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雙塔
革命烈士陵園建在市區東南的高地上,以北畔名勝“雙塔”而得名。
陵園建於1954年,占地面積360多畝,
坐東朝西,在主軸線上有133級台階,步步登高而入陵區。陵區主建築有並立三座
紀念廳,正廳二層仿
歇山式建築為骨灰室,北廳是“高君宇烈士紀念展覽”,南廳是“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廳後部再登49級石階後,入主墓區。主墓區占地1.3萬平方米,掩映在一片松柏
丁香叢中。墓冢呈扇面形三排排列,安葬著
大革命時期省委
領導人劉天章、
任國楨、
陰凱卿,稱“三烈士”墓,墓為漢白玉築砌。
後又有分二次安葬著
續範亭、
王瀛、
張友清的青石墓。墓呈正方形,周施
漢白玉欄桿,墓前有
石獅守護,中有漢白玉墓碑。墓冢呈球形,墓頂在荷葉基座上樹一顆鮮艷奪目的大五角星,象徵先烈們冰清玉潔的高貴品質和為共產主義奮鬥一生的道德情操。解放後,在其後部又安葬著省
公安廳長程穀梁烈士,墓冢形式別具一格。他們的功績,將永遠被人們懷念。
主墓區南側
楊槐成蔭、翠柏環繞中,是解放太原
烈士墓區,安葬著為太原解放事業而犧牲的430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121名。墓冢呈長方梯形,磚砌,前立碑,環境極其幽雅肅穆。烈士們長眠在這裡,像滔滔
汾河水,巍巍
太行山一樣,千秋永存,烈士永生!
布局
陵園朝西,東高西低,占地21萬
平方米,分紀念廳,陵園兩大部分。紀念廳是並立的三座高大小泥結構建築,正廳三層,仿
歇山式建築為骨灰室,北廳是“高君宇烈士紀念展覽”,前麵塑有高君宇烈士像。南廳是“革命烈士事跡陳著33名英烈事跡。墓區占地1.3萬平方米,安葬著
大革命時期和解放太原的烈士葬著前省委領導人劉天章等七位烈士遺骨,墓冢為漢白玉築砌,呈球形,形式別具一格,南側建解放太原烈墓區,共2800平方米,安葬著430餘烈士。
雙塔革命烈士位於
雙塔寺南部,緊挨雙塔寺肅然靜立。初建於1954年。園內分主墓區和解放太原墓區。主墓區安葬著山西省革命先驅
劉天章、任國偵、
陰凱卿、
張友清、王瀛、
續範亭、
程國良等7位烈士。解放太原墓區安葬著在解放
太原戰役中,英勇獻身的430名烈士。整個墓區青松圍抱,翠柏環繞,楊槐綠樹成陰,肅穆莊嚴,令人起敬。
雙塔烈士陵園是一個中型的陵園,園內主要是太原的主要標誌性樹木-
國槐,還有
牡丹花園,
月季花等。來陵園的主要目的還是掃墓,在清明節前後來,是一個不錯的季節。這時的牡丹和月季正是花季,爭繁鬥豔,為陵園增添了另一份風采。給這裡的烈士們一個美麗的環境,也給來掃墓的同志一份改革開放後別樣的心情。這時的掃墓,遊園,已經不單單是掃墓了。
雙塔寺
雙塔寺,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創建。當時,山西
平陽人佛燈和尚名望很高,潞安的潘王拜他為師,並資助他在這裡建築起高達十三層,五十多米高的兩座大塔,名宣文塔。佛燈和尚原來計畫中的永祚寺規模很大,但尚未完工,又奉
萬曆帝之命,到
五台山顯通寺‘
傳戒’。據說顯通寺的
銅殿,也是他主持所建。
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均為磚構,
大雄寶殿及
東西配殿皆系
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寺內有磚塔兩座,即為雙塔,因是
萬曆皇帝母宣文太后李氏出資所建,故又名宣文塔。主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級,高五十四點七米,檐下飾有
琉璃脊獸,絢麗壯觀。院內還有客房、禪堂、方丈室等。在大雄寶殿前,明代丁香和牡丹每到開花季節,花色鮮艷,花香馥郁,為寺院增添了不少秀色。
特色
太原雙塔革命公墓、太原雙塔
革命烈士陵園,兩個牌子,一套機構。建於1954年,占地面積374畝,位於太原名勝
永祚寺巍巍雙塔腳下,是民政部、山西省、太原市命名的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省、市命名的德育示範基地和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園內莊嚴肅穆、清新幽雅、景色宜人,每年前來參觀、瞻仰、進行
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
教育的各界民眾達數十萬人次。太原雙塔革命公墓,作為省城殯葬行業的一支主力軍,幾十年來勵精圖治,大膽探索殯葬改革之路
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骨灰安放安葬形式有:室內安放、
樹葬、壁葬等。
從1975年開始辦理對外存放
骨灰業務,當時在省城可謂“一枝獨秀”,至80年代末,骨灰存放形式是室內暫存,級別限制在行政18級以上。進入90年代中期,骨灰存放業務範圍進一步拓寬。籌資新建了壁葬
安樂宮,打破了只有行政18級以上
領導幹部骨灰才享有進入陵園的特權,殯葬服務項目也進一步得到開拓。跨入 21世世紀加快實現民政事業率先發展的步伐及省市提出的“創建
生態園林城市”,我園掀起了殯葬改革的春潮。推行了一系列為民便民服務措施,取消了骨灰存放行政審批手續簡化了辦事程式,實行了選位服務,在市區
北大街建立業務辦理處。拓寬了殯葬服務領域,探索未來殯葬事業發展的方向。大力推行了“破除封建迷信革除喪葬陳規陋俗,樹新世紀
祭祀文明新風”的
鮮花祭奠。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更好地服務於廣大人民民眾,2001年,率先試行了生態
綠色殯葬——
樹葬。它將城市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成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徵。開闢樹葬,將傳統的殯葬文化與環保意識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實現了“魂系樹木、福蔭後人、入土為安、與樹千古”的環保理念。為滿足廣大人民
民眾需求,我園精心選址,精心修葺,開闢了四個樹葬區域,分別為功勳區、一區、二區、三區。
功勳區:位於莊嚴肅穆的主墓區邊側。與我省早期黨的領導人
劉天章、全國著名的愛國將領
續範亭等7名烈士的漢白玉墓相鄰,參天的松柏如劍如戟,令人盪氣迴腸。這裡吸取日月之精華,凝聚先烈之英靈。樹種為常青松柏、側柏,已有50餘年的生長歷史。這裡安葬範圍僅限於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傑出貢獻的
人民功臣。其他樹葬區:樹種有側柏、檜柏、樹齡近30年。
位於陵園中央的業務大廳,始建於1975年,是一座綜合性業務大廳。集骨灰安放、業務辦理、接待骨灰安放儀式、思親祭奠及鮮花、殯葬用品銷售等業務。骨灰安放室共有8個,分別為:革命烈士英靈廳、一室、二室、三室、四室、五室、北宮、南宮。安放已故的縣處以上幹部、離退休幹部、省市勞模、一般幹部、普通公民及已故的國際友人、知名人士和影響較大的海外人士等。
革命烈士英靈廳:主要安放為保衛
社會主義建設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安放證件:革命烈士證書及其複印件。
一室:主要安放已故的省市委、省顧委、省人大、政府、政協正副職,紀檢委正職,駐並正、副軍職及享受副省級待遇的。安放證件:同級或上級組織部的任命書。
二室——五室、北宮、南宮:縣處以上幹部、離退休幹部、省市勞模、一般幹部、普通
公民及已故的國際友人、知名人士和影響較大的海外人士等。
旅遊貼士
住宿
交通
乘坐公車812,820,873到終點
雙塔寺下車就到了。
美食
雙塔寺是一個很有名的烈士陵園,周圍飲食是沒有的,但是一出來就是服裝城批發市場,小飯店很多,由於這裡南方人很多,所以多是
南方風味小吃,味道還是不錯的。還有一條眾愛小吃街,有很多小吃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