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臧克家著現代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難民》是當代詩人臧克家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的前十八行描寫一群難民薄暮時光逃難到一座古鎮上,通過刻畫難民的心態和動態,深刻而又具象地展現了舊中國農村的淒涼情景;詩的後十行寫難民被迫離開古鎮顛沛流離。詩歌採用白描手法,描寫了一群難民流落古鎮到黑夜離開的過程,並不作主觀的說明、抽象的議論,也沒有架空的抒情,在讀者面前具體地展現了一幅流動的農民悲慘生活的形象圖畫。詩歌語言嚴謹含蓄,精煉質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難民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臧克家
  • 作品出處:《烙印》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難民
日頭墮到鳥巢里,
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無歸宿的薄暮,
把這群人度到這座古鎮上。
沉重的影子,紮根在大街兩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樣,
靜靜的,孤寂的,支撐著一個大的淒涼。
滿染征塵的古怪的服裝,
告訴了他們的來歷,
一張一張兜著陰影的臉皮,
說盡了他們的情況。
螺絲的炊煙牽動著一串親熱的眼光,
在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個不忍的想像:
“這時,黃昏正徘徊在古樹梢頭,
從無煙火的屋頂慢慢的漲大到無邊,
接著,陰森的淒涼吞了可憐的故鄉。”
鐵力的疲倦,使人和想像一齊推入了朦朧,
但是,更猛烈的飢餓立刻又把他們牽回了異鄉。
像一個天神從夢裡落到這群人身旁,
一條灰色的影子,手裡亮出一支長槍,
一個小聲,在他們耳中開出天大的響:
“熱霸辯拔年頭不對,不敢留生人在鎮上。”
“唉!人到那裡災荒到那裡!”
一陣嘆息,黃昏更加了蒼茫。
一步一步,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開了這異鄉,
小孩子的哭聲亂了大人的心腸,
鐵門的響聲截斷了最後一人的腳步,
這時,黑夜爬過了古鎮的圍牆。
1932年2月,古琅玡

創作背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舊中國北方地區農民生活苦難,遇到荒年就要輾轉異鄉逃難。臧克家曾說,他是從農民的飢餓大隊中,從大自然的景色中,長成一個泥土的人。他喜歡且善於表現舊中國的農民。此詩即是其一。

作品鑑賞

《難民》是臧克家第一本詩集《烙印》的第一首詩。《難民》的意義在於它真實、形象地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舊中國北方地區農民的苦難生活,從而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現實。
這首詩分為兩部分。詩的前十八行為第一部分,描寫一群難民薄暮時光逃難到一座古鎮上。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層次。開頭四句為第一層次,點明難民流落到古鎮的時間。第五至十一行為第二層次,勾勒難民的外貌特徵,描寫難民在古鎮的淒涼情景。第十二行至十八行為第三層次,描寫難民的心理活動。難民們由薄暮籠罩的古鎮上螺絲般的縷縷炊煙,不由得想像故鄉屋頂上沒有炊煙,淒涼吞沒了故鄉。接著,詩人又寫難民極度的疲倦使他們進入了夢鄉,而飢餓又驚醒他們,從夢中回到異鄉,更感苦不堪言。詩人通過刻畫難民的心態和動態,深刻而又具象地展現了舊中國農村的淒涼情景。詩的後十行為第二部分,寫難民被迫離開古鎮顛沛流離。古鎮上人所說的“年頭不對,不敢留生人在鎮上”的話,從側面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舊中國北方地區農村破產所造成的動亂恐怖景象。
詩人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形象,把感情的流向隱蔽在詩的形象里。詩中黃昏景色的渲染,難民滿婆廈染征塵的古怪的服裝、兜著陰影的臉皮的描寫,古鎮上驅趕難民者的動作、語言的刻畫,展現了難民的淒涼、苦難的境況和那個年代破產了的北方農村的恐怖景象這首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採用白描手法,真實簡練地描寫了一群難民在薄暮時光流落古鎮到黑夜離開的過程,並不作主觀的說明、抽象的議論,也沒有架空的抒情,在讀者面前具體地展現了一幅流動的農民悲慘生活墊譽蜜項的形象圖畫。
臧克家曾回憶說:這首詩的第二句開始寫作“黃昏里煸動著歸鴉的翅膀”,後來又改成“黃昏里還辨得出歸鴉的翅膀”,最後定稿時才改為“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關於這個“溶”字的好處,他說:“請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樣一個景象:黃昏朦朧,歸鴉滿天。黃昏的顏色一霎霎的濃,烏鴉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後兩者漸不可分,好似烏鴉的黑色被黃昏溶化了。”(《學詩斷想》)這個“溶”字傳神地催奔巴寫出了黃昏顏色漸濃、溶化萬物的情景。此外,這首詩中其他動詞,如“紮根”“支撐”“兜”“牽”“抽”“徘徊”“吞”“推”“爬”等都用得傳神。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黃萬華:臧克家的鄉土詩寫得沉實存力跨旬促,他一向被看做“苦吟派”,傳統的字句錘鍊藉助於他對土地、鄉村的深切體驗,使鄉村生活畫面有了豐富深厚的意蘊。如《難民》(1932)一詩:……字斟句酌,幾乎到了一字難易的地步,但沉積在字裡行間的,是詩人農民式的清醒的現實態度,和由此產生的對農村閉塞而沉重、古舊而陳陋、陰沉而悲苦的生活、心理的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 第1卷 五四-1960年代》)
中國作協會員古繼堂:如果運用神話原型批評法來分析此詩雄厚放,這是一首了不起的傑作。詩中處處都是原型。首先“黃昏”可以看作是“死亡”的原型。“古鎮”又可看作是“古墓”的原型。日頭是“生蘭重樂命”的原型,“鳥巢”又是“墳墓”的原型。整個世界又是一個“大墳墓”的原型。通過一系列死亡、墳墓等吞食性的意象對日頭,對難民等生命意象的吞食,完成了作品對舊世界強烈批判的深刻主題,把舊世界推到了一個不革命,不爆破就無以生存的極端之境。這首詩中詩人成功地插入了一個特寫鏡頭,即一個持槍者的出現並與難民對話。詩中的特寫鏡頭是活化詩的形象的有效手段;是治療詩之空洞的良藥。這裡詩人運用得體,塑造的情節和人物體,無任何突兀之感,顯示了大師高妙的藝術技巧。(《時代風雨鑄詩魂 臧克家文學創作評論集》)
《文學報》前總編輯劉金:六十年前在永安,偶見桂林出版的《詩創作》上署名臧克家的首詩,詩名和詩的內容,早已忘記了。但詩中有兩句:“日頭墜到鳥巢里,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六十年後的今天,我還沒有忘記。並且,因此也記住了詩人的名字——臧克家。這兩句詩,既充分的寫實,又足夠的浪漫。真是好極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紀念集》)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山東諸城人。畢業於山東大學,是聞一多的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任《詩刊》主編,是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早年以作新詩為主,晚年致力於舊體詩的創作,曾有詩云:“我是一個兩面派,新詩舊詩我都愛。”
臧克家曾回憶說:這首詩的第二句開始寫作“黃昏里煸動著歸鴉的翅膀”,後來又改成“黃昏里還辨得出歸鴉的翅膀”,最後定稿時才改為“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關於這個“溶”字的好處,他說:“請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樣一個景象:黃昏朦朧,歸鴉滿天。黃昏的顏色一霎霎的濃,烏鴉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後兩者漸不可分,好似烏鴉的黑色被黃昏溶化了。”(《學詩斷想》)這個“溶”字傳神地寫出了黃昏顏色漸濃、溶化萬物的情景。此外,這首詩中其他動詞,如“紮根”“支撐”“兜”“牽”“抽”“徘徊”“吞”“推”“爬”等都用得傳神。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黃萬華:臧克家的鄉土詩寫得沉實存力,他一向被看做“苦吟派”,傳統的字句錘鍊藉助於他對土地、鄉村的深切體驗,使鄉村生活畫面有了豐富深厚的意蘊。如《難民》(1932)一詩:……字斟句酌,幾乎到了一字難易的地步,但沉積在字裡行間的,是詩人農民式的清醒的現實態度,和由此產生的對農村閉塞而沉重、古舊而陳陋、陰沉而悲苦的生活、心理的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 第1卷 五四-1960年代》)
中國作協會員古繼堂:如果運用神話原型批評法來分析此詩,這是一首了不起的傑作。詩中處處都是原型。首先“黃昏”可以看作是“死亡”的原型。“古鎮”又可看作是“古墓”的原型。日頭是“生命”的原型,“鳥巢”又是“墳墓”的原型。整個世界又是一個“大墳墓”的原型。通過一系列死亡、墳墓等吞食性的意象對日頭,對難民等生命意象的吞食,完成了作品對舊世界強烈批判的深刻主題,把舊世界推到了一個不革命,不爆破就無以生存的極端之境。這首詩中詩人成功地插入了一個特寫鏡頭,即一個持槍者的出現並與難民對話。詩中的特寫鏡頭是活化詩的形象的有效手段;是治療詩之空洞的良藥。這裡詩人運用得體,塑造的情節和人物體,無任何突兀之感,顯示了大師高妙的藝術技巧。(《時代風雨鑄詩魂 臧克家文學創作評論集》)
《文學報》前總編輯劉金:六十年前在永安,偶見桂林出版的《詩創作》上署名臧克家的首詩,詩名和詩的內容,早已忘記了。但詩中有兩句:“日頭墜到鳥巢里,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六十年後的今天,我還沒有忘記。並且,因此也記住了詩人的名字——臧克家。這兩句詩,既充分的寫實,又足夠的浪漫。真是好極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紀念集》)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山東諸城人。畢業於山東大學,是聞一多的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任《詩刊》主編,是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早年以作新詩為主,晚年致力於舊體詩的創作,曾有詩云:“我是一個兩面派,新詩舊詩我都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