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問題越來越突現,如環境污染、災害頻發、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等,這些問題無不與地球環境系統密切相關,往往都需要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聯合協同攻關才能得以解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大學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 地點:雲南
  • 屬性:非盈利
  • 性質:教學中心
  • 教學體系:“層次型、模組化” 
簡介,成立,發展歷程,環境,管理,

簡介

雲南大學有較長的地球環境專業教育的歷史,也有較長的實驗教學歷史。早在1972年,就設有氣象學專業以及專用於實踐教學的氣象實習台;1976年,在中國地震局的支持下,又設立了全國高校第三個地球物理專業,並開設了重力、地震、地磁、地電專業實驗課。

成立

雲南大學圍繞地球環境演變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培養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地理學、地質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地球環境學科的複合型專業人才為己任,學科研究範圍已涵蓋了地球上層空間大氣環境、地球表層空間地理環境及生態環境和地球深部空間地質環境的整個地球環境範疇。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在注重培養學生紮實基礎理論的同時,尤其注重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此,經學校認真研究,組建了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發展歷程

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在繼承我校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氣象學)、地理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幾十年實踐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追蹤地球環境學科實驗教學發展前沿,特別是在“211工程”二期建設、十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項目和十一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優勢特色學科實驗室項目以及教育部質量工程項目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等建設項目的支持和推動下,發展建設而成。“中心”建設發展歷程如下:
1972年在雲南大學設立氣象學專業、投入50萬元建立氣象實習台和NOAA衛星地面接收站。
1976年雲南大學地球物理系成立之初,投入35萬元建設普通物理、地球物理和氣象學3個實驗室。
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和雲南省科技廳的支持下成立了雲南省地理研究所,兩院院士陳述彭先生任首任所長。投入12萬美元建立了自然地理學實驗室、地圖學實驗室、遙感技術實驗室。
1979年,在中國科學院和世界氣象組織的支持下,投入10萬美元建立了昆明DOBSON臭氧觀測站。
1986年雲南大學新建地理學專業,並投入30萬元增設了自然地理實驗室、地質標本室和遙感技術實驗室。同時根據學校規劃,普通物理實驗室劃歸學校統一管理,新建地球物理綜合實驗室。
1994年雲南省科技廳投入460萬元建設雲南省地理研究所3S中心實驗室。
1999年省院省校合作建設經費投入105萬元,相繼建成大氣環流數值模擬實驗室和PC-VSAT氣象信息地面衛星接收站。
2000年,在學校“211”專項經費的建設下,投入250萬元,建成了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實驗室。
2001年學校又對地球物理綜合實驗室進行了改造,投入40萬元增加了數字地震儀等設備。學校投入400萬元更新建設了普通物理公共實驗室。
2002年,由雲南大學地球科學系、澄江動物群研究中心和併入的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組建了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在學校211專項經費的支持下,在整合原有的遙感技術實驗室的基礎上,投入108萬元更新併購置了3S軟硬體設備,新建了數字地球與遙感實驗室。
2004年,中國氣象局贈送價值30萬元的MODIS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
2005年10月,為了適應現代地球環境學科實踐教學的需要,雲南大學籌建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新增本科實驗教學用房1500平方米。
2006年3月“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整合了全校的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等學科原有的分散的實驗室,並充分吸收了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省高校環境污染生物處理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亞洲國際河流中心和雲南澄江動物群研究中心豐富的可用於教學的科研資源,按照共性、綜合和共享的原則,建設數值模擬綜合教學實驗室、地球信息探測綜合教學實驗室、數字地球與遙感基礎實驗室、地理學綜合實驗室、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等5個基礎教學實驗分室和1個氣象觀測實習台及19個野外地球環境教學實習基地。
2006年4月,在十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項目的支持下,學校投入了350萬元,支持“中心”購置了一批實驗儀器設備。
2006年5月,“中心”被認定為雲南大學首批校級實驗教學中心。
2008年,在十一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優勢特色實驗室項目(大氣科學部分)經費的支持下,投入280萬元購置了BREWER臭氧、紫外、二氧化硫觀測系統、天氣會商視頻教學系統、太陽輻射儀等。
2006-2009年,“中心”共投入45萬元用於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實驗室改造,實驗耗材及簡易儀器的添置。
2009年7月,“中心”獲得雲南省高等院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光榮稱號。

環境

“中心”位於雲南大學洋浦校區四合院1棟4樓和5樓,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設主任、副主任各一名,現有專職實驗教師24人,兼職實驗教師21人。“中心”有較齊全的各類專業儀器設備,總資產已達2100萬元,基本滿足了全校地球環境類學科專業實踐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並已實現了開放式管理。

管理

地球環境學科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雲南自然和人文環境極為複雜,土壤植被類型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科學合理可持續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保護環境和防禦災害,是地球環境學科的重要使命,也是地球環境學科專業教學特別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特殊的地質地理和生態環境決定了雲南構造活動劇烈、地層岩性破碎、地震災害形勢嚴峻、氣候多變、季風影響強烈、氣象災害頻發、崩塌、滑坡、土石流嚴重、是地球環境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難得的天然實驗室。因此,實踐教學必須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相結合。本“中心”除了加強室內實驗教學建設之外,還特別重視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分別與雲南省氣象局、雲南省地震局地震預報研究中心、昆明市官渡地政綜合服務中心、昆明麥普房產評估諮詢有限公司、大理市洱海保護管理局、瑞麗市建設局、西南航空護林站(麗江)、中國地震局滇西地震預報實驗場、雲南澄江陽宗海管理局、屏邊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單位簽定了協定書,共建了19個長期、穩定、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合作與交流,不僅提高了實驗室人員業務素質和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同時也讓合作單位及時了解到學校和“中心”的發展,對“中心”整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總之,隨著“中心”建設的深入和發展,為我們培養具有現代地球環境科學理念的厚基礎、寬口徑、實踐創新能力強的複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夯實了基礎,並形成了具有鮮明行業、地域特色的複合型交叉學科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在加強實驗室建設的同時,“中心”一直致力於以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強”為主要目標的實驗教學改革,現已形成了 “專業思維-動手能力-創新素質綜合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建立了“層次型、模組化” 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改革,促進了“中心”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一批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國家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在內的教學科研成果,人才培養特色明顯,質量顯著提高。在校內外、省內外甚至國外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起到了應有的示範輻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