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

電磁兼容

電磁兼容性(EMC)是指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符合要求運行並不對其環境中的任何設備產生無法忍受的電磁干擾的能力。因此,EMC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設備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對所在環境產生的電磁干擾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對所在環境中存在的電磁干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擾度,即電磁敏感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磁兼容
  • 外文名: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縮寫EMC
  • 運行環境電磁環境
  • 學科:電力工程
  • 領域:工程技術
簡介,內容,電磁兼容設計要求,電磁干擾源,電磁干擾傳播途徑,電磁兼容的主要研究對象,提高電磁兼容性的措施,EMC設計,1.電源方面,2.信號線方面,3.模擬信號方面,4.數位訊號,5.電路設計方面,電磁干擾,防治電磁兼容措施,問題,1.騷擾源,2.耦合途徑,3.敏感設備,術語,電磁兼容類型,技術標準,1.國外標準,2.國內標準,

簡介

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在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對電磁兼容的定義為:系統或設備在所處的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時不會對其他系統和設備造成干擾。
EMC包括EMI(電磁干擾)及EMS(電磁耐受性)兩部分,所謂EMI電磁干擾,乃為機器本身在執行應有功能的過程中所產生不利於其它系統的電磁噪聲;而EMS乃指機器在執行應有功能的過程中不受周圍電磁環境影響的能力。
電磁兼容(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各種電氣或電子設備在電磁環境複雜的共同空間中,以規定的安全係數滿足設計要求的正常工作能力。也稱電磁兼容性。它的含義包括:
①電子系統或設備之間在電磁環境中的相互兼顧;
②電子系統或設備在自然界電磁環境中能按照設計要求正常工作。若再擴展到電磁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則又可把電磁兼容學科內容稱作環境電磁學。
圖1  電磁兼容概念圖圖1 電磁兼容概念圖
電磁兼容的研究是隨著電子技術逐步向高頻、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靈敏度、高密度(小型化、大規模集成化),大功率、小信號運用、複雜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逐步發展的。特別是在人造地球衛星、飛彈、計算機、通信設備和潛艇中大量採用現代電子技術後,使電磁兼容問題更加突出。

內容

各種運行的電力設備之間以電磁傳導、電磁感應和電磁輻射三種方式彼此關聯並相互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對運行的設備和人員造成干擾、影響和危害。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電磁兼容EMC學科以研究和解決這一問題為宗旨,主要是研究和解決干擾的產生、傳播、接收、抑制機理及其相應的測量和計量技術,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技術經濟最合理的原則,對產生的干擾水平、抗干擾水平和抑制措施做出明確的規定,使處於同一電磁環境的設備都是兼容的,同時又不向該環境中的任何實體引入不能允許的電磁擾動。
進行電磁兼容(包括電磁干擾和電磁耐受性)的檢測與試驗的機構有蘇州電器科學研究院、航天環境可靠性試驗中心、環境可靠性與電磁兼容試驗中心等實驗室。
內部干擾是指電子設備內部各元部件之間的相互干擾,包括以下幾種:
(1)工作電源通過線路的分布電容和絕緣電阻產生漏電造成的干擾;(與工作頻率有關)
(2)信號通過地線、電源和傳輸導線的阻抗互相耦合,或導線之間的互感造成的干擾;
(3)設備或系統內部某些元件發熱,影響元件本身或其它元件的穩定性造成的干擾;
(4)大功率和高電壓部件產生的磁場、電場通過耦合影響其它部件造成的干擾。
外部干擾是指電子設備或系統以外的因素對線路、設備或系統的干擾,包括以下幾種:
(1)外部的高電壓、電源通過絕緣漏電而干擾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
(2)外部大功率的設備在空間產生很強的磁場,通過互感耦合干擾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
(3)空間電磁波對電子線路或系統產生的干擾;
(4)工作環境溫度不穩定,引起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內部元器件參數改變造成的干擾;
(5)由工業電網供電的設備和由電網電壓通過電源變壓器所產生的干擾。
電磁兼容技術的迅速發展
從地球表面到人造衛星活動的近千千米空間內處處存在著電磁波,電和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及生產,電磁能的廣泛套用,使工業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電磁能在為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危害,被稱為電磁污染,研究電磁污染是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分支。以往人們把無線電通訊裝置受到的干擾,稱為電磁干擾,表明裝置受到外部干擾侵入的危害,其實它本身也對外部其他裝置造成危害,即成為干擾源。因此必須同時研究裝置的干擾和被干擾,對裝置內部的組織和裝置之間要注意其相容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日益廣泛採用的微電子技術和電氣化的逐步實現,形成了複雜的電磁環境。不斷研究和解決電磁環境中設備之間以及系統間相互關係的問題,促進了電磁兼容技術的迅速發展。

電磁兼容設計要求

在進行電磁兼容設計時要求:①明確係統的電磁兼容指標。電磁兼容設計包括本系統能保持正常工作的電磁干擾環境和本系統干擾其它系統的允許指標。②在了解本系統干擾源、被干擾對象、干擾途徑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將這些指標逐級分配到各分系統、子系統、電路和元件、器件上。③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抑制干擾源,消除干擾途徑,提高電路的抗干擾能力。④通過實驗來驗證是否達到了原定的指標要求,如未達到則進一步採取措施,循環多次,直至達到原定指標為止。

電磁干擾源

分為自然的和人為的兩種。自然干擾源主要包括大氣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如雷電、風雪、暴雨、冰雹、沙暴等產生的噪聲。自然干擾源還包括來自太陽和外層空間的宇宙噪聲,如太陽噪聲、星際噪聲、銀河噪聲等。人為干擾源是多種多樣的,如各種信號發射機、振盪器、電動機、開關、繼電器、氖燈、螢光燈、發動機點火系統、電鈴、電熱器、電弧焊接機、高速邏輯電路、門電路、可控矽逆變器、氣體整流器、電暈放電、各種工業、科學和醫用高頻設備、城市噪聲、電氣鐵道引起的噪聲以及由核爆炸產生的核電磁脈衝等。

電磁干擾傳播途徑

可分為兩種: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沿著導體傳播的干擾稱為傳導干擾,其傳播方式有電耦合、磁耦合和電磁耦合。通過空間以電磁波形式傳播的電磁干擾稱為輻射干擾,其傳播方式有近區場感應耦合和遠區場輻射耦台。此外,傳導干擾與輻射干擾還可能同時存在,從而形成複合干擾。

電磁兼容的主要研究對象

①各種人為噪聲,如輸電線電暈噪聲、汽車噪聲、接觸器自身噪聲及導體開台時放電引起的噪聲、電氣機車噪聲、城市噪聲等。
②共用走廊內各種公用事業設備(輸電線、通信、鐵路、公路、石油金屬管線等)相互間的影響。③
超高層建築、輸電線、鐵塔等大型建築物引起的反射問題。
④電磁環境對人類及各種生物的作用。其中包括強電線等工頻場,中、短波及微波電磁輻射的影響。
⑤核電磁脈衝的影響。高空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能大面積破壞地面上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及報系統。
⑥探譜(TEMPEST)技術。其實質內容是針對信息設備的電磁輻射與信息泄漏問題,從信息接收和防護兩方面所開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⑦電子設備的誤動作。為了防止誤動作,必須採取措施以提高設備的抗干擾能力。
⑧頻譜分配與管理。無線電頻譜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但不是消耗性的,既要科學地管理,又要充分地利用。
⑨電磁兼容與測量。
⑩自然界影響等。

提高電磁兼容性的措施

①使用完善的禁止體可防止外部輻射進入本系統,也可防止本系統的干擾能量向外輻射。禁止體應保持完整性,對必不可少的門、縫、通風孔和電纜孔等須妥善處理,禁止體要有可靠的接地。
②設計合理的接地系統,小信號、大信號和產生干擾的電路儘量分開接地,接地電阻儘可能小。
③使用合適的濾波技術,濾波器的通帶經過合理選擇,儘量減小漏電損耗。
④使用限幅技術,限幅電平應高於工作電平,並且應雙向限幅。
⑤正確選用連線電纜和布線方式,必要時可用光纜代替長電纜。
⑥採用平衡差動電路、整形電路、積分電路和選通電路等技術。
⑦系統頻率分配要恰當。當一個系統中有多個主頻信號工作時,儘量使各信號頻率避開,甚至避開對方的諧振頻率。
⑧共用走廊的各種設備,在條件許可時,應保持較大的隔距,以減輕相互之間的影響。

EMC設計

由於微電腦的依存度正不斷提高,設備的大量使用,複雜了我們的電磁環境,因此外來的干擾如脈衝噪聲、放射電磁場、靜電、雷擊、電壓變動等,所引發的誤動作產生當機甚至破壞的情形,如無線電的通訊、雷達、大哥大、電視遊樂器⋯⋯等,往往干擾到電視,甚至於造成醫療器材使用中的誤動作,影響到飛航的安全。
國際上對於電子、電器、工業設備產品的抗擾性測試日漸重視,且趨向整合以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國際規格為測試標準,歐洲共同體率先制定EMC防治法規,於1996年起全面實施抗擾測試。

1.電源方面

三相入力電源在NFB(無熔絲斷路器)與變壓器間裝噪聲濾波器(NoiseFilter),此濾波器的輸入線愈短愈好。
電源及大電流導線緊貼電氣箱之底部,並沿著邊角布線。
開關式電源供應器加裝隔離罩以防輻射性發射干擾,濾波器選用器選用π型或T型可抑制寬波段噪聲,陶鐵磁體(Ferrite)材質可抑制射頻噪聲。
電源線兩端考慮采隔離接地,以免接地迴路(GroundLoop)形成共同阻抗耦合(CommonImpedanceCoupling)將噪聲耦合至信號線。
電源線與信號線儘量採用隔離或分開配線。
電源變壓器應加隔離(Shielding),外殼須接地良好。
單相AC控制線建議採用絞線。
直流導線建議使用絞線來配線。
避免將電源與信號線接至同一接頭。

2.信號線方面

信號輸入線與輸出線應避免排在一起造成干擾。
應將CABLE剩餘不用之線單端接地,以避免形成感應迴路。
接近電源線附近的信號線考慮採用捻合(Twist)。
不同類別的信號線避免混雜接在一個連線頭上,宜按類別分類並加地線隔離。
輸入信號線與輸出線儘量避免同在一個接頭上,如不能避免時應將輸入與輸出信號錯開。
敏感性較高之低準位信號線,除採用絞線外可加隔離遮蔽。

3.模擬信號方面

高頻的類比信號及脈波信號線建議採用隔離線。
高頻類比信號線採用同軸式隔離線,低頻之類比信號線採用絞線,必要時可外加隔離遮蔽,絕不可使用同軸隔離線。
連線頭安裝位置須清潔處理,接頭及金屬面的接觸電阻須小於2.5m歐姆。
類比電路干擾以波形失真為主,抑制方法主要在濾波器選用的特性,例如;頻寬、頻率回響值。
類比信號線與數位排線必須相互垂直。

4.數位訊號

避免使用未隔離遮蔽的導線來傳送數位信號,宜使用多股絞線外加隔離線。
數位電路干擾以外在磁場干擾為主,應加隔離措施。
數位電路易受高能電場干擾,須使用隔離線隔離,以能防止1∼10MHz頻段之高能電場200V/m干擾為最佳隔離選擇。
數位電路以抑制鄰近電路脈波與尖波(Spikes)干擾為主。
數位電路傳送避免使用過長且未加隔離之導線。

5.電路設計方面

具干擾性的迴路,如時脈、驅動器、交換式電源的ON和OFF、振盪器式控制信號,應加隔離遮蔽。
各型PCB電路設計儘可能選用低噪聲零組件,且須考慮噪聲變化與環境溫度變化之關係。
陶鐵磁體鐵芯(Ferritecore)適用於高頻濾波,但須注意經由此線圈負載功率損耗。
穩壓器須考慮抑制線路間共通阻抗耦合(CommonImpedanceCoupling)EMI問題。
振盪器本身輸出越小越好,如須要較大輸出,宜由放大器放大。
功率放大應予隔離以防止輻射性發射。
電解質電容器適於清除高漣波(HighRipple)及暫態電壓(TransientVoltage)變化。
動力線的干擾有低壓(或瞬間斷電)超壓及突波,這些干擾通常來自於電力開關的動作、重負載的開與關之瞬間、功率半導體動作、保險絲燒斷時、雷電感應…等。
須考慮下述項目來抑制:
使用電源濾波器。
適當的電力分配。
受干擾的裝置改用另一電路。
將電子零件及濾波器適當的包裝。
使用隔離變壓器。
裝置壓敏電阻。
交流電磁接觸器線圈、電磁閥,皆須聯結火花消除器。
電磁開關之熱電驛輸出側須聯結三相火花消除器。
直流繼電器線圈聯結二極體,以供反相電壓保護。
火花消除器距離負載側愈近愈好。
把突波吸收器裝於電路開關和噪聲濾波器之間,線與線間,線與接地之間,將能有效吸收突波。

電磁干擾

所謂電磁干擾是指任何能使設備或系統性能降級的電磁現象。而所謂電磁敏感性是指因電磁干擾而引起的設備或系統的性能下降。
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簡稱EMI,有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兩種。傳導干擾主要是電子設備產生的干擾信號通過導電介質或公共電源線互相產生干擾;輻射干擾是指電子設備產生的干擾信號通過空間耦合把干擾信號傳給另一個電網路或電子設備。
為了防止一些電子產品產生的電磁干擾影響或破壞其它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各國政府或一些國際組織都相繼提出或制定了一些對電子產品產生電磁干擾有關規章或標準,符合這些規章或標準的產品就可稱為具有電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電磁兼容性EMC標準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天天都在改變,這也是各國政府或經濟組織,保護自己利益經常採取的手段。

防治電磁兼容措施

抑制電磁污染的首要措施是找出污染源;其次是判斷污染侵入的路途,主要有傳導和輻射兩種方式,工作重點是確定干擾量。解決電磁兼容問題應從產品的開發階段開始,並貫穿於整個產品或系統的開發,生產全過程。國內外大量的經驗表明,在產品或系統的研製生產過程中越早注意解決電磁兼容問題,越可以節約人力與物力。
電磁兼容設計的關鍵技術是對電磁干擾源的研究,從電磁干擾源處控制其電磁發射是治本的方法。控制干擾源的發射,除了從電磁干擾源產生的機理著手降低其產生電磁噪聲的電平外,還需廣泛地套用禁止(包括隔離)、濾波和接地技術。
禁止主要運用各種導電材料,製造成各種殼體並與大地連線,以切斷通過空間的靜電耦合、感應耦合或交變電磁場耦合形成的電磁噪聲傳播途徑,隔離主要運用繼電器、隔離變壓器或光電隔離器等器件來切斷電磁噪聲以傳導形式的傳播途徑,其特點是將兩部分電路的地線系統分隔開來,切斷通過阻抗進行耦合的可能。
濾波是在頻域上處理電磁噪聲的技術,為電磁噪聲提供一低阻抗的通路,以達到抑制電磁干擾的目的。例如,電源濾波器對50Hz的電源頻率呈現高阻抗,而對電磁噪聲頻譜呈現低阻抗。
接地包括接地、信號接地等。接地體的設計、地線的布置、接地線在各種不同頻率下的阻抗等不僅涉及產品或系統的電氣安全,而且關聯著電磁兼容和其測量技術。

問題

系統要發生電磁兼容性問題,必須存在三個因素,即電磁騷擾源、耦合途徑、敏感設備。所以,在遇到電磁兼容問題時,要從這三個因素入手,對症下藥,消除其中某一個因素,就能解決電磁兼容問題。

1.騷擾源

任何形式的自然或電能裝置所發射的電磁能量,能使共享同一環境的人或其它生物受到傷害,或使其它設備、分系統或系統發生電磁危害,導致性能降級或失效,即稱為電磁騷擾源。一般說來電磁干擾源分為兩大類:自然干擾源與和人為干擾源。
(一)自然干擾源
主要來源於大氣層的天電噪聲、地球外層空間的宇宙噪聲。他們既是地球電磁環境的基本要素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對無線電通訊和空間技術造成干擾的干擾源。自然噪聲會對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運行產生干擾,也會對彈道飛彈運載火箭的發射產生干擾。
(二)人為干擾源
是有機電或其他人工裝置產生電磁能量干擾,其中一部分是專門用來發射電磁能量的裝置,如廣播、電視、通信、雷達和導航等無線電設備,稱為有意發射干擾源。另一部分是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時附帶產生電磁能量的發射,如交通車輛、架空輸電線、照明器具、電動機械、家用電器以及工業、醫用射頻設備等等。因此這部分又成為無意發射干擾源。

2.耦合途徑

即傳輸騷擾的通路或媒介。電磁干擾傳播途徑一般也分為兩種:即傳導耦合方式和輻射耦合方式。
任何電磁干擾的發生都必然存在干擾能量的傳輸和傳輸途徑(或傳輸通道)。通常認為電磁干擾傳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導傳輸方式;另一種是輻射傳輸方式。因此從被干擾的敏感器來看,干擾耦合可分為傳導耦合和輻射耦合兩大類。
(一)傳導耦合
傳導傳輸必須在干擾源和敏感器之間有完整的電路連線,干擾信號沿著這個連線電路傳遞到敏感器,發生干擾現象。這個傳輸電路可包括導線,設備的導電構件、供電電源、公共阻抗、接地平板、電阻、電感、電容和互感元件等。
(二)輻射耦合
輻射傳輸是通過介質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干擾能量按電磁場的規律向周圍空間發射。常見的輻射耦合由三種:1.甲天線發射的電磁波被乙天線意外接受,稱為天線對天線耦合;2.空間電磁場經導線感應而耦合,稱為場對線的耦合;3.兩根平行導線之間的高頻信號感應,稱為線對線的感應耦合。
在實際工程中,兩個設備之間發生干擾通常包含著許多種途徑的耦合。正因為多種途徑的耦契約時存在,反覆交叉耦合,共同產生干擾,才使電磁干擾變得難以控制。

3.敏感設備

敏感設備(Victim),是指當受到電磁騷擾源所發出的電磁能量的作用時,會受到傷害的人或其它生物,以及會發生電磁危害,導致性能降級或失效的器件、設備、分系統或系統。許多器件、設備、分系統或系統既是電磁騷擾源又是敏感設備。敏感設備是對干擾對象總稱,它可以是一個很小的元件或一個電路板組件,也可以是一個單獨的用電設備甚至可以是一個大型系統。

術語

(1)設備(equipment)指作為一個獨立單元進行工作,並完成單一功能的任何電氣、電子或機電裝置。
(2)系統(system)指“若干設備、分系統、專職人員及可以執行或保障工作任務的技術組合”。
圖2   系統、分系統與設備關係圖圖2 系統、分系統與設備關係圖
(3)電磁環境(electromagneticenvironment)存在於給定場所的所有電磁現象的總和。
“給定場所”即“空間”,“所有電磁現象”包括了全部“時間”與全部“頻譜”。
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電磁兼容性
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電磁干擾
EMS:(ElectromagneticSusceptibility)電磁敏感度
RE:(Radiatedemission)輻射騷擾(俗稱:電磁輻射、輻射發射)
CE:(Conductedemission)傳導騷擾(俗稱:傳導發射)
CS:(ConductedSusceptibility)傳導騷擾抗擾度
RS:(RadiatedSusceptibility)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
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靜電放電
EFT/Burst:(Electricalfasttransientburst)電快速瞬變脈衝群
RFI:(RadioFrequencyInterference)無線電頻率干擾
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工業、科學、醫療用射頻設備

電磁兼容類型

電磁兼容(EMC)分為電磁干擾(EMI)與電磁耐受(EMS),所有電子產品均須符合電磁兼容的一般規定。
電磁兼容問題在電子、電機、信息、通信等各類產品不斷運用高新科技推陳出新之下,除了使用者要求通信質量外,同時也在各國政府積極制定相關規範進行管制之下,更突顯出電磁兼容相關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例如,歐洲已加強對進口產品執行後市場檢測,造成了許多卡關現象發生。
圖3   電磁兼容圖3 電磁兼容
確定一個產品會不會影響另一個產品功能的技術仍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且由於產品組合太過複雜,認證機構不可能針對每一種產品組合都進行檢測,因而相關主管機關莫不採取從嚴把關的態度。圖1是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CISPR)針對每個國家所發射的電磁干擾所制定的標準。CISPR是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特別委員會。
作為全球兩大電子產品消費市場,美國和歐洲的認證標準不太一樣,簡略而言,美國僅要求電磁干擾,而歐洲則還要求符合電磁耐受的規定。
美國FCC標準認證嚴苛
當電流通過電路時,會產生電磁場。這個電磁場從設備電路向外發射,其強度取決於電流的頻率與大小。任何電子電路所需功能以外的多餘副產品都被稱為電磁干擾。
前市面上各種先進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大多來自高頻率的數位訊號,信號頻率越高,產生的電磁干擾就越多。由於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與其它監管機關嚴格規定每個電子產品的電磁干擾上限,以確保電子產品不會互相干擾,因此上述情況將會產生嚴重問題,只要產品想銷往美國,就必須符合FCC制訂的電磁干擾認證標準。
在美國境內銷售電子產品,FCC要求必須經過在電磁干擾範圍的特定環境下測量其電磁干擾。這些產品在特定的頻率波段中,必須讓其電磁輻射遠低於特定值。
FCC提供了兩種等級的輻射層級:A等級與B等級(表2)。A等級的產品是適用於商業、工業與工作環境的數碼產品,而非消費者日常或在家使用的產品;B等級的數碼產品則不僅適合家用,也可在其它環境下使用。大致來說,B等級的標準較A等級更為嚴苛。
表1FCC針對A等級與B等級的規定
電磁兼容
表1列出內容,規定A等級產品的電壓層級為10米,B等級電壓層級為3米。假設待測物(DUT)超過這些限度,則多餘能量必須降至表2所列出的限度以下。如果電磁干擾能量只是剛好低於規定限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些能量會由於製造過程與環境的改變稍微提高。特別指出的是,在第五諧波上降低過量的特定干擾頻率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如果企業強行將安全限度提升至4dB,則將使問題更加嚴重。
通過FCC認證需要注意的十個問題
專家總結,通過FCC認證失敗通常是以下十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在初期設計階段就忽略或低估了FCC的要求;
選擇速度最快零組件與最高頻率速率;
使用單一或雙層機板,而不是選用多層印刷電路板(PCB)機板;
在頻率布線上,沒有考慮到輻射問題;
沒有使用足夠的旁路電容;
使用無禁止的纜線;
使用塑膠連線器;
沒有在纜線設計上使用陶鐵磁體;
沒有整合電路濾波器;
沒有適當地禁止機架。
歐洲ESTI標準要求同時符合電磁干擾與電磁耐受
歐洲方面,有關電信產品的電磁兼容規定可參考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公告的檔案。ETSI是一個負責制定歐洲電信標準的非營利組織,其所制定的標準被很多國家所參考採用,例如中國。
ETSI所公告的檔案中有關電磁兼容的一般規定為EN301489一1,內容除電磁干擾的規定外,還有電磁耐受的規定,主要是檢測產品在各種電磁干擾環境下能否正常工作。測試內容包括:
輻射耐受性測試(RadioFrequencyElectromagneTIeField):主要為仿真無線電波、電台信號對產品的影響;
靜電測試(ElectrostatieDiseharge):主要為模擬人體所帶靜電或手持工具對產品的影響;
電性快速瞬時干擾耐受測試任(FastTransients,commONMode):本試驗目的為驗證產品的電源線,信號線(控制線)遭受重複出現的快速瞬時脈衝時的耐受程度;
電磁傳導耐受測試(RadioFrequency,commonMode):本試驗為驗證產品對射頻產生器通過電源線傳導的噪聲耐受程度;
電壓瞬斷變異耐受測試(VoltageDIPsandInteruptions):本試驗為驗證產品通過電源線仿真電壓變化的耐受程度;
雷擊耐受性測試(Surges):本試驗為針對產品在操作狀態下,電源線或通信連線埠承受開關或雷擊瞬時過電壓/電流突波的耐受程度。

技術標準

1.國外標準

EN55014-1電磁干擾
EN55014-2電磁抗擾度
EN60555-2/EN61000-3-2電源諧波檢測
EN60555-3/EN61000-3-3電壓閃爍檢測
EN61000-4-2(ESD)靜電放電抗干擾性檢測
EN61000-4-3靜電放電抗干擾性檢測
EN61000-4-4(EFT/B)電性快速脈衝群抗干擾檢測
EN61000-4-5(Surge)雷擊抗干擾檢測
EN61000-4-6(CS)傳導抗干擾檢測
EN61000-4-8電源頻率磁場抗干擾檢測
EN61000-4-11(V.Dips)電壓瞬降抗干擾檢測
EN61000-4-12振盪波浪涌
EN61000-4-13(Harmonic&interharmonics)諧波、諧間波抗干擾

2.國內標準

CISPR15:2005電氣照明和類似設備的無線電騷擾特性的限值和測量方法
GB/T19287電信設備的抗擾度通用要求
YD/T1536.1電信設備的電磁信息安全性要求和測量方法
YD/T1312無線通信設備電磁兼容性要求和測量方法
GB1565城市無線電噪聲測量方法
GB6833電子測量儀器電磁兼容試驗規範
GB/T17626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
GB/T12572-2008無線電發射設備參數通用要求和測量方法
GB/T26256-20102.4GHz頻段無線電通信設備的相互干擾限制與共存要求及測試方法
GB/T21646-2008400MHz頻段模擬公眾無線對講機技術規範和測量方法
GB8702-19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GB9175-88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
GB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設備輻射安全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