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雪暴
- 作者:麥可﹒阿拉貝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1-01
社會評價
目錄
前言 | 氣團 | 極地冰蓋 | 氧同位素 |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 | 氣團與氣團帶來的天氣 | 為什麼北極比南極溫暖 | 冰蓋與海平面 |
季節與傾斜的地球 | 當氣團移動時 | 冰川是如何移動的 | 截留的溫室氣體 |
絕熱冷卻與升溫 | 當氣團匯合時 | 陸架冰與冰山 | 浮塵 |
空氣與水的流動 | 氣壓分布 | 北大西洋深水與全球大輸送帶 | 火山灰 |
大氣環流 | 鋒面 | 輸送帶力量削弱,不能啟動 | 沉積物、花粉、珊瑚與甲殼蟲 |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 | 急流 | 通過冰蓋透視過去天氣狀況 | 雪暴盛行的極地沙漠 |
計算大陸度與海洋度 | 為什麼暖空氣比冷空氣富含更多水分 | 東方湖、歐羅巴與甘尼麥迪,木星的兩顆衛星 | 探險者面臨雪暴 |
冬季氣團的運動 | 冰蓋、冰川與冰山 | 解讀樹甘勺年輪與冰核 | 北極與南極的差異 |
冷空氣,高氣壓 | 冰川在哪裡形成 | 東方站,GISP和GRIP | 冰雪覆蓋的茫茫沙漠 |
大風與溫帶颶風 | 冰蓋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 白雲岩 | 產生暴風雪的條件 |
路易斯·阿加西與大冰期 | 反照率 | 雪球還是冰凌球 | 科里奧利效應 |
漂移石之謎 | 雪緣 | 雪線 | 歐洲雪暴 |
阿加西與其冰上假期 | 正反饋 | 乾燥的大氣與濕潤的大氣 | 大風及其發生原因 |
冰川漂移 | 這會發生嗎 | 山形效應 | 風力和海軍上將蒲福 |
均變論與災變論 | 雪球地球 | 山風 | 托里拆利如何測量空氣重量,發明氣壓計 |
並非只有一個冰期,而是有許多 | 古代冰川沉積 | 哪裡最容易降雪 | 為什麼氣壓會有差異? |
為何有冰期出現? | 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 | 雪暴發生在何地 | 空氣運動不成直線 |
小冰期 | 這會發生嗎? | 寒冷的氣候就是乾燥的氣候 | 克里斯托夫·白·貝羅及其定律 |
暴風雪閃擊戰 | 融化產生“溫室地球” | 春季雪暴 | 冰雹、雨夾雪、雪 |
質量、拉力與落速 | 接觸產生凍雨 | 喜歡雪花的人 | |
蒸發、冷凝與雲的形成 | 霧與霜 | 研究雪花 | 雪移動的威力 |
濕度 | 霧凇 | 分類 | 動能 |
為什麼水滴是球形的? | 水結冰和冰融化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 雪花和雪的類型 | 雪崩是怎樣開始的 |
為什麼降落時有快有慢 | 分子結構 | 冰晶是如何形成的 | 雪崩的類型 |
冰雹、雨夾雪還是雪 | 水加熱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 為什麼雪花有六個角並截然不同 | 雪和風 |
冰雹 | 潛熱的發現 | 溫度對雪花形狀造成影響 | 安全設施 |
凍雨和霧凇 | 融解、冰凍以及氣體與固體之問的轉換 | 大氣中水分的可用性 | 冷空氣與暖水流 |
凍結核 | 萬能溶劑 | 雲裡面是什麼 | 比熱 |
過度冷卻 | 威爾遜·本特雷為雪花拍照 | 雪一旦降落,必有變化 | 輻射與黑體 |
比熱與黑體 | 氣壓、高壓與低壓 | 優點與缺陷 | 地面結冰 |
傳導性、反射率和透明度 | 雲內部情況 | 寒流 | 冰暴後果 |
海洋的影響 | 閃電 | 1899年2月的大寒流 | 風寒、凍傷、降溫和雪寒 |
暴風雪、漂移與雪暴 | 正負電核分離 | 寒冷帶來危險 | 計算風寒指數 |
風與城市 | 降水 | 冷鋒急流 | 裸露的皮膚暴露在外面的危險 |
城市氣候 | 湖泊效應 | 吸引暖氣團北上,冷氣團南下 | 凍傷 |
吹雪 | 當大氣穿越水面時 | 阻塞 | 降溫 |
吹雪的危險性 | 降雪地點與降雪量 | 冰暴 | 雪寒 |
嚴重暴風雪及形成原因 | 不僅五大湖區如此 | 人工降雨研究 | 雪盲 |
穩定性與溫度直減率 | 歐洲與亞洲的湖泊效應 | 雲的催化 | 光的分散與反射 |
你應當做什麼 | 歐洲雪暴 | 太陽光譜 | 警報 |
歷史上的雪暴 | 1996年席捲歐洲的暴風雪 | 預測未來 | 安全 |
1888年的美國冬天 | 氣候變化難道會減少雪暴嗎 | 熱鹽循環 | 供應充足,做好準備 |
春季雪暴 | 何憂之有 | 預測雪暴 | 駕車外出 |
冬季雪暴 | 嚴重的“溫室效應” | 規模問題 | 警報來臨 |
1978年美國東北部的雪暴 | 大氣如何吸熱 | 氣象台、氣象氣球與氣象衛星 | 戶外活動 |
1996年美國的暴風雪 | 跟蹤輻射 | 天氣預報 | 如果車被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