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原理(2013年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電磁兼容原理(2013年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磁兼容原理》是2013年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志良、王玉明、聞映紅等。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電磁場與電磁防護、電氣與電子工程、無線電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磁兼容原理
  • 作者:譚志良、王玉明、聞映紅
  • 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1808532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電磁兼容與電磁防護系列著作:電磁兼容原理》從電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出發,充分考慮這門學科與工程套用緊密結合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電磁兼容相關概念、電磁干擾源、電磁干擾的傳播與耦合、電磁危害與控制、電磁兼容性設計方法、電磁兼容性預測、電磁兼容性試驗設施、電磁發射和電磁敏感度測試等。書中既有理論分析與基本原理闡述,又有示例和工程套用,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讀性。《電磁兼容與電磁防護系列著作:電磁兼容原理》可作為高等院校電磁場與電磁防護、電氣與電子工程、無線電與通信工程等相關專業本科生與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電磁兼容概論
1.1 電磁兼容學科發展歷史
1.1.1 早期歷史概述
1.1.2 EMC技術的發展進程
1.1.3 EMc技術在軍事領域的發展現狀
1.1.4 我國EMC技術的發展狀況
1.1.5 電磁兼容學科發展趨勢
1.2 電磁兼容基本概念
1.3 電磁兼容標準概述
1.3.1 電磁兼容標準分級
1.3.2 主要制定電磁兼容標準的組織和標準介紹
1.3.3 電磁兼容標準的內容
1.4 電磁兼容問題三要素
1.5 電磁兼容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
1.5.1 電磁兼容仿真預測技術
1.5.2 電磁兼容設計與全壽命周期控制技術
1.5.3 電磁兼容試驗與評估技術
1.5.4電磁頻譜工程
第2章 電磁干擾源
2.1 電磁干擾源的分類
2.2 自然干擾源
2.2.1 大氣噪聲
2.2.2 宇宙噪聲
2.2.3 靜電噪聲
2.2.4 熱噪聲
2.3 人為干擾源
2.3.1 功能性干擾源
2.3.2 非功能性干擾源
第3章 電磁干擾傳播與耦合
3.1 電磁干擾的傳播與耦合
3.2 傳導耦合原理
3.2.1 電阻性耦合
3.2.2 電容性耦合
3.2.3 電感性耦合
3.3 輻射耦合
3.3.1 天線的輻射
3.3.2 場對天線的耦合
3.3.3 場對導線的耦合
第4章 電磁危害與控制
4.1 電磁環境效應
4.2 電磁干擾對電氣、電子設備的危害
4.3 電磁干擾對燃油的危害
4.4 電磁能量對軍械的危害
4.5 電磁能量對人員的危害
第5章 接地技術及套用
5.1 接地的含義與目的
5.2 安全接地方法及原則
5.2.1 設備安全接地
5.2.2 接零保護接地
5.2.3 防雷安全接地
5.3 地線干擾形成的原因
5.3.1 信號接地
5.3.2 地線阻抗
5.3.3 地線干擾形成的原因
5.4 信號接地方法及原則
5.4.1 單點接地
5.4.2 多點接地
5.4.3 混合接地
5.4.4 懸浮接地
5.5 電子電路的接地設計
5.5.1 一般單元電路的接地
5.5.2 多級電路的接地
5.6 地線干擾的抑制措施
5.6.1 隔離變壓器
5.6.2 縱向扼流圈
5.6.3 光耦合器
5.6.4 差分平衡電路
第6章 禁止技術
6.1 禁止的原理
6.1.1 禁止的分類
6.1.2 電場禁止原理
6.1.3 磁場禁止原理
6.1.4 電磁禁止原理
6.2 禁止效能和禁止理論
6.2.1 禁止效能的表示
6.2.2 禁止的傳輸理論
6.2.3 禁止效能的計算
6.2.4 低頻磁場的禁止方法
6.3 幾種實用禁止技術
6.3.1 薄膜禁止
6.3.2 多層禁止
6.3.3泄漏抑制措施
6.4 禁止體的設計
6.4.1 禁止體的設計原則
6.4.2 禁止體設計中的處理方法
第7章 濾波技術及套用
7.1 濾波器的特性及分類
7.1.1 濾波器的特性
7.1.2 濾波器的分類
7.2 反射式濾波器
7.2.1 低通濾波器
7.2.2 高通濾波器
7.2.3 帶通濾波器與帶阻濾波器
7.3 電磁干擾濾波器
7.3.1 電磁干擾濾波器的特點
7.3.2 電磁干擾濾波器的基本電路結構
7.3.3 電磁干擾濾波器的阻抗匹配問題
7.4 電源線濾波器
7.4.1 共模干擾和差模干擾
7.4.2 電源線濾波器的網路結構
7.5 濾波器件的實現
7.5.1 電容器的實現
7.5.2 電感器的實現
7.6 濾波器的選擇與安裝
7.6.1 濾波器的選擇
7.6.2 濾波器的安裝
第8章 電磁兼容性預測
8.1 電磁兼容性預測的原理
8.2 電磁兼容性的基本方程
8.3 電磁兼容性預測的數學方法
8.3.1 數學模型
8.3.2 干擾源模型
8.3.3 傳輸耦合模型
8.3.4 敏感設備模型
8.4 電磁兼容性預測的步驟
8.4.1 系統間分析預測步驟
8.4.2 系統內預測分析步驟
8.4.3 設備級預測分析步驟
8.4.4 電磁兼容性預測分析軟體
8.5 小孔腔體的電磁耦合規律仿真預測分析
8.5.1 實驗方案
8.5.2 仿真結果分析
第9章 電磁兼容性試驗設施
9.1 測試場地
9.1.1 禁止室
9.1.2 開闊場地
9.1.3 電波暗室
9.2 常用測量儀器及設備
9.2.1 測量接收機(電磁干擾測量儀)
9.2.2 頻譜分析儀/電磁干擾接收機
9.2.3 電源阻抗穩定網路
9.2.4 亥姆霍茲線圈
9.2.5 電流探頭
9.2.6 橫電磁波傳輸小室
9.2.7 常用天線
第10章 電磁發射和電磁敏感度測試
10.1 對測試場地、儀器設備的一般要求
10.1.1 測量容差
10.1.2 環境電平
10.1.3 測試場地
10.1.4 接地平板
10.1.5 電源阻抗
10.1.6 EUT測試配置
10.1.7 EUT狀態及其監控
10.1.8 測試設備
10.1.9 掃描頻率控制
10.1.10 場強監控
10.1.11 測量注意事項
10.2 CEl02 10kHz~10MHz電源線傳導發射
10.2.1 極限值
10.2.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2.3 校準
10.2.4 測試
10.2.5 注意事項
10.3 CSlol 25Hz~50kHz電源線傳導敏感度
10.3.1 極限值
10.3.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3.3 校準
10.3.4 測試
10.4 CSll4 10kHz~400MHz電纜束注入傳導敏感度
10.4.1 極限值
10.4.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4.3 校準
10.4.4 測試
10.5 REl02 10kHz~18GHz電場輻射發射
10.5.1 極限值
10.5.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5.3 校準
10.5.4 測試
10.6 RSl03 10kHz~40GHz電場輻射敏感度
10.6.1 極限值
10.6.2 測試設備
10.6.3 校準
10.6.4測試
10.7 RSl 01 25Hz~100kHz磁場輻射敏感度
10.7.1 極限值
10.7.2 測試設備及測試配置
10.7.3 校準
10.7.4 測試
10.8電纜禁止效能測試
10.9 電磁干擾濾波器的測試
第11章 電纜的電磁兼容分析
11.1 電纜和導線的輻射
11.1.1 環路的輻射
11.1.2 幾何形狀的傳輸線輻射
11.2 串擾和電磁耦合
11.3 導線和電纜間的容性串擾和電場耦合
11.4 導線和電纜間的感性串擾和磁場耦合
11.5 接口電路
11.6 連線器
11.7 PCB之間的互連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