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雙鯉村始於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位於尤溪縣
新陽鎮東部,東北與
西城鎮接壤,南面與省級自然保護區“
九阜山”吡鄰,距縣城22公里,距新陽鎮25公里;土地面積21795畝,其中耕地面積1429畝,林地面積19362畝,屬
丘陵地帶。雙鯉村是一個山青水秀、風景宜人的村莊,玉帶溪從村中穿過,急流之中,見龍橋下方有兩塊巨石,竟頗有鯉魚之形:一如擺尾迎流而上,有魚躍龍門之勢,一如張嘴平躺,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故事。雙鯉村,也得名於此。
雙鯉村海拔500多米,水流西城方向,方言與城關相近,故在解放前劃歸“六都”(明洪武年間建制,含後隔、七尺、溪坪、濯水、白泉、漆樹、大坋、雙橋、公館峽等)範圍。由後坑仔、公館峽、華坑、南山、溪坪、後坑、深坑、後山坪等自然村落組成,十幾個姓氏人家在這裡世代居住繁衍。2013年有13個村民小組,412戶1716人。
1992年11月,見龍橋和公館峽民居被列入尤溪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2月20日入選為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的全國第一批646個
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自然景觀
公館峽民居
即
盧興邦故居---敦仁堂或盧氏公館,為民國時期福建軍閥盧興邦舊居。盧興邦曾在公館峽建了四座私宅,分別取名為同仁堂、敦仁堂、安仁堂、崇仁堂,配套有兵營及炮樓等,規模之大,可以稱得上是閩山之中的王宮。現僅存敦仁堂和同仁堂,其餘建築“文革”期間拆毀,分別建上電影院、供銷社和村部。
敦仁堂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46米,通進深63米,占地面積31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9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土木磚石結構,雄偉壯觀,布局合理,風格古樸。中軸線上建有外條石空坪、山門、四周高圍牆、門樓、下堂、廂樓、中堂、正堂、雙重護厝、碉式角樓和懸空哨樓,西面原還有一座炮樓,防禦上非常講究。南面安有一較厚鐵皮的大門,灰塑掛條聯式,上聯:“金龍形結五牛相”,下聯:“玉帶飄揚雙鯉朝”,橫批:“金甌世蔭”。門樓兩側正立面上建有當地人貫稱的“姊妹樓”,三層歇山頂,高出其他建築,現出鶴立雞群的美。據傳“姐妹樓”為盧家小姐詩書女紅之用。館內大量的檻窗,製作精美,圖案畫的設計顯得美觀又大方。主要內容有龍鳳、麒麟、飛馬、龜牛、飛鶴、獼猴、蝙蝠等代表吉祥、福壽、富貴的圖案。古建築特彆強調安全和攻防,高牆、高的碉式角樓、懸空的哨樓,無不體現了建設設計者借鑑土堡建築防禦設施的精華所在。
盧氏祖屋:即同仁堂,則位於公館峽頭,始建於清代,三普文物點。祖屋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由門樓、前廳、正廳、左右廂房、圍牆等組成。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為懸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平面布局合理,中軸對稱。
見龍橋
自古以來,見龍橋處相當於一處驛站,包含橋本身及河岸兩邊的建築群,曾經去往縣城、福州、大田、永春、永安、沙縣的行人都要經過這裡,因此不少官員、遊客在此雲集,見龍橋也成為當時著名的接待點。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為木構單孔風雨橋。東西走向,全長約30米,寬5米,單孔淨跨14米。橋面由圓木三層縱橫架疊並填土砌以鵝卵石。橋屋8開間,懸山頂,高4米,兩側有遮陽板和欄桿,保存完好。民國十三年,當時國民黨軍閥、里人
盧興邦為造福桑梓,出資重修,橋頭有碑為證。
兩頭建有橋頭堡,東向橋頭堡曰“文昌閣”造型複雜,木雕精緻,與橋渾然一體。
1992年被列為縣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見龍橋有四塊石碑,一塊為“公館峽舊地”,一塊為“見龍橋”,一塊為通行路線碑,最特別的一塊為“公館峽十二景”,並配有詩句,分別是:
牛麓曉煙:淡鎖輕籠卻有情,能教山色半陰晴。林梢一角纜微露,又見晨炊縷縷生。
鯉潭夜月:一望真成白玉渠,隨波蕩漾有雙魚。嫦娥底事來相照,遮莫憑傳尺素書。
玉溪釣雪:浪花怒吼雪花飛,且把孤舟泊釣礬。塵世生涯何處托?一囊詩卷共蓑衣。
金井湧泉(見龍橋左岸):旱來無涸潦無傾,一水常教井底盈。輸與園公長灌溉,竟朝不斷轆轆聲。
桂宮星彩(文昌宮):一天星斗煥文章,權把白雲作帝鄉。此去瑤宮應不遠,滿山聞得木樨香
雲閣書聲(雙鯉學校):黌舍不為茂草場,先賢澤被海濱長。巷南巷北聲盈耳,種子讀書尚未亡。
雪桉蛟騰(南山):橫如青玉桉平鋪,山色臨軒似畫圖。更有孥雲蟠石勢,恍從幽壑到天衢。
虹橋龍見(見龍橋):隱隱飛橋夕照邊,幾重欄循幾迴旋。何來神物盤雲際,添與長虹作蜿蜒。
峽里流丹(同仁堂、盧公館):綠水青山郭外斜,門臨紅樹是儂家。恍從畫錦堂前過,曳綺晴空正落霞。
月中搗藥(見龍橋右側,客棧、商店和藥店,現已不存)。何必丹經九轉成,蟾宮仙窟自堪營。元霜清夜殷勤搗,玉杵聲中月正明。
銅盤丹龜(銅盤庵):銅盤勝境最堪傳,老柏蕭森拜廟前。中有色身長不壞,家家香火結因緣。
龍峰仙亭(後坑五龍亭,已在文革中被毀):恍似蓬萊島嶼連,翼然天半一亭懸。丹砂藥龜神仙事,不學神仙且祀仙。
雙鯉水庫
雙鯉水庫樞紐工程在東兜,1971年11月開工,1975年12月壩區建成,用於發電和灌溉。集雨面積34平方公里,總庫容1047萬立方米。
鋼筋混凝土輸水
隧洞在庫區左側,由長1400米隧洞和深達20米豎井構成,井部豎二道鋼插板,鋼拉桿連結手(電)動啟閉機控制運行。開乾渠29.7公里,支渠72.5公里。沿線有隧洞4道共長533米,
渡槽5座共長53米,
倒虹吸管3條共長745米,渠道電站2處(即
西城鎮的
和平水電站、
大坪水電站)。
銅盤庵
始建於元代末,明萬曆年間重修。民國六年(1917)庵旁飯堂及前樓遭焚,民國十一年(1922)重建並修飾該廟正廳,祭祀盧公祖師,佛像裝飾一新。建築古樸典雅,甚為壯觀。
經濟
以農耕、林業為主,主要特色產業有茶葉、茶油、烤菸、竹製品加工等,全村工農業產值140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40萬元,農業產值860萬元。全村勞動力共927人,轉移勞動力520人,村辦企業273人、外出務工247人。
當地獨特美食是雙鯉板鴨,以獨特的配料醃製,經純天然的烤灶、木柴燻烤十個小時製成。
全村林地覆蓋面積達89%以上,主要有杉、松、竹及珍貴樹種等。
古老農具
水車榨油坊
見龍橋下方原來有一個水車
榨油坊,由於道路改造,現已不存在,只能見到部分復原的模型,在上個世紀安兜峽也有一個類似的水車榨油坊。
榨油時先將山茶籽碾盤上碾碎。碾盤的動力由水車帶動,水車的直徑一般在2米以上,碾盤的 直徑一般有4米多,所有的構件都由木材製成,做工精巧,既實用又頗具審美價值,轉動時,咿呀作響。果仁碾成粉末之後必須用木甑蒸熟,然後用稻草墊底將它填入圓形的鐵箍之中,做成胚餅,胚餅裝入由一 根整木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側裝上木楔就可以開榨了。
榨油坊的“主機”是一根粗碩的“油槽木”,它必須是一根百年以上的巨木,長度達5米以上,切面直徑約1米,樹中心鑿出一個長2米、寬0.4米的“油槽”,油胚餅填裝在 “油槽”里。開榨時,搖動懸吊在空中的撞錘,撞到油槽中的“進樁”上,被擠榨的油胚餅便流出一縷縷金黃色的山茶油籽油 。
山茶油籽除了茶油可以使用外,壓榨完的枯餅也還是可用之物,由於具有清潔、殺菌等功效,人們常利用它來洗髮、清洗魚塘、做蚊香、肥皂等。
農作用具
生產工具主要有:耕作用的
鋤頭、
犁、
耙;田管用的鈐刀、草耙、劈刀、糞桶、糞箕、糞勺;收穫用的
鐮刀(土話稱禾鍥)、拌桶、篾簾、禾叉、打穀機;運輸用的扁擔、麻袋、籮筐;加工用的土礱、車碓、風谷機、米篩、
石磨等。這些工具大部份今天在農戶家中還可以見到。當然也少不了雨天出門用的
斗笠、
蓑衣(土話稱棕蓑 ),砍柴用的柴刀(土話稱柴鍥)。這些用具有些在《
天工開物》就有描述,有數百年的歷史,以前有些是
趕墟(集市)中採購,有些則是專門請木匠、竹匠上門製作。
文化教育
雙鯉國小創辦於1929年,為時任國民軍師長的盧興邦在六都(現雙鯉、中心、大坋、大建等村)集資創辦的一所民間學堂,名為“雙里學校”。原址位於見龍橋西側,學校占地2、3畝,是一座四合院的建築,中間是一個天井,兩邊有6間教室。除了教室外,還有一幢宿舍和膳房。
1949年,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校名為“新民國小”。由於小學生人數越來越多,1972年雙鯉國小在原址旁邊新建了兩層土木結構的教學樓,1975年又新建了宿舍樓。
2003年9月,為了調整學校布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臨近雙鯉的大坋國小和大建國小撤併到雙鯉國小合併為一所寄宿制學校。2006年9月,雙鯉國小遷入位於銅盤庵的原雙鯉國中校址辦學。2007年9月,中心村國小又撤併到雙鯉國小。
歷經近八十年的歷史,雙鯉國小已發展為一所全新的寄宿制學校。現校園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686平方米。擁有八間標準化的教室,多功能室、電腦室、實驗室、廣播室、圖書室、展覽室、體育室等一應俱全。2013年有學生150人,其中寄宿生67人;開設6個教學班;教師數16人,其中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5人,學歷達標率10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畢業率100%。
校訓為“勤奮、樂群、求實、進取”。
歷史典故
相傳在宋朝天聖年間,尤溪縣常平鄉進溪里六都公館峽的牛頭山下一個高低落差4—5米的河澗有兩塊酷似鯉魚形的巨石,盤根交錯、古樹掩映常有紅色鯉魚跳躍上澗。這條小河的下游叫前溪坪上游叫後溪坪,在小河上游後溪坪九丘厝住著一戶擁有千畝良田的大財主,可惜後溪坪常年被迷霧籠罩著,導致大財主收來的田租稻穀無法曬乾,為此大財主很是無奈。
相傳有一年,恰逢一位得道真人盧公祖師路過此地,大財主就央請盧公祖師到家做客,把自己的煩惱告知盧公祖師。盧公祖師在河澗邊上觀摩數日之後,把大財主叫到身邊說“此處藏有鯉魚精,是這鯉魚精作怪才使得此地一帶常年迷霧籠罩”。大財主一驚,嚇得渾身發抖,“真人能救後溪坪百姓否?”盧公祖師聽聞此大財主為人正派,對待鄉民百姓頗為仁義,又想此事乃功德一件,遂無二話,決定幫之一把。盧公祖師讓大財主找來寒鐵鑄造而成的鐵錘鑿子,在河澗中形似兩隻大鯉魚的第一塊大石上,打下一四方大坑,並做下法事,口中振振有詞曰“鯉魚躍龍門去吧”。此後公館峽後溪坪周圍一帶風調雨順,梓里平安。大財主為感謝盧公祖師,在公館峽銅盤猛虎跳牆塑金身、造廟宇,並大力修建交通要道為百姓造福。
民國時期的地方軍閥盧興邦篤信風水,認為河澗中雙鯉躍龍門是發達之地,就在邊上重新修建了“文昌閣”、“見龍橋”、公館峽私宅四座等房屋,逢人便說我是雙鯉人,亦自稱“里人”。後來六都公館峽就被周邊百姓稱為雙鯉,久而久之就有了雙鯉村之說。解放後,正式命名雙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