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沿革
中國電影華表獎前身是
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每年評選一次。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
1994年,文化部將優秀影片獎文匯獎等獎項正式改革合併後為華表獎。
2002年,開始把“年度”改為“屆次”,評、頒獎時間也相應推遲,並要求參評影片必須與觀眾見面,允許製片單位在三年內自由選擇參評,但一部影片只能參加一屆評選。
2003年,開始在頒獎晚會上現場揭曉,不再提前公布名單。並且參評條件加入市場效益量化標準。
2004年,為表彰對振興民族電影做出突出貢獻的製片單位,首次設立了“優秀出品人獎”,針對電影發行、放映等具體情況,特別設立“市場開拓獎”。
2007年,在優秀故事片之外,增設優秀數字電影獎,以引導和鼓勵製片單位多出精品佳作。
2009年,為加強華語電影人間的合作,特別增設了“境外華裔主創人員獎”,包括優秀男女演員、優秀導演三個獎項。
2013年,新增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優秀農村題材影片、優秀青年創作影片和優秀攝影4個獎項;取消了優秀數字電影和優秀少兒演員兩個獎項;另外將優秀新人獎分拆為優秀青年編劇、優秀青年導演和優秀新人(男、女演員)等3個獎項。把“優秀編劇”獎改名為“優秀劇作”獎,分原創和改編。
獎項文化
獎盃獎座
獎盃採用的是
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
天安門前有一對
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
華表。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
永樂年間,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
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雲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
獎項設定
類別 | 獎項 | 備註 |
---|
影片類 | 優秀故事片獎 | 1994年設定 |
優秀少兒影片獎 | 1994年設定“優秀兒童片”,2005年“優秀少兒童牛影片獎”合併 |
優秀青年創作影片 | 2013年設定 |
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 |
優秀農村題材影片 |
個人類 | 優秀導演獎 | 1994年設定,原為“最佳”,後更名為“優秀” |
優秀編劇獎 |
優秀男演員獎 |
優秀女演員獎 |
優秀攝影 | 2013年設定 |
優秀電影音樂獎 | 2000年設定“優秀電影歌曲”,後更名 |
特別獎項 | 評審會特別獎 | 1995年設定 |
已取消獎項
| 最佳故事片獎 | 1994年設定,1996年取消 |
外國影片優秀譯製片獎 | 1994年設定“優秀譯製片獎”,後更名 |
優秀電視電影獎 | 2002年設定,2016年取消 |
優秀數字電影獎 | 2007年設定,2013年取消 |
最佳戲曲片獎 | 1994年設定,1995年取消 |
優秀戲曲片獎 | 1994年設定“最佳戲曲片獎”,後更名 |
最佳科教片獎 | 1994年設定,1995年取消 |
優秀卡通片獎 | 2004年設定,2016年合併到“優秀故事片獎” |
優秀科教片獎 | 1994年設定,2016年取消 |
優秀紀錄片獎 | 1994年設定,2016年取消 |
優秀美術片獎 |
優秀電影技術獎 | 1994年設定“最佳電影技術獎”,後更名 |
優秀對外合拍片獎 | 1994年設定“最佳對外合拍片獎”,後更名 |
最佳製片管理獎 | 1994年設定 |
優秀少兒男演員獎 | 2004年設定,2013年取消 |
優秀少兒女演員獎 |
優秀新人導演獎 | 1997年設定“優秀新人獎”,2013年拆分,2016年取消 |
優秀新人編劇獎 |
優秀新人男演員獎 |
優秀新人女演員獎 |
優秀境外華裔導演獎 | 2009年設定,2016年取消 |
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獎 |
優秀境外華裔女演員獎 |
優秀出品人獎 | 2003年設定,2016年取消 |
市場開拓獎 |
備註:以上“獎項設定”統計截至2019年。參考資料: |
評選規則
參評標準
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為主旨,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夠體現電影創作新成就。
評選範圍
參加評獎的影片,須為獲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且已經公映的國產影片,一部影片只參加一屆評選。
1、故事片、數字電影、戲曲片、對外合拍片、科教片、卡通片、紀錄片,可在影片公映四年內參加一屆相關獎項的評選;
2、少兒影片、外國譯製影片,可在影片公映兩年內參加一屆相關獎項的評選。
註:以上評選範圍來自《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電影“華表獎”評選章程(第十五屆)》
參評條件
1、獲獎的各類影片應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較好地統一,且有較高的市場回報,具體體現在社會反響好,且在投入產出比、國內外票房收入、電視觀眾收視率、後產品開發等方面(標準另定)成效顯著的。
2、“優秀編劇”、“優秀導演”、“優秀電影技術”、“優秀電影音樂”,應在參評的故事片、數字電影、少兒影片、戲曲片、對外合拍片(含境外華裔)中產生。
3、“優秀男演員、女演員”,應在參評的故事片、數字電影、戲曲片、對外合拍片(含境外華裔)中產生。
4、“優秀少兒演員”,應在參評的少兒影片(含境外華裔)中產生。
5、“優秀新人”應在參評的故事片、數字電影、少兒影片(少兒影片不參加“優秀新人”男女演員獎的評選)、戲曲片、對外合拍片中的編劇、導演、男女演員(含境外華裔)中產生。其條件為:(1)按拍攝影片時的實際年齡計算,編劇年齡在40歲以下,導演年齡在35歲以下,演員年齡在30歲以下(飾演主角);(2)此前本人及其作品未獲得重要電影獎項。
6、銀都機構攝製(含與香港或內地聯合攝製,且銀都為第一出品方)的故事影片,參加“優秀對外合拍片”的評選。
7、中外合作攝製的影片,其導演和二分之一以上的主要演員為我境內公民、且投資主體為境內機構,經中國電影華表獎評選委員會辦公室確認,可選擇參加“優秀對外合拍片”或“優秀故事片”的評選,但不得重複評選。
評選辦法
(一)由影片的出品單位按本章程及有關要求,向評審會辦公室申報本單位參評各獎項(單項獎中多人合作的可一併申報)的名單及相關材料。
(二)由評審會辦公室對所申報的參評項目進行審核初評,並可對未申報且符合評選範圍的各類獎項進行必要的增補(由出品單位補報)。經初評後,決定入圍獎項名單報評審會。
(三)評審會經觀摩入圍影片後,對入圍名單進行充分討論協商,做出評估,以測評方式產生各獎項的提名名單。
(四)少兒影片、科教片、卡通片、紀錄片、譯製片及技術單項獎,由評審會主任或副主任授權分別組成有關專業評選小組評定,最後由評審會投票確認。
(五)評審會根據各獎項的規定數額和評選細則,對提名名單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各獎項的評選結
(六)評選結果採取封票方式,由評審會主任或副主任簽封后,在頒獎典禮上啟封公布。
參考資料:
獎項評析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成熟,大量國產片開始嶄露頭角。在兩年一度的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上,中國電影的集體亮相,也成為中國電影逐漸走向繁榮的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註腳。在“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背景之下,中國電影華表獎的舉辦,無疑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方向性參考,讓在快速發展中的中國電影事業能夠始終堅持在正確的方向之上。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發展壯大,未來更多好的電影和好的故事,會呈現在大熒幕上,成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顆明星。(新華網評)
華表獎和中國國內外其他專業的電影獎項不同,旨在搞平衡,力求來參加的人人都得獎,所以遠不是“雙黃蛋”、“三黃蛋”等能夠形容的。在華表所頒發的眾多獎項里,只有極少數是為觀眾信服的。一般專業電影獎項都以電影製作的分工或類型來劃分獎項,但華表獎卻出現了按行政區劃分獎項的特點,比如有優秀合拍片、優秀境外華裔導演、編劇、男、女演員等一些難以歸類的獎項。(《新快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