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傳說一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
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
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傳說二
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說蒙自城的
南湖舊時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
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冷盤,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付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
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佳,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線、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都效仿她的這種創新烹製,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傳承發展
一碗過橋米線有6705項標準
從2005年,蒙自市就著手將過橋米線申報非遺。從那時起,蒙自市就開始蒐集有關過橋米線的傳統製作技藝和文化,一直到現在,有關過橋米線的傳說,米線的傳統製作技藝,湯料製作技藝,過橋米線最傳統的吃法,才能以文字的形式存在。
2009年12月,“蒙自過橋米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核准,蒙自過橋米線取得了一個“護身符”。申請地理標誌證明之後,規範米線生產標準,再規範餐飲企業的餐具和服務質量,提升品牌知名度,這會更有利於蒙自300年歷史的過橋米線產業做強做大。
2011年,雲南省的標準化會議在蒙自召開,由多家米線企業制定的《過橋米線企業標準》出台,一碗過橋米線竟然有6705項標準。一碗過橋米線要放多少油,要加什麼肉,要用什麼湯,要放幾根蔥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配料和做法
原料 1. 米線
2. 素菜 小青菜 豆芽 木耳 金針菇 平菇 千張-
葷菜 雞丸魚丸 蟹棒 桂花腸 親親腸、香腸、火腿、牛肉、排骨、.-.
3. 鮮高湯 香辣醬料 麻油 油潑辣子 雞精 鹹鹽 鮮香料 香菜 香蔥
原料:A清水25000克,老母雞2000克,棒子骨5000克,B甘草35克,香葉10克,桂皮20克,,陳皮10克,沙薑片10克,大料5克,
花椒5克,白鬍椒15克。C.冰糖200克,精鹽1000克,味素25克,花雕酒500克,白醬油50克,瑤柱10克。
製作:老母雞,棒子骨一同放入冷水鍋中,燒開撇去浮末。撈出放入不鏽鋼桶中,加入清水大火燒開,改用小火煮3個小時,撈出原料,留湯汁。2)將B料用紗布包好,放進乾淨水盆中洗乾淨,燒開鍋以後,把C料加入煮開鍋即成。
2、醬料的配方及做法 :
配方:豆瓣100克,花生醬100克,甜麵醬200克,蚝油1勺,胡椒粉、冰糖少許,薑末、蒜末、蔥末,30克乾紅辣椒剁碎,植物油,香醋。
製法:把豆瓣剁成蓉,與花生醬、甜麵醬、蚝油、胡椒粉、冰糖、香醋一起裝入盆中,攪拌均勻成混合料。燒熱鍋,倒油,油要多,油熱後,先下薑末、蒜末、蔥末、辣椒末炒香,再將混合料倒入鍋中,然後小火用鍋鏟慢慢推勻即可。
3、麻油做法配方:
主料:花生油500克,花椒175克。
鍋上火,下入花生油500克,燒至八成熱,下入花椒175克,炸至黑色,將油潷入調料罐即成。
花椒油附方:
調料花椒25克,蔥25克,薑片25克,花生油100克,香油50克。
4、油潑辣子
材料:乾辣椒20個,鹽1/4小匙,水10ML,八角5個,花椒1小匙,桂枝4小段,肉蔻少許,香葉1小棵
做法1.浸泡香料,準備辣椒。碗中盛水,所有香料倒入水中浸泡30分鐘待用。乾紅辣椒洗乾淨晾乾,剪開,去除發霉的地方,用剪刀剪成碎。
製作步驟:
1、砂鍋內放入鹹鹽5克 雞精 10克 鮮香料10克
2、加鮮高湯適量 開火燒開
3、先放入葷菜,根據客人的喜歡的葷菜選擇加入
4、再放煮好的米線
5、煮2分鐘後 放入素菜。根據客人的喜歡的素菜選擇加入
6、最後加醬料 香菜 香蔥
口味特徵
雲南蒙自
過橋米線是雲南的特色食品。過橋米線是將米線、湯料、配料分別製作,現吃現拌的
烹調形式,清香而不膩,香辣脆綿,風味醇厚,香辣爽口,辣而不燥,是米線中的上品,以用料考究,製作精良,吃法獨特,獨具風味聞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