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體系(雅爾達體制)

雅爾達體系

雅爾達體制一般指本詞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隨著美蘇冷戰(1945~1991年)的開啟,雅爾達體系(Yalta System)成為了當時國際政治格局的概稱;這一體系得名於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蘇聯雅爾達(今屬克里米亞)舉行的雅爾達會議

所謂雅爾達體系就是雅爾達會議上所確立的二戰後國際政治格局和秩序,該體系的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韓戰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瓦解,也象徵著雅爾達體系最終瓦解。

雅爾達體系的實質是大國實力對比和互相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爾達體系
  • 外文名:Yalta System
  • 類型:冷戰期間國際政治格局的概稱(1945~1991年)
  •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
  • 名稱由來:雅爾達會議
  • 延續時間:1945~1991年
  • 本質: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建立過程,形成條件,體系合作,體系對抗,體系解體,體系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

建立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英國蘇聯三國先後舉行了一系列首腦會議,其中主要有: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8日~8月2日)。會議達成了以下協定:
1.打敗德國、日本法西斯,並在兩國徹底剷除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
2.重新繪製戰後歐亞地區的政治版圖,特別是重新劃定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領地區的邊界。
3.建立聯合國,作為協調國際爭端、維持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構。聯合國的核心機構安理會的表決程式實行“雅爾達公式”,即“大國一致原則”。 以美、蘇、中、英、法五大國為核心,以聯合國為主導,保護中小國家的安全,維護世界和平。
4.對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地實行託管計畫,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以上的首腦會議形成一系列影響戰後世界秩序的公報、議定書、協定、聲明和備忘錄,特別是以《雅爾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係體系,即雅爾達體系。

形成條件

1.歐洲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削弱,德國淪為戰敗國;法國元氣大傷;英國實力消耗極大。
2.美國的軍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
3.蘇聯壯大了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4.二戰後初期,新獨立的開發中國家還沒有擁有抗衡蘇美的力量。

體系合作

雅爾達體系中的合作的主要表現: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3年~1945年9月)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美、蘇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進行了成功的合作,兩國分別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2.1945年10月,美、蘇等50個國家共建聯合國,維護了戰後世界的和平。
3.戰後對德國法西斯的紐倫堡審判(1945年~1946年)和對日本法西斯的東京審判(1946年~1948年),也是美、蘇合作的重要體現。

體系對抗

雅爾達體系中的對抗的主要表現:
一、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1955年成立的華沙條約組織標誌著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對抗格局的形成。
二、1946年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和馬歇爾計畫的制定。
“鐵幕演說”揭開了冷戰的序幕;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對抗蘇聯的“冷戰”政策的總構想,是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誌;馬歇爾計畫是杜魯門主義關於援助西歐的實施和套用,它不僅是一項經濟援助計畫,更重要的是通過經濟援助達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講是控制西歐的政治計畫。
1953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戰略,形成了美蘇爭霸的格局
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徵是美、蘇互有攻守。緩和局勢的三個標誌性事件是蘇聯簽訂對奧和約,結束對奧地利的占領、蘇聯承認聯邦德國和1959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訪美。緊張局勢的標誌性事件有1961年“柏林圍牆”的修築和1962年的“古巴飛彈軍事危機”。
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蘇聯處於攻勢,美國則是轉攻為守的時期。蘇聯於197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戰後蘇聯對外擴張政策達到頂點。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和1973年美國軍隊越南撤出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調整。
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蘇聯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代表性事件是1983年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畫

體系解體

20世紀60年代,由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中蘇關係惡化,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日本經濟崛起,要求在經濟政治上獨立自主、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資本主義陣營分裂。世界由兩極格局演變為多極化趨勢。而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誌著雅爾達體系完全瓦解。

體系評價

正面評價

1.雅爾達體系的形成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對抗雙方彼此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雅爾達體系促進了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爾達體系推動了戰後科學技術的發展。

負面評價

1.雅爾達體系導致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出現,在世界兩極格局下,世界趨向於分裂,局部戰爭不斷,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如韓戰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
2.雅爾達體系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為二戰後開創強權政治提供了極為惡劣的先河,幾個工業大國背著其他國家隨意劃分範圍,強硬的把自己的國家政策推行給其他國家。中國雖然是二戰戰勝國但是卻受到了戰敗國的對待,沒有話語權嚴重侵犯了中國利益。
3.重劃國界、分裂國家,造成了人口大遷移,世界局勢的穩定性減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