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因素約束下的中國經濟成長

雙重因素約束下的中國經濟成長侯為民所著,衛興華指導的一篇學術論文。

基本介紹

  • 外文名:China’s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double factors
  • 論文名稱:雙重因素約束下的中國經濟成長
  • 論文作者:侯為民
  • 導師:衛興華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 授予時間:2008
  • 館藏目錄:2009\F124\2
  • 館藏號:F124
  • 關鍵字:經濟成長 技術進步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China’s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double factors
論文作者
侯為民著
導師
衛興華指導
學科專業
學位級別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經濟成長 技術進步 制度建設 創新
館藏號
F124
館藏目錄
2009\F124\2

中文摘要

改革開放來的制度變革,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場體制的成功引入,提高了社會生產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了物質資本的投入和更新,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國的技術水平仍然相對低下,經濟成長方式呈現出典型的粗放型特徵,加劇了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顯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經濟發展從片面追求經濟成長的路徑轉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是當前面臨的緊要任務。而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率先轉變,則可以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創造必要的條件。因此,研究中國在制度變革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特點和實現機制,重新審視技術進步的實現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從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的相互關係入手,在總結和分析中國經濟成長的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初步探討了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對中國經濟成長的制約作用。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國經濟成長的成功,既與制度變革的結構效應及投入的增加相關聯,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物質資本體現的技術進步。中國技術進步的特點是具有不平衡性,表現在自主創新不足、物質資本不斷改進而人力資源質量的提高相對滯後。此外,中國的制度缺陷也加劇了中國經濟日益依賴於粗放型增長的趨勢。因此,當前需要在進一步提高物質資本質量、促進技術創新的同時,通過生產關係方面的制度創新,提高勞動力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扭轉勞動要素質量的改善相對緩慢的趨勢。 本文認為,實現中國的經濟成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式為主的轉變,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面理解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內容,客觀認識和妥善處理好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面臨的矛盾和難點,如投資和消費結構、科技管理體制、分配和就業制度和公共財政制度等問題。當前,應著重從推動自主創新、創新制度環境、調整利益格局和發揮政府作用等四個方面,推動中國經濟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 本文共分八章,第1章是論文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義、主題和結構;第2章是一個理論概述,對國內外經濟成長理論文獻進行了梳理和評價;第3章和第4章分析技術進步的不同形式、實現機制及其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決定性意義;第5章和第6章研究制度變革對中國經濟成長的作用及現有制度缺陷的消極影響;第7章分析了中國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目標、內容、矛盾和難點;最後一章對中國如何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第2章“經濟成長研究概述”,從經濟成長的概念界定和內涵出發,對現有經濟成長理論進行了一個粗略的概述,在對不同經濟成長理論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技術決定論”和“制度決定論”的區別及產生分歧的原因。最後,立足於馬克思關於經濟成長問題的分析,探討了經濟成長中技術因素與制度條件的相互關係。 第3章“技術進步決定下的經濟成長”,從技術進步的內涵、內容、形式和本質入手,分析了技術進步的主體、動力和實現機制,區分了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兩種不同的技術實現路徑,探討了教育在技術進步中的基礎作用,並具體分析了技術進步促進經濟成長的作用機理。 第4章“對中國經濟成長中技術進步的實證研究:形式、作用和內在缺陷”,從技術進步的衡量方法入手,對中國的經濟成長作了初步的實證分析,研究中國技術進步的實現形式及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本部分還深入探討了中國技術進步機制存在的幾個主要缺陷,如在物質改進和勞動者質量提高上的不對稱性、依賴於外生供給和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等。 第5章“制度變革在中國經濟成長中的作用”,通過對中國制度變革歷程的回顧,在總結中國制度變革的特點、對比分析相關制度變數對經濟成長貢獻的基礎上,從FDI、就業和產業結構、產業集聚和集群等角度,研究了制度變革對中國經濟成長的影響。通過對該問題進一步的延伸,本部分還探討了制度變革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技術進步主體的塑造等方面的意義。 第6章“制度缺陷對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影響”。制度與經濟成長方式間存在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性,本部分通過對中國制度缺陷的分析,從政府管理體制的缺陷、分配製度缺陷、就業制度缺陷和公共財政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了制度因素對中國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影響。 第7章“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目標、難點和矛盾”,主要探討了中國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含義和內容。本文認為,中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面臨的難點,主要在於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科技管理體制滯後、科技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夠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好投資和消費結構、產業結構最佳化和勞動就業、資源利用上的市場機制主導和政府管制、轉換政府職能和創新科技體制之間的關係。 第8章“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是論文的結論部分。主要從“以自主創新引導技術進步”、“創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 “構建合理的利益格局”和“發揮政府在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中的作用”四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轉型途徑,並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