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姓

難姓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吐難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難
  • 讀音:nìng(ㄋㄧㄥˋ)
  • 來源:北韓卑族吐難氏
  • 地位:中國最小姓氏
  • 分布:河南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難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基本介紹

難[難,讀音作nìng(ㄋㄧㄥˋ),不可讀作nán(ㄋㄢˊ)]
難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吐難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鮮卑族吐難氏,亦稱土難氏,為鮮卑拓拔部中的一個小部落。古鮮卑語“吐難”,原為“吐難”,是古人對一種禽類動物的稱呼,本書考證其即為今天的鴕鳥。由於古鮮卑族該部族人崇尚該鳥,便把部族名稱起為“吐難”,並將該鳥作為自己部族的圖騰,後成為姓氏,簡筆為“吐難”或“土難”。北魏政權入主中原並遷都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中,吐難氏部族民眾分改為漢字單姓難氏、山氏。其中的難氏一族後來隨鮮卑族北遷至東北地區,其居住的松花江當時也曾一度改名為“難江”。隨後,這些難氏的鮮卑族繼續向北遷徙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
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縣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時期的古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古代鮮卑族官員的事跡,他的名字就叫作“難樓”,其後裔子孫在武陟一帶生息繁衍。今武陟縣有四個難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難”。
可嘆的是,由於我國民政部門和當地戶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歷史文化知識了解和掌握得非常淺薄,許多人甚至根本就不了解中華民族的姓氏淵源歷史,因此竟然認為這個難氏是由於筆誤所造成的,不具有姓氏和人口統計意義,因而,在多次人口普查過程中皆將難氏這個姓氏群體歸類於字訛、筆誤等的“別姓”之中。後來,韓國政府的文化署聽說了這個訊息後,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進行考察核實。“難氏”,在許多源出鮮卑民族的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血緣姓氏根源。如今,生息在我國河南省的難氏族人,皆被今韓國人認定為先祖一脈。
另外,在今台灣省亦有一支“難波”氏,是日據時代形成的倭夷化姓氏,源起倭奴國平安時代(日本上古史的最後一個歷史時期,公元794~1192年)的田使首家族,日語為なんば,是日寇侵占台灣省之後進行文化侵略造成的可嘆遺痕。如今,難波氏族人中有自行簡改為單姓難氏者。

遷徙分布

難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源出古鮮卑民族土難氏部落,今已改為漢字單姓難氏、山氏等,以河南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的洛陽市、焦作市武陟縣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難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尚書門第,晉相家聲:難氏家族通用門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宏宮崇軒,銘留八字;渾金璞玉,品重七賢:難氏家族宗祠堂聯。
喬木發千枝,無非一本;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難氏家族宗祠堂聯。
竹社風清,仰冰壺於京洛;雷池春暖,迎玉樹於高陽:難氏家族宗祠堂聯。
祖德光輝,不外有忍有容期有濟;孫枝發越,唯在克勤克儉冀克成:難氏家族宗祠堂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