“你們玩的我早在幾十年前就全玩過了,你們歇菜吧。”
【 1958年 】 在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應建築師柯布西埃的邀請,法國音樂家Edgard Varese把電子噪音和飛機的聲音拼貼在一起,創作出了電子音詩,在柯布西埃設計的菲利普展館裡播放。這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樂,沒有人會到處找演奏者在哪,走進建築便是走進了音樂。
【 1963年 】 具象音樂開始走進大眾。BBS電台長篇科幻劇“Dr. Who”,大膽啟用具象音樂作配樂,把數百萬英國家庭主婦嚇得要命。隨後整個60年代便是電子音樂入傾流行音樂的小打小鬧過程。The Beatles在白色專輯裡運用了具象音樂;the Grateful Dead樂隊在《Anthem of the Sun》磁帶拼貼;Miles Davis和Herbie Hancock也把Stockhausen看作是幫助他們創造fusion爵士的重要影響……
【 1975年 】 Brian Eno遭遇車禍。這絕對是“塞翁失馬”的現代詮釋。躺在床上無所事事的Brian Eno在雨聲與蚊樣的豎琴音樂的交響中悟到Ambient的真諦。隨後才有了他發氣功一樣的唱片《Music For Airport》。
【 1977年 】Donna Summer發表了《I Feel Love》這算得上第一支完全用電子樂器製作的流行小調,用來當口水歌也可,用來跳舞也可。Donna Summer在電子音樂的背景上,假裝高潮迭起,於是張揚“性即是權利”的Disco音樂便從這首歌開始了。
【 1979年 】 當所有人都開始厭倦朋克的時候,一眾歐洲藝術院校出來的青年將Kraftwerk式的電子音樂和流行小調混在一起,便有了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Gary Numan的出現算是這種風格誕生的標誌。以後像Human League、Heaven 17、Depeche Mode都算是集大成者。
【 1981年 】 Grandmaster Flash激動人心地發現其實唱機並非只是唱片回放設備,通過意外在唱片上進行scratch(亂刮),獲得了全新的音樂。是他讓唱機獲得了新生。他便是歷史上第一位Hip Hop DJ。
【 1982年 】 日本人大發飈的一年。山葉的DX-7合成器使用了數位技術。同時日本合成器製造商Roland無可比擬的TR-808鼓機和TB-303貝司機發行。從此,日本機器開始了在電子音樂領域裡漫長的統治生涯。
【 1983年 】 House音樂誕生了。美國的芝加哥Warehouse俱樂部,DJ叫Frankie Knuckles。他把Donna Summer催情的Disco音樂加上廉價鼓機製造出來的節奏混在一起,把舞池裡的男同性戀者搞得興奮異常。第二天,所有人都跑到唱片店去對老闆說:“我要他們在Warehouse里播的那種唱片。”House就這么叫開了。直到這年Jesse Saunders發表了“On and On”才宣告第一張House唱片的誕生。
【 1985年 】 底特律人Juan Atkin發表的《No UFOs》被認為是第一張Techno唱片。其實Techno這個名字借用了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在那本《第三浪潮》里的小標題“Techno Rebels”。其實Techno也不是他發明的,1981年,Juan Atkin老聽Kraftwerk的《Computer World》,一心要做這樣的音樂。於是和Derrick May以及Kevin Saunderson克隆了一把,便有了日後洶湧澎湃的Techno音樂。
【 1988年 】 英國的Summer of Love上,許多參加跳舞派對的人因為磕藥的緣故,對原先House音樂的節奏已感到不滿足。所以部分DJ便開始把原來的House舞曲唱片故意增加每分鐘33轉的速度播放。因此便誕生了Hardcore,它被定義為“終極快樂”的音樂,由於原始唱片被速度加快播放後,人聲產生變形,聽起來滑稽而有趣。
【 1989年 】 由於毒品泛濫,英國許多俱樂部被政府控制。跳舞音樂派對不得不挪到戶外,便有了銳舞文化。銳舞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drug,另一個播放音樂的DJ成了明星,製作音樂的音樂家反倒沒DJ有名了。
【 1990年 】 Happy Mondays樂隊在銳舞文化上受到啟發,將電子和搖滾融合到一起。
【 1991年 】 Massive Attack憑藉《Blue Line》作為首支Trip Hop樂隊正式登場。以歐陸club音樂趣味去改造美國Hip hop便是Trip Hop的初衷。那候trip hop這個詞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 1992年 】 Goldie的“Terminator”一曲融合了Hip hop和Hardcore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倒意外發明了Jungle音樂。當代的Trance音樂亦在這一年出現,當時德國的柏林和法蘭克福的銳舞正如火如荼之中,在Techno的節奏里加進優美動聽的旋律便成了Trance音樂標準範本。
【 1993年 】 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了Sonar音樂節,於是每年就像米蘭之於時尚界一樣,最新款的電子音樂都會跑到Sonar去發布。這一年,英國的Warp唱片公司發行了Aphex Twin以Polygon Window的化名所發表的《Surfing on the Sinewaves》唱片算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系列音樂,把一批跳脫出跳舞功能的實驗電子音樂家收羅旗下。
【 1994年 】 第一張Café del Mar的店堂音樂精選唱片灌錄成CD公開發售。Ibiza島上的chill out之音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同。以往只是Jose Padilla自己關起門來挑選一些Jazz、Downtempo、Classic音樂播放,他把那些最舒緩香艷的篇章拿出來襯托Café del Mar銷魂蝕骨的落日。
【 2000年 】 整個2000年的夏天都是UK Garage的天下。BBC Radio 1從英國那些地下電台把專門播放界於Jungle和Soul之間的UK Garage舞曲DJ挖過來大肆鼓吹,整個UK Garage音樂便蔚然成風。
分類
常見的電樂器按其功能可分為如下4類:
電擴音樂器
簡稱電聲樂器。這類電樂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先用某種換能裝置把傳統樂器的聲振動變換為與之相應的電能,再送入電子放大器放大,並作適當的音色濾波處理,最後用擴大了並修飾了的音響放出。電吉他是這類電樂器的典型代表。常見的電吉他是將一個條狀電磁拾音器安放在琴弦下面靠近樂器音窗的某個部位,當撥動鋼質琴弦時,由於振動的琴弦改變了穿過線圈的磁力線數量,就線上圈中產生了與琴弦振動相應的感應電壓。此電壓經濾波並放大後,即產生新的音色效果。為了擴大音色的可變範圍,一些電吉他沿弦長部位安置有2~3個拾音器,以檢拾不同的諧波振動成分。隨後用電位器調整各拾音器的輸出量,就可合成範圍較大的音色變化形式。
近年來工程師G.鮑利發明了一種不用鋼絲弦,而用光學纖維作弦的電吉他。吉他上端裝有一隻發光二極體,光通過光學纖維弦。當撥動弦時,一部分光就會被散射離開琴弦。每根弦的振動波長決定了光散失的程度;剩下的光沿纖維弦傳到吉他體內一個光檢測器上,再變換成電流送入放大器發音。據稱這種吉他不受周圍交流磁場的干擾,因此不會有交流聲產生,音質更純。
純電子樂器
通稱電子樂器。這是品種形式最多、流傳最廣的一類電子樂器,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是各式各樣的電子風琴(俗稱電子琴),其主要特性均源於摹擬傳統管風琴的種種功能。其他如電子鋼琴、弦控式電子樂器、吹奏式電子樂器等,都屬於這一類。其基本原理是將電子音源產生的波型經頻譜合成及濾波電路形成多種不同的音色,再經音型電路(包絡產生器)形成吹、拉、彈、撥的演奏效果,送至放大器輸出。複雜一些的電子樂器加有自動伴奏器和人工殘響等功能,使一個人的演奏有如一個小樂隊的效果。由於電子樂器的音源不是取自弦、簧、管、膜等機械體的振動,而是直接用電子方法產生,因此有著任意而寬廣的音域、音準和頻率,穩定度可達到很高標準,音色可以用各種電子方法合成,在同一樂器上可形成多種音色。
電子轉奏器
亦稱半電子樂器。這是一種能將任何樂器、甚至人聲轉變為各種電子樂器音色的樂器。稱它為“半電子樂器”,是因為它的音源並非直接來自電子音源,而是來自傳統樂器本身,但通過聲-電換能器將其變為相應頻率的電振動,此後的音色變換方法,則和一般電子樂器採用的方法十分相似。電子轉奏器的最大優點是演奏者不必改變傳統的演奏手法,就能得到比電擴音樂器更多種完全不同於傳統樂器音色的效果。
電子音響合成器
它是一種音響的“調色盤”。它使用較少的幾種基本“聲源”電路,由操作者對這些電路作不同的組合聯結和調整,就可以得到非常多樣的音色:可以是音樂性的,隨後供操作者以鍵盤演奏樂曲;或是效果性的,用以模仿各種自然音響,如雷電、風雨、海浪、爆炸、動物叫聲、機械轟鳴等,以及自然界從沒有過的奇特聲效。
使用一般電子音響合成器時,由於要經過合成手續,故演奏操作速度一般低於普通電子樂器;因此它更適於在電影、電視、廣播等方面的音樂和效果錄音中使用。
最早的電樂器可以追溯到約1904年,美國科學家T.卡希爾發明了泰爾哈莫紐姆,它通過旋轉著的鐵質齒輪對線圈進行電磁感應產生音源,隨後以電合成方式形成多種音色。在原理上它是電子樂器的前身。
1920年,蘇聯無線電工程師Л.С.捷爾緬發明了差頻式電子樂器,用兩個電子管高頻振盪器產生的差拍音作為音源。這種電子樂器沒有琴鍵,演奏者以兩手分別離開或靠近樂器某些部位,就能改變音高和音量。1928年,法國作曲家兼電氣工程師M.馬特諾發明了用電子管產生音頻,用鍵盤控制音高的電子樂器。從1927~1936年期,相繼產生了許多種電樂器。但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除電吉他、電鋼琴等一類電擴音樂器外,電子樂器沒有達到完美的地步。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電子樂器由於使用了電晶體及借鑑電子計算技術的某些原理,使其在自動伴奏等輔助功能上有了不少創新。音樂電子轉奏器及電子音響合成器也相繼問世。
60年代以後,家用電子樂器也都具有了自動打擊樂節奏、自動和聲、分解和弦伴奏以及人工殘響等功能。
70年代末,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出現,使電子樂器更加小型化和多功能化。1978年後,中國也相繼有電子鋼琴、弦控式電子樂器、電子風琴、音樂電子轉奏器及電子音響合成器等研製和生產。弦控式電子樂器能較好地模擬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和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