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災害,村落特色,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鄭觀應故居,宗祠,廟宇,雍陌上街,羅三妹山,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歷史人物,傳統民俗,非遺項目,村志族譜,方言,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雍陌村北今羅三妹山腳下,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北宋時,雍陌已立村。
隨著古金斗灣不斷淤淺成陸,雍陌村先民活動範圍也由村北高地不斷向南擴展。明代之前,村址尚在今中山溫泉賓館溜冰場處。
明代後,村址南遷至現址。因開村始祖姓洪,初名洪化村。
宋末元初,更名為雍陌村,屬香山縣豐樂鄉。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屬谷字都。
清道光七年(1827年),屬谷都。
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谷鎮。
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五區。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中山縣第五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東桂鄉。
1953年,屬第二區。
1955年,屬平嵐區。
1957年,屬三鄉鄉。
1958年,屬三鄉公社三鄉耕作區。
1961年,屬三鄉區三鄉公社。
1967年,屬三鄉公社。
1984年,屬中山市三鄉區,稱雍陌鄉。
1986年至今,屬三鄉鎮,稱雍陌村(行政村,1989年—1998年稱雍陌管理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雍陌村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山市
三鄉鎮東北部,五桂山脈飛雲嶺系列南側,北有
翠山公路緊靠,距中山市區約20千米,東面距
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入口2千米,距珠海地界亦只有兩千米,距三鄉鎮人民政府約3.8千米。北與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交界,東鄰塘敢村,南接前隴村和泉眼村,總面積約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雍陌村位於三鄉鎮東北部的古金斗灣沖積平原北緣,地勢北高南低,村北欲頭山海拔308.1米,為全村最高點。東西約2000米,南北縱深約4000米,有山脈、高地、河道、溪流、人工河、林帶。土地面積約6000畝,大體可分為旱作地、沖積地和沉積地。欹頭山以西為
羅三妹山,向東而走,組成飛雲洞山列,前洋河發源於此。
水文
前洋河自北向南,流經雍陌村西側,在村南東轉再向南,匯入茅灣涌。村落沿五桂山飛雲洞山列南側,呈東西走向寬頻狀分布。村中曾有蕉坑仔、橫石坑兩座水庫。
氣候災害
雍陌村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炎熱、潮濕,自然災害主要有低溫陰雨和霜凍、乾旱、颱風、寒露風、霜降風、暴雨和洪澇。
村落特色
空間布局
雍陌村仍有大量的村民居住,雍陌村居民聚居點分為公路上西堡居民點、中堡居民點、東堡居民點、14村民小組歐氏居民點、12村民小組雍陌圩居民點、公路下文閣一帶居民點。西堡是雍陌村最大居民點,以鄭氏、黃氏族人為主導,亦有少數人口的姓氏居民散居其中;中堡是雍陌村人口最密集的居民點,以鄭氏、黃氏族人為主導,間有其他少數人口族人散居於此;東堡是雍陌村三堡中人口較少的居民點,主要是鄭氏族人聚居,亦有其他少數人口族人散居其中;14隊村民小組斗門歐氏族人居民點地方較少,居民點內為歐氏族人聚居;雍陌圩場居民點內大多是12村民小組各姓氏居民,其中亦有中、西堡鄭氏、黃氏族人居住;公路下文閣一帶居民點中村民基本是13、15村民小組的多姓氏居民。
雍陌村有鄭氏民居建築群、清代古民居、祠堂等極具嶺南建築特色的古舊建築34間,其中祠堂6座、廟宇5座。主要街巷為雍陌上街、雍陌下街,除上、下街建設外,村內大小橫街直巷,大多由卵石、大小不一麻石,混沙土建成。
經濟社會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3403人。其中:男性1590人,女性1813人;80歲以上126人,最年長者100歲(女);生活主要依靠農業收入約20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工作約180人,實際在村居住戶籍人口約32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40人,澳門同胞40人,台灣同胞42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約97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中美洲地區。村民有鄭、黃、歐、譚、李、陳、周、鄧、張、梁等28姓,均為漢族。
經濟
雍陌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蔬菜、番薯、芋頭、花生、木薯、馬鈴薯、甘蔗、柑橘、冬小麥等作物,塘魚養殖和畜牧業為輔。1980年,該村成為三鄉鎮的塘魚養殖基地,養殖品種除鰱、鱅、鯇、鯪外,還有鯉、鯽、塘鯴、羅非魚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三鳥”和耕牛為主。
因地處山坡,植被繁茂,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雍陌村創辦農林試驗場,但因土質問題而失敗。現有生態林3400畝。民國時期曾出現以糧食加工(碾米)為主的近代小型工業。改革開放後,工業、第三產業等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村集體先後建起廠房4萬餘平方米,引進港資、台資企業40餘家。由企業家霍英東、何鴻桑等人投資興建,嶺南派建築大師莫伯治設計,鄧小平親筆題名的中山溫泉賓館,於1980年12月28日正式營業,為國內第一家合資經營酒店。1984年8月25日,中國國內首個高爾夫球場在該村建成開業。由中山溫泉賓館帶動發展的房地產業也為該村額外增加了收入。
村民收入以工資性收入、個體經營收入、物業出租收入、集體經濟分紅為主。
主要景點
雍陌村傳統民居多為廣府民居,也有南洋風格建築,現存500多座,較著名的有鄭觀應故居、西堡鄭氏家族宅居古建築群、鄭家大院、黃家大屋和舊洋樓等。
鄭觀應故居
鄭觀應故居,又名秀峰家塾,硬山頂磚瓦木結構,屋門前鑲匾,有灰雕、牆畫;室內保存有木雕簍空神樓、神台、人物、花鳥、獅子等,具有清代嶺南雕刻藝術特色。現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
村中現存宗祠10座,其中鄭姓宗祠8座,為雍陌鄭公祠、西柵鄭公祠、潛庵鄭公祠、鼓岡鄭公祠、東軒鄭公祠、純一鄭公祠、雲莊鄭公祠、鑒泉鄭公祠;黃氏宗祠2座,為鶴洲祖祠、侶樵祖祠。村內宗祠均作祭祀場所使用。
雍陌鄭公祠,坐落於雍陌村上街北,原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880平方米。建築整體為磚瓦木結構,有前廳、中堂、後寢三進,為鄭氏族人紀念九世祖鄭雍陌所建,村民俗稱“老祠堂”。祠堂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2008年重修,外牆用蚝殼為材料。1958年“大躍進”時期,中堂、後進全部被拆除,前廳亦拆除三分之一。祠堂正門一側有高出地面的平台,稱釣魚台。台兩側原立有一對橫頭石獅,後不知去向。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攜兩廣總督鄧廷楨往澳門巡閱,途經雍陌為暴雨所阻,下榻雍陌公祠廂房,留宿一晚。
西柵鄭公祠、潛庵鄭公祠、鼓岡鄭公祠、
東軒鄭公祠,分別為鄭氏族人為紀念鄭雍陌長子、二子、三子、五子而建。
鶴洲黃公祠,黃氏族人為紀念九世祖黃元吉(號鶴洲)於清代建立,位於中堡中和里,分別於民國初年、2009年重建。侶樵祖祠,黃氏族人為紀念清代遷入雍陌村的始遷祖黃雲翔(號侶樵)而建,初建時為普通樣式,後祠堂前興建鄭氏鑒泉祖祠,黃氏族人於是在原宗祠上加蓋一層,兩層的祠堂在雍陌村絕無僅有。1949年後曾用作糧倉、民兵部與村委辦公點,現空置。
村中原有家祠積厚堂(曉溪家祠),建於清末,為鄭曉溪兄弟紀念家族歷代祖先所建,乃雍陌村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祠堂,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民國時期,鄭曉溪借出家祠供雍陌國小作校舍,後除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被入侵日軍徵用作廚房外,家祠一直為雍陌國小校址。1981年雍陌國小重建,校舍全部被拆,積厚堂不復存在。
廟宇
雍陌村中有南陽祖廟、天皇祖廟、羅仙姑廟、聖堂祖廟、黃佛祖祠、佛祖殿、永壽寺、寶聚庵和隆勝庵等廟宇。
南陽祖廟,位於雍陌村大街東端,供奉諸葛亮,始建年份不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19世紀後期(2次)、1990年重修。現保存完好,供村民拜祭。天皇祖廟坐落在雍陌村中堡北面村邊,始建時間不詳,上溯至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已有天王堂。明萬曆六年(1578年),天皇祖廟已經建成,並鑄有生鐵大鐘,“大躍進”時期被拆卸。
永壽寺,原坐落於雍陌圩,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香山縣副將張維和縣中名士鄭交泰倡議建造,現已不復存在。2009年,雍陌村委會向相關部門申請重建永壽寺,已獲批准,仍在籌建中。
隆勝庵,位於南陽祖廟後方、寶聚庵旁,始建於清末,改革開放後庵堂正廳倒塌,2000年重修。寶聚庵,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位於南陽祖廟後方,至今保存尚好。
雍陌上街
雍陌上街,位於南陽祖廟西側,是岐澳古道南幹道重要組成部分,原為石板大街,貫穿村東西兩頭,長約1000米。始建於宋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鄭觀應以其父母(鄭啟華和劉、陳兩夫人)名義捐資重修。光緒三十年(1904年)鄉人刻石紀念,現兩塊石碑分別立於雍陌上街東、西兩端。2001年,經村委會多次召集村民商討徵求意見,決定改造為水泥路面。自此,石板街不復存在。
羅三妹山
羅三妹山,原名鑼鼓山,又名羅仙姑山。位於中山溫泉北面,海拔98.8米,因孝女羅三妹的傳說而得名。傳說羅三妹自幼尖去父親且家境貧寒,母親常年臥病在床,羅三妹十分孝順,侍奉無倦,後來母親病逝,她悲痛欲絕,十多天粒米未進,哀傷而死。為紀念這位孝女,人們將山命名為羅三妹山。1984年1月,鄧小平視察廣東,登羅三妹山,至羅仙姑廟,留下言喻深遠的“不走回頭路”名言。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清光緒《香山縣誌續編》及《鄭氏雍陌房祖譜牒》記載:宋末元初,惠州路通判鄭菊叟六世孫鄭鼎實入贅洪化村,為雍陌鄭姓始遷祖。鄭鼎實曾孫鄭子綱(字秉常,號雍陌)為人孝悌、行善積德,名聲響譽一時,逝後,鄉人感其賢,以甘號冠村名,稱雍陌村。
歷史人物
鄭文瑞(1812年—1893年),鄭觀應父親,因樂善好施及力助各省賑務,多次受清廷表彰。
鄭廷江(1838年—1892年),鄭觀應同宗叔父,被封為通議大夫,19世紀50年代在英商上海新德洋行擔任買辦。
鄭觀應(1842年—1921年),中國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思想家,也是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代表作《盛世危言》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等領域。經清政府獲準,鄭文瑞、鄭觀應的事跡被載入《
廣東省志》和《
香山縣誌》。
鄭錦(1883年—1959年),中國近代美術教育家、畫家,中國畫壇一代宗師,是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創校人兼首任校長。畫作《娉婷》入選日本文部省美術展,是中國畫家的作品第一次被選入日本級別最高的美術展覽。
鄭天錫(1884年—1970年),中國近代法學家、外交家,曾任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常任次長、政務次長、國際法庭常設法官、國民政府駐英國全權大使,著有《國際私法中關於確定契約能力的法規》《東方與西方》等。
鄭景康(1904年—1978年),攝影藝術家,中共革命新聞攝影事業的開創人之一,也是攝影教育家.曾經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拍攝肖像照。
鄭克魯(1939年—),鄭觀應曾孫,法語翻譯家,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
茶花女》《
悲慘世界》《
基督山恩仇記》等法國著作1700萬字,個人論著2000萬字,結集出版成《鄭克魯文集》38卷。
傳統民俗
春節(農曆一月初一日):春節期間,除了常見的過節習俗外,雍陌村還流傳下來具有地方特色的過年民俗,許多村民家庭都有在年初一吃齋菜素食的習慣。據說這種習慣源於前人的古訓,年初一不殺生,不吃葷,可避免一年之厄運。早飯後,給長輩和至親拜年,參加村里舉辦的新年文體活動。中午,家庭主婦製作“豆撈”拜神,然後給家人食用,取其“有撈、好撈”的意頭。
年初七俗稱“人日”:即人的生日。許多人家習慣蒸蘿蔔糕,或者炒白糕作早餐或午膳。
清明節是三鄉地區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外的雍陌村人清明節必回鄉祭祖。各族宗親分別到村北沙頭角山等山地祭拜祖先,然後隆重聚餐。
村民有農曆七月初七用村北山邊井水泡製冬瓜水的習俗。這種冬瓜水被認為有消暑、治療大熱之症的功效。據傳,用“七月七水”浸制出的冬瓜水能經久不腐。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是老人節,當日,家人向老人祝賀長命百歲,年青人三五成群出遊登高望遠。晚,大多數家庭準備九樣大菜(九大簋),一來祝賀老人健康長壽,另一目的是向歷代先人追悼補償祭祀,原因是每個家庭都有先人去世,由於日常農事繁雜,先人生辰忌日未能及時祭祀,家人深感不安,後來,村民乘九月初九日農閒時節,又是老人節,作九大簋祝賀老人,又祭祀先人,補回平日過失,久而久之,成為雍陌村民的一種風俗。
非遺項目
三鄉木偶戲,是中山市三鄉鎮一種傳統的民間戲劇,在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湛江木偶戲藝人鄭開源引入到三鄉鎮烏石村的雷劇木偶發展而來,是以木偶為主要演出道具,模仿粵劇戲班的全套演出,並配套音樂、配音、雕刻、偶像裝飾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民間各類頻繁的祭祀活動以及富餘的農民勞動力,催生對木偶神功戲的需求。三鄉木偶戲的表演者最初以農民為主,農閒時學習木偶戲,在祭祀節令時到在本村及周邊四鄉為“神誕”演神功戲或在“耍菩薩出會景”時參加巡演。
北宋期間,鄭氏族人從福建南遷香山三鄉後,三鄉老鄭均按福建俗例以茶相敬,並製作點心茶果供品茶者享用。
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是來自福建的茶果飲食習俗,後與本地風俗相結合,成為了獨特的三鄉茶果飲食習俗。三鄉茶果是當地鄉村農家都能製作的傳統食品,也是人們逢年過節、饋贈親朋的必備禮物。三鄉茶果的品種有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時至今日,三鄉人仍然保留吃瀨粉、糕點的習俗。由於現代飲食日趨多樣化,三鄉茶果飲食習俗面臨衝擊,三鄉茶果的飲食習俗在年輕一代中逐漸淡忘,其製作手藝的傳承更是後繼乏人,曾一度處於瀕危狀態。但隨著當地政府對茶果飲食習俗保護的重視度的提高,通過結合傳統節日,開設茶果製作研習班等一系列茶果製作體驗活動,以及採取多種方式加大線上線下(包括茶果主題明信片,老字號茶果店的宣傳)的宣傳力度,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重新熱愛茶果飲食文化,主動學習茶果製作技藝,加入到該項非遺傳承中來。
羅三妹的傳說是流傳在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及周邊地區的民間故事。自明代誕生以來,一直流傳至今。羅三妹的傳說承載著當地村民對孝道美德的頌揚而得以代代相傳,同時,羅三妹的傳說與雍陌村中流傳的牛仔王與溫泉的傳說、欹頭山神牛的傳說、黃佛祖傳說等民間故事,伴隨村民長年往返岐澳古道謀生的足跡,也傳播至香港澳門等地。雍陌村是的華僑之鄉,因此羅三妹的傳說等民間故事也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維繫鄉情的一條重要紐帶
村志族譜
雍陌村中收藏有鄭氏族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編修的25卷本《鄭雍陌祖房譜》,內有
蔣介石、
林森、
孫科、
王寵惠、
陳公博、
蔣作賓等人題字。鄭雍陌家族曾定下家規,後人稱之為《鄭雍陌祖房家規》,內有“子孫當勤以光宗族,如學業不成亦當為農為商,是守本分”等內容。2012年,雍陌村撰修《雍陌村志》。2014年,制定《雍陌村自治章程》。
方言
雍陌村通用閩方言三鄉話。
榮譽稱號
獲獎時間 | 頒獎單位 | 獲得獎項 |
---|
| | |
| | |
| | |
| | |
| | |
|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 、民政部、法務部、國家鄉村振興局 | |
| | |
| | |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