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種弦理論最初是由David Gross,Jeffrey Harvey,Emil Martinec和Ryan Rohm(所謂的“普林斯頓弦樂四重奏”)在1985年開發的,其中一篇關鍵論文推動了第一次超級革命。
在弦理論中,一個雜種的字元串是一個封閉的字元串(或循環),它是超弦和玻色子串的混合(“雜種”)。異質性串有兩種,雜種優勢SO(32)和雜種優勢E 8 × E 8,縮寫為HO和H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交弦理論
- 外文名:Heterotic string theory
- 學科:物理
概述,SO(32),E8×E8,字元串對偶,
概述
雜弦理論是第一次超弦革命的產物,它等同於將不同方向振動的兩閉弦“聯姻”。而順時針方向振動的弦可以視為在九維格拉斯曼數的空間(超空間)振動,逆時針方向振動的弦則視為在25維空間中振動。它雖由26維時空的玻色弦和10維時空費米弦“雜交”而成且僅包含定向閉弦,但由於在環面上緊緻化及孤立子的存在,可以描述規範作用,且其低能極限與I型弦相同。以下即其兩種類型:
SO(32)
SO(32)又稱O型雜弦,擁有32維旋轉對稱性。它與E型雜弦之間有T對偶性,與I型弦之間則有S對偶性。 換句話說,當O型雜弦耦合常數大於1時,I型弦的耦合常數便會小於1,反之亦同,這種聯繫稱為“強弱對偶”。而耦合常數小於1則意味著微擾方法是適用的。且O型雜弦緊緻空間半徑1/R的理論,其性質可等同於I型弦緊緻空間半徑為R的理論,這是納入時空幾何的對偶性,又稱為“大/小半徑對偶”。
E8×E8
E8×E8又稱E型雜弦,可以容納例外群中的E8李群。它與O型雜弦之間有T對偶聯繫,與M理論之間則有U對偶,可視為9維與11維的對應關係。 1985年,大衛·葛羅斯等人提出雜弦理論,討論了規範群E8×E8有關問題;愛德華·維騰等人提出把雜弦緊緻化,可以過渡到4 維時空超對稱愛因斯坦-楊-米爾斯理論,緊緻空間則為卡拉比-丘流形。
字元串對偶
弦樂對偶是物理學中的一類對稱關係,它將不同的弦理論聯繫起來。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認識到HO理論的強耦合極限是I型弦理論- 一種也包含開放弦的理論;這種關係被稱為S對偶。HO和HE理論也與T-duality有關。
因為各種超弦理論被證明是與二元相關的,所以有人提出,每種類型的弦都是單一基本理論M-理論的不同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