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1997年公布的鐵道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磁兼容[性]
- 外文名: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所屬學科:鐵道科學技術
- 公布時間:1997年
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1997年公布的鐵道科學技術名詞。
電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各種電氣或電子設備在電磁環境複雜的共同空間中,以規定的安全係數滿足設計要求的正常工作能力。也稱電磁兼容性。它的含義包括:①電子系統或設備之間在電磁環境中的相互兼顧;②電子系統或設備在自然...
電磁兼容[性]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1997年公布的鐵道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 1997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鐵道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
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某電器電子設備既不干擾其他設備,同時也不受其他設備的影響。電磁兼容性和人們所熟悉的安全性一樣,是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它涉及人身和環境保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
可以說汽車電磁兼容是提升汽車安全性、可靠性的重要技術手段。開展電磁發射和電磁抗擾度測試評價,是保護電磁環境和保障車輛行駛安全的重要基礎。GB 34660—2017 參考聯合國法規 UN R10 第三版制定,而後 UN R10 啟動修訂工作,第六版於...
電磁兼容性的定義(EMC)一個設備或裝置與其它裝置同時操作時,不會因為電磁干擾問題而影響正常工作之能力。亦即包括: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電磁干擾:一個設備或裝置在操作過程中有不利功能的訊號出現,此訊號是不想要且沒...
電磁兼容學是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套用學科。它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頻譜資源條件下,各種用電設備可以共存並不致引起降級的一門學科。套用領域 電磁兼容學作為邊緣技術,它以電氣和無線電技術的基本理論為基礎,並涉及許多新的...
汽車電磁兼容標準分為國際標準、地區、國家標準和企業標準。現國際上制定電磁兼容方面的標準化組織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工委員會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CISPR)。地區標準主要是歐洲ECE法規和EEC指令。國家...
電磁兼容性試驗是指在實驗室或外場環境條件下,利用電磁干擾檢測設備和電磁干擾產生設備,對系統、設備的電磁兼容性進行考核的試驗。目的 電磁兼容性試驗的目的是考核系統、設備與外部系統、設備或電磁環境協調工作,而不互相干擾的能力。實驗...
電磁兼容是指系統、分系統、設備在共同的電磁環境中能協調地完成各自功能的共存狀態。電磁兼容設計是通過提高產品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以及降低對外的電磁干擾,避免由於干擾導致的產品故障,從而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電磁兼容設計一般需要從抑制干擾...
電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縮寫EMC,就是指某電子設備既不干擾其它設備,同時也不受其它設備的影響。電磁兼容性和我們所熟悉的安全性一樣,是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安全性涉及人身和財產,而電磁兼容性則涉及人身和環境...
《電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是2016年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開基、趙剛。內容簡介 《電磁兼容性原理(第二版)》主要內容包括電磁兼容基本原理和概念、電磁兼容預測和分析方法、電磁干擾控制技術、電磁兼容測量與試驗...
儀表電磁兼容性是指電子系統在規定的電磁環境中按照設計要求而工作的能力。儀表里的電子電路就是上述電子系統,它必須和附近的其他電子設備共處,彼此不產生有害影響,而自然界的雷電和地磁等環境對儀表電路也不應該有妨礙,也就是在電磁...
電子式互感器電磁兼容性能是指是電力系統用來測量一次電流/電壓的裝置,以及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不受干擾能正常工作,並不對該環境中其他事物構成不能承受的電磁騷擾的能力。電子式互感器中電磁兼容問題的提出 電子式互感器(electronic...
《電動汽車用驅動電機系統電磁兼容性要求和試驗方法》(GB/T 36282-2018)是2019年1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歸口於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動汽車用驅動電機系統電磁兼容性要求和試驗方法》(GB/T 36282-2018)...
《電磁兼容原理》是2009年由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厚。內容簡介 《電磁兼容原理》適合電子工程、電氣工程、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自動控制與機電一體化、儀器和測試技術等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作教材或參考書...
《電磁兼容原理》是2013年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志良、王玉明、聞映紅等。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電磁場與電磁防護、電氣與電子工程、無線電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內容簡介 《...
《弧焊設備第10部分:電磁兼容性(EMC)要求》是2020年12月1日將要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編制進程 2020年6月2日,《弧焊設備第10部分:電磁兼容性(EMC)要求》發布。2020年12月1日,《弧焊設備第10部分:電磁兼容性(EMC)要求》實施...
對樣品的電磁兼容性進行的測試。包括測量設備、測量方法、數據處理方法以及測量結果的評價。其中對測量設備和測量方法,國際上已有通行的CISPR系列標準加以規範。我國也已出台與CISPR系列標準和IEC系列標準相對應的電磁兼容性檢測標準。其中如GB...
《電磁兼容—環境—電磁環境的描述和分類》(GB/Z 18039.1-2019)是2020年1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歸口於全國電磁兼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電磁兼容—環境—電磁環境的描述和分類》(GB/Z 18039.1-2019)介紹了...
《電磁兼容基礎(第2版)》是2015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培國。內容簡介 本書從電磁兼容基本概念切入,介紹了電磁兼容的基本概念、標準和規範、發展現狀與趨勢以及相關術語;介紹相關的電磁基本原理,電磁輻射與散射,傳導耦合...
電磁兼容技術的國家標準是一個電磁兼容術語,是無線電干擾和抗擾度測量設備規範。電磁兼容術語 GB/T 6113--1995 無線電干擾和抗擾度測量設備規範 GB 3907--83* 工業無線電干擾基本測量方法 GB 4859--84* 電氣設備的抗乾抗擾度...
《航天系統電磁兼容性要求》是2021年12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編制進程 2021年5月21日,《航天系統電磁兼容性要求》發布。2021年12月1日,《航天系統電磁兼容性要求》實施。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單位:中國航天標準化研究所、北京宇航...
電磁兼容[性]測量 電磁兼容[性]測量(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measurement,EMC measurement)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 200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航天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
系統內電磁兼容性是1998年公布的船舶工程名詞。定義 在給定系統內部的分系統、設備和部件相互之間的電磁兼容性。影響系統內電磁兼容性的主要因素是耦合。耦合方式有電線間電感、電容、電場和磁場耦合,還有系統內公共阻抗耦合及天線與天線間...
《電磁兼容可靠性風險評估導則》是2019年7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編制進程 2018年12月28日,《電磁兼容可靠性風險評估導則》發布。2019年7月1日,《電磁兼容可靠性風險評估導則》實施。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單位: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
《解決複雜儀器系統電磁兼容性問題的方法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宋開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目前電子儀器系統面臨著相互干擾嚴重,電磁兼容設計困難,升級擴展複雜的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其發展。採用模組化設計,並利用光匯流排...
《無線充電設備的電磁兼容性通用要求和測試方法》是2019年7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編制進程 2018年12月28日,《無線充電設備的電磁兼容性通用要求和測試方法》發布。2019年7月1日,《無線充電設備的電磁兼容性通用要求和測試方法》...
EMC測試又叫作電磁兼容(EMC)測試,指的是對電子產品在電磁場方面干擾大小(EMI)和抗干擾能力(EMS)的綜合評定,是產品質量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電磁兼容的測量系統由測試場地和測試儀器組成。EMC測試目的是檢測電器產品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對...
EMC認證是電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的標準,其定義為“設備和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對環境中任何事物構成不能承受的電磁騷擾的能力”,該定義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首先,該設備應能在一定的電磁環境下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