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竹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新陽鎮,是一個資源豐富、人文深厚、民眾基礎好、發展潛力較大的村,因叢生葛竹草而得名。海拔620米,距鎮政府13公里,離城關32公里,與大建村、雙鯉村、寶山村、林尾村、溪坂村毗鄰,尤溪至大田、新陽至坂面公路在村部左側交匯。
全村總戶數744戶,總人口3190人,分別居住在四腳亭、大盂、後坑壠、水城四個片區和岩貝自然村。村有陳、黃、紀三姓人家,陳家大戶,黃、紀人口相當,黃、紀二姓對親普遍,正月初二黃家親戚到紀家做客,正月初三紀家親戚到黃家做客,這已約定俗成;傳統正月十五有迎燈習慣。
土地總面積3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09畝、森林45000畝。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278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55萬元,農業產值2634萬元,村財收入7.8萬元,人均純收入4786元,集體林木15000畝尚未林改。
1950年以來村有科級以上幹部36人,副處級以上幹部15人,專家、教授8人。其中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紀有蘭、紀燕浙和紀大成三兄弟分別擔任城關、梅仙和西洋三個公社黨委書記;岩貝自然村黃躍、黃輝、黃進三兄弟同一年考上大學,分別成為醫學專家、大學教授和企業總裁而成為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陽葛竹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
- 面積:32.64平方公里
- 人口:3190人
基本概況,葛竹國小,葛竹紀氏,黃氏源流,歷史名人,
基本概況
葛竹現有紀、黃兩大姓,人口相當,都有相對集中聚居的地帶。村中流淌著一條小溪,大致以此為界,一邊為紀姓人家,一邊為黃姓人家。兩姓之間向來有相互通婚的習俗,追究起來,大家幾乎都是親戚。話雖這么說,關鍵時候,彼此雙方還是斤斤計較,互不相讓。在村班子的組合上,兩姓人員要各占一半。如果村支書是紀姓的當,那村主任必定是黃姓的當,反之亦然。每年元宵節,葛竹人喜好“迎龍”。在扎龍上,兩姓便暗暗較勁起來,都要比對方扎得長一些。到了夜晚,兩支龍隊從各自的祖房出發,環村子轉上一圈。有一年,兩支龍隊在一狹窄的田間小道相逢,誰也不肯相讓,便硬擠,有人不小心被推到了田裡,於是兩隊就互不客氣了,其中不乏有岳父與女婿、姐(妹)夫與小(大)舅之間的激烈爭執。這時候,誰也顧不上親戚的份了。到了次日,輩分小的自然要賠不是了,當長輩的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全然未發生似的。逢年過節,兩姓之間禮尚往來,十分頻繁。除去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外,其他節日,兩姓在時間上卻相對錯開,一姓過節,另一姓人家幾乎不見炊煙,全被邀去做客了。
葛竹人不見得個個高大,力氣卻不可小瞧。自小與山打交道,這裡的男人練就了山一般剛毅的性格。葛竹的山長森林,蓄積了大量的木材。人家的房子多是木頭蓋的,選用的均為上好的木料,是從深山老林里靠人工一段一段扛出來的。這裡林深路隘,把木頭弄出來,還真的要費一番工夫。好幾年前,這裡的砍伐聲不絕於耳。男人們便充當了伐木工。他們幹的營生叫“拖驢”,就是把木頭從密林里拖到車運的碼頭。“驢架”用兩塊硬木搭成,硬木底端抹了茶油。男人把粗重的木頭擱在“驢架”上,拖著“驢架”在鋪了木軌的山道上謹慎滑行。遇到陡坡,男人就要使勁控制滑速,稍不留神,“驢架”就會撒野,就有威脅人的生命的危險。因而,這不是一份任何人想乾就能幹的活兒。但這裡的男人從沒被難倒,“驢架”在他們的手中就很聽話。憑上這一手絕活,他們經常外出承包山林砍伐。再險峻的山,他們都能把砍下的木頭一一拉到外面。
葛竹人在山上還忙一種叫采割松脂的活兒。松脂是化工原料,縣化工廠常年都收,價格還不低。葛竹的松林有原始的,也有人工制的,覆蓋面很廣。有的松樹俊秀挺撥,高聳入雲,有的松樹壯碩豐茂,遮天蔽日。出松脂的松樹頭部被颳去了一層皮,被刻上了一個“丫”字。采松脂的人用特製的帶槽的刀具沿倒“八”字各割上一刀,松脂便立馬冒出,匯聚一起直流入下端掛著的一個竹罐里。松脂易乾,惟有每天采割,才會源源不斷。這種活兒,基本都是女人在做。附近的松樹,采割的人多,出脂量越來越少,很多人家就往更遠的松林去鑽,每天光路途就要費去很多時間。女人於是就得早出晚歸,皮膚被曬得越發黝黑,並且日漸粗糙。這裡的女人最會吃苦耐勞。做女兒時,各種活兒搶著乾,成了父母兄長的好幫手。做人家媳婦了,忙裡又忙外,與男人各頂了半邊天。葛竹的男人是一棵樹,葛竹的女人也是一棵樹。
葛竹屬山村,山路彎彎,樣樣東西都得用肩挑,因而葛竹人最擅長挑擔。葛竹人以種田為生。到了水稻成熟,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日子就來了。割稻子和打穀子,都十分累人,更吃力的還是挑穀子。一家男女老少,但凡能行的,都派上了用場。一人一根扁擔,兩隻麻袋,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一步一個腳印,把沉甸甸的稻穀挑回家中,不知要喘多少息,淌多少汗。只有葛竹人,最能體會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天長日久,挑得多了,肩膀便硬朗了,再沉重的東西再艱難的日子都能扛得住。葛竹人喜歡誇大家鄉的富有和生活的美好,人人都有一份與生俱來的開朗豁達。從葛竹去鄉里,有一段公路,也有一段古石道。葛竹人去鄉里趕圩,還是習慣走石路,賣的或買的東西習慣由自己挑著。他們的孩子長大了去鄉里的中學讀書,走的也是石道,挑著鋪蓋和米菜,挑著長輩的心愿,走出葛竹,走到鄉里,走向了更遠的遠方。
葛竹國小
尤溪縣新陽鎮葛竹國小創辦於1930年,校址設在中心丘、書館侖,任課教師紀炳華。1947年遷於現址,設四個教學班,負責人黃應章。從1956年開始升為完小,當時校長是陳自銓。在文革期間,曾兩度興辦國中班。在高峰時期,學校有800多名學生。2008年9月,由於學生數的減少,降格為初小,開辦四個教學班。 建校至今,校園幾經擴建、新建,先後於1969年建起了一座土木結構的九間教學樓;1978年間新建了一座食堂和一座兩層磚木結構的宿舍樓;1981年新建了一棟兩層的磚混結構教學樓,面積396平方米;1997年村自籌資金七十多萬元,興建一座三層框架結構,擁有十七間標準化教室,建築面積達17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並配設了儀器室、實驗室、電腦室、廣播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還修建了景色優雅綠化帶花園。目前校園有一棟主教學樓,兩棟宿舍樓和一棟食堂,占地總面積6821平方米,校舍面積3029平方米。 歷經七十多年的辦學過程,葛竹國小始終堅持教書育人的辦學精神和人文關愛的辦學理念,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在葛竹國小受過基礎教育爾後升入本科學校的有近百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1人,獲得碩士學位的8人。
葛竹紀氏
一、紀氏淵源
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今山東壽光縣東南),建立紀國,到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又據《姓氏考略》載,宋時紀姓有其他血統人氏加入。“紀邁年,本姓舒,改姓紀”(《宗躬孝子傳》)。
二、入尤與定居
(一)從福州入尤定居
紀澤的四代孫紀夢詔,始開基仙遊縣海洋尾。明成化年間,又遷回尤溪縣中仙鄉漈頭橋居住,後開基厚陽(今中仙鄉華仙村下洋自然村)。
紀澤的四代孫紀夢璋,始開支十八都溪尾埔寧,又再遷移沙縣棲居。
(二)入遷始發地待考
明朝末年,紀氏(始祖、始發地待考)遷入聯合鄉東邊定居,並開支惠州村。
三、遷移
(一)新陽鎮葛竹紀姓遷移
紀十一移居南平市虎壁山。
紀炳煒旅居加拿大。
紀隆德遷居江蘇。
紀熙鑒遷居三明。
十世紀書良、十一世紀能動、紀能葉、十二世紀長泰,於1943年移居順昌縣余坊。
(三)2004—2006年街面電站庫區紀姓遷移
1、街面村
紀連鳳、紀聖成、紀在德、紀連祥、紀毓賢遷泉州市雙陽鎮。
紀聖枝、紀聖巧、紀聖音遷泉港區。
紀連國遷同安。
紀賢耀遷沙縣。
2、厚祿坪村
紀賢華、紀賢宣、紀在柄、紀國深、紀聖桿、紀在飛、紀賢論、紀在彪、紀賢連紀志光紀志群遷泉州市雙陽鎮。
紀承全、紀承基、紀在芽、紀賢椿、紀聖椿、紀聖先、紀承林、紀承學、紀在?、紀聖飛遷泉港區。
紀聖玉遷廈門。
紀興盛、紀賢榮、紀在高、紀在昌、紀承榮、紀承道、紀聖富、紀志遠、紀賢豪、紀桂蓮紀在煥遷同安區。
紀賢明遷福州台江。
紀志錦、紀志江、紀志勇、紀在湘遷大田縣均溪鎮。
紀賢盛、紀盛龍遷德化潯中鎮。
紀在寶遷永安市。
紀一清、紀寶瓊、紀在添、紀春光遷三明。
紀承南、紀賢塔、紀在庚、紀麗婷紀志廣遷沙縣。
3、永坑村
紀生布、紀生洲、紀賢徙、紀生地、紀聖齊遷泉港區。
紀賢相、紀賢煥遷德化縣葛坑鎮。
紀生潘、紀賢枝、紀聖淼遷永安市。
四、分布
全縣紀姓6462人,占全縣總人口1.5%,姓氏人口排序位於全縣第17位。其中:
西城鎮680人,分布在光林、西城新村。
中仙鄉652人,分布在華仙。
溪尾鄉473人,分布在埔寧。
台溪鄉209人,散居。
聯合鄉63人,分布在東邊、惠州。
洋中鎮16人,散居。
八字橋鄉6人,散居。
湯川鄉4人,散居。
城關鎮945人,散居城內。
《新陽鎮葛竹紀氏宗譜》《葛竹紀氏宗譜》始纂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由謝杰主持集修。至1985年先後修譜5次。譜中記載祠堂地形、建築規模、歷代祖先繁衍生息情況及文人詩詞等。
黃氏源流
黃姓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姓氏。黃姓的血緣歷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的伯益、陸終,再往上又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五帝”之一的少昊和顓頊,甚至還可以從少昊、顓頊上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由於黃姓的源頭有多個,因此關於黃姓的血緣起源和始祖眾說紛紜。
總的說,黃姓大的來源有三個:一是源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黃國建於商末周初,後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二是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三是起源於少數民族和他姓的改姓。《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又如中國古代史上最聞名的少數民族黃氏——黃洞蠻等。而由他姓改黃姓的,在歷史上有許多:王改黃。上古音黃、王相同。《輿地紀勝》卷一百二十八:“閩州越地……皆蛇種,有王姓,謂林、黃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閩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讀混淆而改姓黃;陸改黃,《重修浙江通志稿》載:浙江富陽黃氏始祖黃公望,本姓陸,名堅,少孤,依永嘉黃氏,遂改其姓名。後遷富陽,其後裔為富陽黃氏;巫改黃。巫、黃,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載:黃氏,即巫雙瑞後裔;還有丁改黃、吳改黃、金改黃、范改黃、游改黃等等。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後裔黃授、黃標從新陽鎮中洋村開支新陽鎮葛竹村,建“積善堂”,宋開寶五年(972年),黃甲七、黃甲八建“餘慶堂”,黃貴大開支烏鴉墓建“豐美堂”,黃名六建“光裕堂”,黃志元建“衍慶堂”。宋至和二年(1055年),黃標後裔黃丙七遷居新陽鎮雙里村南山自然村(現已分散居住)。明嘉靖年間,黃成添從新陽鎮葛竹村遷居新陽鎮大建村。建“福興堂”。清光緒廿四年(1898年),黃姓始祖從葛竹村遷居新陽鎮溪坂村坂水、溪口自然村。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黃燦海從葛竹村遷居管前鎮村尾村。1935年,新陽鎮池田村東街黃姓由新陽鎮葛竹村岩貝遷入。黃平秀由新陽鎮葛竹村岩貝遷居新陽鎮寶山村。新陽鎮中心村亦有一支黃姓開支於新陽鎮葛竹村。
歷史名人
紀大章新陽鎮葛竹進士、長樂縣尉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
紀徽新陽鎮葛竹進士、恭知政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紀淵新陽鎮葛竹進士、授制置使宋開禧元年(1206年)
紀濟新陽鎮葛竹進士、授節度使宋寶慶二年(1226年)
紀玠新陽鎮葛竹進士、授迪功郎宋紹定二年(1229年)
紀祖瑜新陽鎮葛竹歲貢清
紀基榜新陽鎮葛竹歲貢清
紀有章新陽鎮葛竹例貢清鹹豐間
紀應韶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永坦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祖飾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肇淵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基烯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涵均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祖嚴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祖敏新陽鎮葛竹貢生
紀有蘭新陽鎮葛竹梅仙公社黨委書記、縣財辦主任、縣供銷社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
紀燕有新陽鎮葛竹尤溪縣人民銀行行長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