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效日期】2001-08-31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地方法規
【檔案來源】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意見
(雲政發〔2001〕110號)
各州、市、縣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省直各委、辦、廳、局:
隨著廣大人民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尋求安全、優質、營養的農產品的呼聲越來超強烈。有機食品、綠色食品、低農殘食品等無公害食品已成為21世紀人們消費的時尚。1989年農業部在中國首次提出綠色食品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據不完全統計,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低農殘食品年產值達22.4億元,其中綠色食品生產總值2.4億元,生產基地總面積37.7萬畝,實物生產總量4.47萬噸。有28家企業的40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質量認證,有18家企業的28個產品使用綠色食品標誌進入市場,為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與先進發達省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方和多數企業對綠色食品標誌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沒有充分的認識,申報工作不積極,市場開拓不夠、行銷滯後,技術質量標準制定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滿足不了作為一個產業發展的要求,與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目標不相適應。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關於“加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體系,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精神,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充分發揮我省生物資源多樣性優勢,積極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綠色食品產業是省委、省政府確定實施的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以實踐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從我省實施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強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把這一新興產業做強、做大,充分滿足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優質化要求,保障廣大人民民眾的食品安全,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開發綠色食品既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優質農產品的組織運作方式創新,也是現實生產力水平下保障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質量安全的制度創新。對於促進我省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擴大農產品出口創匯,打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圍繞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畫綱要和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發展戰略,順應中國加入WTO後的全方位開放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新的機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突出雲南特色和資源優勢,以加工企業和行銷企業為主導,以基地建設為依託,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收和占有市場為目標,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形成區域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各有側重的綠食食品產業體系。到“十五”末期,全省新增無公害食品800--1000個,其中綠色食品160--240個,AA級達1/3以上;新增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60個以上;力爭綠色食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0%以上;在省外大中城市開闢3~5個具有雲南特色的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展示視窗。
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省政府決定建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會議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主持,省計委、經貿委、科技廳、財政廳、農業廳、林業廳、外經貿廳、衛生廳、環保局、統計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鄉鎮企業局、國稅局、地稅局、創新辦、農行、雲南農大、農科院等部門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省政府以召開聯席會議方式,審定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和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省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負責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綜合協調,制定有關政策,抓好市場開拓和行銷,配合省統計局做好產業發展的統計工作。在省農業廳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加掛雲南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牌子,主要承擔綠色食品認證申報服務、標誌管理、技術培訓、產地環境質量和產品質量監測工作。同時,省農業廳負責承擔全省綠色食品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能,與有關部門協調,組織實施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質量監測體系項目建設,抓好綠色食品的市場執法及認證獎勵等管理工作。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要加快綠色食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立。有關部門都要圍繞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各盡其職,做好相關工作。
四、搞好生產基地建設。 各地要根據自然條件和生產特點,結合推進農業產業化戰略,把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同各類優質農牧產品基地建設結合起來,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市場行銷體系、技術培訓體系的要求,實行科學化管理、規範化生產。對有條件的基地,要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標準化技術推廣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全面提高生產管理水平,使其產品達到綠色食品質量標準要求。近期重點抓好茶葉、蔗糖、咖啡、蔬菜、薯類、豆類、食用菌、大米、肉、奶、蛋、水產品等優勢產品生產,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五、加快龍頭企業發展。 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堅持多種經濟成份、多種所有制結構和多種經營方式並存,新建一批綠色食品生產、加工、行銷龍頭企業。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按綠色食品生產要求逐步調整生產結構、產品結構,最終向綠色食品方向轉化,產品達到綠色食品質量標準要求。各級政府對市場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區域帶動能力強的綠色食品企業要積極給予扶持,金融部門對符合條件的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申請的貸款要給予優先安排,並制定具體的優惠政策和條件。省政府決定從2002年起,對獲得綠色食品質量認證並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企業給予一次性5萬元的獎勵,對企業技術改造、專賣店設立、基地建設予以優先立項。
六、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 利用各種新聞媒體,藉助博覽會、展銷會、經濟洽談會以及在雲南農業信息網上開闢綠色食品專欄、綠食食品企業網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我省綠色食品,擴大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各地州市縣要在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中設立綠色食品專銷點,同時要對進入專銷點的產品實行規範化管理,加強質量監控。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國有、集體和民營企業參與綠色食品的市場建設和行銷工作。待條件成熟時,在昆明建設一個綠色食品批發市場。在省內主要城市,黃金旅遊沿線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綠色食品銷售專營店,統一外觀形象和廣告宣傳。專營店建設由政府給予扶持,企業自主經營。要加強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綠色食品品牌的市場形象,保護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七、加大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 注重科技創新,不斷強化高新技術在生產、加工中的主導作用,提高綠色食品的科技含量。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要集中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加強綠色食品生產及加工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切實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組織生產,努力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傳統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進一步加強綠色食品知識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管理人員、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綠色食品意識。在農業正規教育、技術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等工作中增加綠色食品方面的內容,把綠色食品知識和生產技術直接傳送到生產者手中。
八、加強環境建設和保護。 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強化廣大生產企業和幹部民眾的法律意識,堅決制止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強以土壤為主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通過擴大推廣使用生物農藥、配方施肥等措施,減少土壤農藥殘留,保持土壤的理化性狀,滿足綠色食品生產要求。鼓勵生產企業實行清潔化生產,開展“三廢”的綜合利用,努力實現“三廢”的資源化。
九、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科研單位要加強綠色食品及相關技術的研究,推出一批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的優質、高效新品種和與之配套的先進適用技術規程。在現有的農業部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昆明)中心的基礎上,加快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測(昆明)中心的建設,在符合條件的部份地(州、市)建立區域性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強化監測服務工作。培育綠色食品市場體系和行銷中介,搞好信息服務,為生產經營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完善技術推廣體系,健全科技推廣隊伍,加快綠色食品特有生產資料的研究和開發,擴大有機農藥、安全飼料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積極研究和生產無污染包裝物。
十、多渠道增加投入。 堅持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財政投入為導向,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投入綠色食品的生產、開發和行銷,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綠色食品開發投入機制。省級農業貸款、生物資源專款、鄉鎮企業貼息資金、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科技“三項”資金等專項資金也要向綠色食品等無公害農產品方面傾斜。省政府決定從2002年起,每年從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中安排1000萬元用於發展綠色食品,主要用於基地建設、質量標準制定、質量監測體系建設、認證、培訓、獎勵等方面工作,具體由省農業廳牽頭實施;每年從省創新辦生物資源開發專款中安排500萬元,用於綠色食品行銷網點建設、市場開拓等方面工作。
雲南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