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

《雲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是為加強雲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促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與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結合雲南省實際,制定的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
  • 發布時間:2022年6月
發展歷史,社會影響,

發展歷史

2022年6月,《雲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發布。

社會影響

雲南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立足我省“三農”工作實際和新時期發展需要,以削減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促進土壤質量和水質改善為核心,按照“抓重點、分區治、精細管”的基本思路,統籌謀劃、協同聯動,突出重點、試點先行,最佳化政策、強化監督,真抓實幹、久久為功,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統籌推進,突出重點。統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化肥農藥減量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內容,以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對土壤和水生態環境影響為目標,以赤水河流域和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為重點區域,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試點先行,夯實基礎。根據種植和養殖產業分布、污染防治工作基礎,優先在重點區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試點示範,形成易複製、可推廣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
分區治理,精細管理。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污染源特徵、地理氣候影響因素和環境保護要求,立足地方實際,尊重農民民眾意願,實施“一區一策”,因地制宜採取治理措施,加強精細化監督管理,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
落實責任,多元共治。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政策引導,做好試點引領,推動部門協同、齊抓共管,注重激勵性措施與強制性措施相結合,充分運用稅收、補貼等經濟手段,廣泛調動農業產業鏈主體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推動政府、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農戶等多元主體合作共治。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我省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化肥農藥減量化穩步推進,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提高,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指導工作機制基本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試點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初步建成。
到2035年,全省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和監管制度全面建立,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顯著降低,農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主要任務
(一)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1.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以糧食作物和果菜茶為重點,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化服務主體為平台,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推進新肥料新技術套用,集成推廣機械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施肥技術,緩控釋肥料、水溶性肥、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有效模式,推動糞肥還田利用,鼓勵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引導地方加大投入,建立化肥減量示範,開展科學施肥技術培訓,推進化肥減量措施落地。(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林草局、省供銷合作社配合,州市縣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州市縣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持續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大力推廣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因地制宜集成推廣適合不同作物的技術模式,建設一批農藥減量示範區,推動大面積推廣套用綠色防控措施。舉辦科學安全用藥大講堂,加快推廣套用生物農藥、低毒低風險農藥和新型高效植保機械,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強化農藥監督管理,健全農藥銷售台賬,加大違法行為打擊力度。(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林草局、省供銷合作社配合)
3.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健全畜禽養殖糞污收集貯存配套設施,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提檔升級,規範畜禽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開展設施裝備配套情況核查。規模養殖場要切實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設配套污染防治設施並保持正常運行。強化糞污利用全過程管理台賬的建立,指導畜禽規模養殖場完善糞污資源化利用計畫和台賬。引導畜禽養殖場戶做好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強化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造提升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糞肥還田利用示範基地,暢通糞肥還田渠道。(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4.推廣水產綠色養殖。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和水生生態保護,嚴格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科學劃定水產養殖禁止、限制、允許養殖區,推進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養殖等健康養殖方式,開展以漁淨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推進養殖尾水治理。(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配合)
5.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提升秸稈離田收儲、運輸和供應能力,完善秸稈資源化利用台賬管理制度。集成推廣秸稈還田技術,鼓勵養殖場和飼料企業利用秸稈發展優質飼料,推動秸稈實現過腹還田、變廢為寶。有序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發展食用菌生產等秸稈基料,引導開發秸稈原料產品,提升秸稈附加值。逐步形成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格局。(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能源局配合)
6.推進農膜及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嚴格落實農膜管理制度,健全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全鏈條管理體系,強化農膜市場監管。全面普及標準地膜,禁止使用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積極探索使用環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健全回收網路體系,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和處置水平。嚴格農藥包裝廢棄物管理,按照“誰生產,誰經營,誰回收”的原則,以農藥經銷店、規模化種植基地等為依託合理布局資源回收筒點,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合理處置肥料包裝廢棄物,對有利用價值的肥料包裝廢棄物進行再利用,促進包裝廢棄物減量,無利用價值的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集中處理。(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供銷合作社、省菸草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
1.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調查核算,在統計、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工作基礎上,逐步摸清化肥農藥使用變化情況。利用實地調研、台賬抽查、智慧型終端採集等方式,對化肥農藥投入、畜禽和水產養殖等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抽查核實。布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控點,以重點區域的典型灌區為重點,開展農田灌溉用水和出水水質長期監測,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情況。(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省市場監管局、省水利廳、省供銷合作社配合)
2.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結合調查監測情況,在重點區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系統分析農業污染源活動水平、污染物入河(湖)風險、受納水體水質,結合土地利用實際,劃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單元,確定監管重點地區和重要時段,編制優先治理區域清單,定期對清單進行動態更新,指導優先治理區域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3.評估農業面源污染環境影響。根據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加強農業污染源、入水體污染物濃度與流量監測、受納水體水質和流量監測,逐步構建全省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監測“一張網”。最佳化完善監測點位,加強汛期等重點時段水質監測。(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平台,系統整合農田氮磷流失監測、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實現從污染源頭到生態環境的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加強全國農業源普查、生態環境統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信息、全國排污許可管理平台等工作對接共享,藉助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動態更新。結合數據整合成果,科學評估農業面源對水環境質量的影響,發揮農業面源污染大數據在指導污染防治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配合)
(三)試點示範
在重點區域選擇縣(市、區)開展以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負荷評估、污染治理、績效評估為主要內容的試點示範工程,為農業面源治理及監督指導工作的全面實施奠定基礎。
1.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在試點縣(市、區)篩選以種植、規模以下畜禽養殖為主的區域,啟動實施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等綜合治理示範工程。最佳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開展農業面源的系統設計、分類治理,形成一批易複製、可推廣,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建立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體系。以種植、養殖業為重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和成因分析,科學測算化肥農藥對面源污染的影響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協助國家在洱海先行先試,建設農業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超級站,開展氣象、水文、水質、土壤和地下水等野外長期觀測和定量分析,結合遙感技術,掌握農業面源污染時空演變規律。在試點縣(市、區),結合地面監測和衛星遙感技術,評估污染物入水體負荷和時空分布等。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管信息平台,加強污染防控預警。(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水利廳配合)
3.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根據國家制定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辦法確定的評估範圍、指標、基數和方式等開展績效評估,強化績效評估成果運用。(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完善省負總責、州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有關部門根據本方案要求,密切協作配合,生態環境部門履行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並與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財政、水利、林業草原、供銷合作等相關部門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加強信息共享、定期會商、督導評估,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級提供組織、政策和技術保障,做好監督考核,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市級要制定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及監督指導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縣級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二)強化隊伍建設
縣鄉鎮要明確承擔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機構和人員。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採用綠色生產方式。推動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落實縣鄉鎮基層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執法培訓,提升基層監管執法能力。
(三)加大資金投入
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省級有關部門結合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州市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州市縣要合理安排資金投入,確保完成治理目標。鼓勵州市縣按規定加強相關渠道資金和項目統籌整合。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加強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水產養殖尾水利用處理等。
(四)完善激勵政策
逐步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設施用電用地政策,貫徹落實國家有機肥產品生產銷售、化肥農藥減量等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對開展畜禽糞肥運輸、施用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按規定給予支持。優先將畜禽、水產養殖、秸稈農膜等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裝備等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機具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
(五)提升科技支撐
省級成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家組,開展長期跟蹤和定期會商,為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政策諮詢提供支撐,對試點示範地區強化技術幫扶,總結梳理一批農業面源治理模式並推廣套用。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資源,加快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技術為重點的聯合攻關。
(六)強化監督工作
推動各級政府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績效評估範疇,明確年度任務與評估指標。實施信息公開,拓寬投訴舉報渠道,發揮民眾監督作用。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監督,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納入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範疇。
(七)加強宣傳引導
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普及治理知識和技術,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增強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形成全社會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