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飛彈危機(古巴飛彈軍事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冷戰時期最嚴重正面對抗事件)

古巴飛彈軍事危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是由於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飛彈雷神飛彈和朱比特飛彈引起的,蘇聯為了扳回一城,而在古巴部署飛彈。

這是冷戰期間蘇美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蘇美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最後以蘇聯與美國的相互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迄今為止,古巴飛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險些釀成熱核戰爭,美國總統甘迺迪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巴飛彈危機
  • 外文名:Cuban Missile Crisis
  • 發生時間:1962年10月15日—28日
  • 發生地點加勒比海地區
  • 相關國家美國蘇聯古巴
  • 相關人物甘迺迪赫魯雪夫、卡斯楚
  • 結果:美蘇互相妥協,古巴危機結束
起因,古巴革命,美古關係惡化,豬灣事件,過程,向蘇求援,赫魯雪夫,運送飛彈,蘇聯否認,被美發現,美國海上封鎖,危在旦夕,蘇聯尋求妥協,結束,影響,美蘇關係的轉折,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縮小,蘇古矛盾,美蘇利益交換,意義,

起因

古巴革命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權。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國。宣告這一勝利的是領導人民革命的菲德爾·卡斯楚,當時這位領袖人物年僅32歲。
古巴飛彈危機古巴飛彈危機
新政權成立初期,美國同古巴的關係還比較好。2月,卡斯楚出任總理,4月訪問美國,還受到艾森豪政府的熱烈歡迎。巴蒂斯塔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傀儡,美國政府歡迎卡斯楚,並不是讚賞反對獨裁統治,而是企圖把古巴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鞏固它在拉美的統治基礎。
無論是卡斯楚還是他的戰友,本來不僅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任何聯繫,而且甚至對馬列主義、對共產主義學說尚無基本的認識。

美古關係惡化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領導成員發生很大變動,政府重要部門絕大多數被主張實行激進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國政府擔心古巴高層的變動引起整個拉美地區的失控,動搖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於是就對古巴新政權產生了不滿,導致了美國與古巴關係的日益惡化。
1961年1月5日,美國突然宣布同古巴斷絕外交關係。同時,從經濟上開始對古巴進行制裁,企圖通過卡斷經濟命脈來逼迫古巴就範。

豬灣事件

1961年4月15日,在美國的策劃下,古巴流亡分子駕駛B-26轟炸機對古巴進行了兩天的轟炸,1000多名僱傭軍登上古巴豬灣,妄圖入侵古巴以暴力推翻卡斯楚政府。72小時之內,流亡政府軍即被擊退。之後美國政府繼續對古巴施加壓力,採取敵視古巴的政策。

過程

向蘇求援

在受到美國的強大壓力時,卡斯楚不得不向蘇聯尋求援助。蘇聯當時對古巴的處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切,正是出於同美國爭奪霸權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個立足點。
巡迴的艦艇巡迴的艦艇
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魯雪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他認為,古巴局勢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蘇聯在拉丁美洲的影響,關係到蘇聯的威信及其在拉美的立腳點。
古巴和蘇聯於1960年就恢復了外交關係。在美國同古巴絕交後,蘇聯就抓住機會,增加了對古巴的經濟、軍事援助。蘇古關係的發展,也就隱伏著美蘇關係的緊張和日後的飛彈危機。
被逼入絕境的卡斯楚,1960年秋天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他面對坐在大廳里的美國人說:“是你們促使我們尋求新的市場和新的朋友,它們就是蘇聯和社會主義世界。在這之後,我們就開始對這種社會主義產生了興趣並開始研究它。”

赫魯雪夫

赫魯雪夫:思前想後,值得一試。
他堅決主張把飛彈運進古巴,理由是:
第一約翰·甘迺迪上台之後,吉隆灘戰役登入失敗,使他在外交上輸了一個回合,美國沒有充分理由反對卡斯楚採取一切可能的預防措施來對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包括接受蘇聯的核武器援助在內。
菲德爾·卡斯楚菲德爾·卡斯楚
第二,對抗美國的包圍。鑒於當時美國已經用轟炸機基地和飛彈包圍了蘇聯,美國在土耳其、義大利和西德的飛彈都對準了蘇聯,蘇聯重要的工業中心都處於核彈、戰略轟炸機的直接威脅之下,因此應儘快秘密地把飛彈運進古巴,而且要在美國發現之前裝好,可供發射。
第三,最重要的一個動因,是為了在全球恢復美蘇平衡。50年代後期,在軍備競賽中,甘迺迪政府在50年代後期拚命擴充其核武庫,使美國在蘇美核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在赫魯雪夫看來,向古巴部署飛彈顯然是恢復甦美平衡的一個快捷、便宜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從軍事角度來說,在古巴安置大約60枚飛彈,有的射程1000英里,少數射程1500英里到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開美國的預警系統,因而事實上就會使蘇聯打擊美國的能力增加一倍,改變蘇聯的戰略地位。
第四,可以鞏固古巴領導人卡斯楚的地位,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控制古巴,從而把古巴作為同美國進行政治交易的籌碼,以增強蘇聯的威懾能力。赫魯雪夫或許也知道可能會面臨嚴重的軍事衝突,但思前想後,覺得這場大賭博還是值得一試的。

運送飛彈

1962年,蘇聯政府批准了赫魯雪夫的計畫,赫魯雪夫在7月3日和8日參加了與勞爾·卡斯楚的會談,達成秘密協定。
赫魯雪夫赫魯雪夫
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飛彈,提供伊爾-28噴氣轟炸機,於7月開始實施。蘇聯把運往古巴的貨物改由蘇聯船隻運送,將幾十枚飛彈和幾十架飛機拆開裝到貨櫃里運往古巴。同時,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陸續乘船前往。每一枚飛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在廣島的核子彈大20或30倍的核彈頭。經過偽裝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運抵古巴的。
直到1962年9月2日,蘇聯才公開宣布,根據蘇古兩國達成的協定,蘇聯將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此時,蘇聯的武器和專家的運輸計畫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聲。

蘇聯否認

在此期間,蘇聯在公開場合一直否認在古巴擁有任何進攻武器。赫魯雪夫在給甘迺迪的信中表示:蘇聯不需要為了擊敗侵略,為了進行報復性的打擊而將自己的武器轉移到其他任何國家,例如古巴。赫魯雪夫並且保證,在11月美國國會選舉前,他不會挑起任何事件。
一周以後,蘇聯政府發表了一個聲明,特別提到徵召後備役軍人以及美國對蘇聯向古巴進行海運而引起的驚恐問題。聲明說,蘇聯的船隻是裝運“給古巴人民日用品和食物”,但是,接著又承認:“由於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集團的威脅,應古巴政府的請求,還裝載著一定數量的武器,以及訓練古巴人使用現代化武器的軍事技術專家和技術人員。”
聲明繼續說:“……我們的核武器爆炸力如此強大,而蘇聯又擁有如此強大的火箭來運載這些核彈頭,以致沒有必要在蘇聯疆土之外尋找發射核武器的場所。……蘇聯有可能從它自己的國土上支援任何愛好和平的國家,不僅是古巴。”

被美發現

1962年8月,美國發現了蘇聯設在古巴的飛彈發射場。
1962年10月14日星期天,在這個萬里無雲的星期日的凌晨,兩架美國U2飛機從南向北飛過了古巴西部上空,他們拍攝了大量照片,由專家們仔細地研究放大照片上的每一個畫面。
約翰·甘迺迪約翰·甘迺迪
1962年10月15日,他們認出了一座發射台、許多發射彈道飛彈的建築物,一枚中程彈道飛彈。在修建射程為2000英里的中遠程彈道飛彈使用的堅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國鑑定專家確信,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飛彈核武器。
1962年10月16日,約翰·甘迺迪總統才得到上述情況的匯報。他對赫魯雪夫欺騙他的行為非常惱怒,並立刻意識到這件事關係重大。他沒有料到蘇聯人在古巴這樣一個地方會採取如此輕率和冒險的行動,沒有料到轉眼之間古巴戲劇性地擁有了在西半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裝備最好的軍事力量。
甘迺迪感到蘇聯飛彈造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要是不猛烈回擊,那就會有損他的政府在國內外的形象,激起公眾對他的不信任並使美國如芒在背。甘迺迪決定,要使蘇聯明白美國不惜一戰的決心。

美國海上封鎖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點,甘迺迪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通告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飛彈的事實,宣布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走已經部署在古巴的進攻性武器。
古巴飛彈危機古巴飛彈危機
約翰·甘迺迪認為這一“秘密、迅速和異乎尋常的飛彈設施”是“蓄意的挑釁和對現狀作出的毫無道理的改變,是美國不能接受的”。約翰·甘迺迪總統又以強調的語氣列舉了美國即將採取的海上“隔離等初步措施”。他在演說中用“隔離”一詞代替了“封鎖”,認為這個詞比“封鎖”火藥味較少,比較適用於和平、自衛的行動。
然而,婉轉的言詞並沒有減弱行動的火藥味。封鎖命令一下達,美國地面、空中和兩棲作戰部隊即開始集中。此外,還調集出兵古巴所需要的軍需物資,開始採取保護美國免遭核襲擊的種種預防措施。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美國總統下令,載有核彈頭的美國轟炸機進入古巴周圍的上空。
美國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雪夫吃了一驚,於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飛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赫魯雪夫低估了美國的情報系統和甘迺迪政府的強硬態度。

危在旦夕

在甘迺迪發表廣播講話以後的5天中,即從1962年10月23日至27日,局勢緊張到幾乎“難以忍受的程度”,核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加勒比海上空,整個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星期二。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表示仍要按蘇古協定繼續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堅決拒絕”美國的攔截,對美國的威脅“將進行最激烈的回擊”。
華盛頓的和平鴿華盛頓的和平鴿
1962年10月24日,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美艦從佛羅里達波多黎各布成了一個弧形,封鎖了古巴海域。與此同時,美國飛彈部隊全部奉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飛彈在發射台上聽候指令。
不僅在佛羅里達和鄰近各州,美國集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龐大的登入部隊準備參戰,而且世界各地的美軍基地也進入戒備狀態,劍拔弩張地準備打一場全球性的核戰爭。
美國對古巴實施的海上“隔離”,於10月24日上午10時起正式開始。在藍色的加勒比海上,美國海軍艦隻控制了幾千英里長的海域。在離古巴東部海岸約300公里的大特克島上,設有巨大的美軍飛彈跟蹤站,密切監視往古巴去的船隻的一舉一動。整個古巴像個鐵桶似地被團團圍住了。
1962年10月25日,蘇聯此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即以不攜帶武器的船隻去考驗封鎖。

蘇聯尋求妥協

10月26日,星期五。赫魯雪夫給甘迺迪寫了一封被白宮形容為“冗長、雜亂無章、漫無邊際”的信,它“顯然是在情感衝動下寫的,充滿著要避免核戰的激情”。
古巴飛彈危機古巴飛彈危機
在信中,赫魯雪夫承認蘇聯飛彈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們說成是純粹防禦性的。然後他說,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讓我們不要使這種局勢弄得不可收拾吧,強行實行隔離只會使蘇聯採取它自己認為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國作出不會入侵古巴、也不允許別人入侵的保證,並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艦隊,不再搞隔離,這就會使一切馬上改觀。
1962年10月27日,就在美國總統答覆赫魯雪夫來信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又收到了蘇聯領導人發出的第二封頗為冗長、帶官腔的並帶有更大火藥味的信件(這也許是由蘇聯外交部寫的)。信中包含著實質上不同的立場,其實質是謀求實現一種相互交換。
“我的這一建議是:我們同意從古巴撤走那些您稱為進攻性的武器。我們同意這樣做並同意在聯合國宣布這一承諾。您的代表則必須發表一個聲明,大意是就美國而言,考慮到蘇聯的憂慮和關心,將從土耳其撤出類似的武器。我們可就雙方何時將其付諸實施達成一項協定……”
美蘇政治上的博弈美蘇政治上的博弈
甘迺迪立即拒絕了這種交換方法。他沒有答覆這封信,但白宮發表了一份聲明,指出土耳其與古巴危機毫不相干。這封信既反映出克里姆林宮內部意見的不一致,又使美國對蘇聯的意圖更加捉摸不定,因而使局勢又複雜化了。
此時,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國核部隊和常規部隊都已經奉命準備隨時行動,一支龐大的入侵部隊也聚集在佛羅里達。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美國官方普遍估計,在古巴的幾個發射場已處於發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對飛彈發射場的任何直接空襲都可能造成美國城市上空的熱核爆炸。甘迺迪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權衡了贊成與反對從土耳其撤除飛彈的兩種主張,討論了空中打擊和入侵的時間表。
正當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在激烈緊張地辯論應採取什麼對策和一籌莫展的時候,羅伯特·甘迺迪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擺脫危機的辦法。他說,為什麼不可以不理睬赫魯雪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他向赫魯雪夫發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議”的信:
親愛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細地閱讀了您1962年10月26日的來信,對您表示願意迅速謀求一個解決辦法的聲明表示歡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聯合國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進攻性飛彈基地上施工,並使古巴一切可供進攻之用的武器系統都無法使用......
但是讓我強調一下,其首要的因素還是要在有效的國際保證之下,停止在古巴的飛彈基地上的工作,使這一威脅繼續存在下去,或者使這些問題同歐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廣泛問題聯繫起來而拖延這一有關古巴問題的討論,肯定將會加劇古巴危機並嚴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們能按照此信和您1962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辦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見。
約翰·甘迺迪

結束

赫魯雪夫領會了甘迺迪的暗示。他認識到,長期依然無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強的封鎖不利於蘇聯,封鎖拖得越久,蘇聯的損失比美國就越大。在作出這一決定時,他已經來不及、也不想與性格倔強的卡斯楚商量了,因為他已通過情報部門獲悉,如果第二天不給美國答覆,美軍就會在29日或30日轟炸蘇聯的飛彈設備和古巴的軍事目標,然後,入侵該島。再拖延下去,就意味著死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電台廣播了赫魯雪夫的回信。
信中說: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國人民對於您所稱為進攻性武器所感到的憂慮,這的確是一種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這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武器。為了儘快地消除這一危及和平事業的衝突,為了給渴望和平的各國人民以保證,蘇聯政府除了此前已下達的在武器的建築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現又下達新命令拆除您所稱為進攻性的武器,並將它們包裝運回蘇聯。”
隨著這一句話的播出,這場嚴重的古巴飛彈危機結束了。信中沒有再提撤出美國在土耳其的飛彈為對等條件。
1962年11月11日,蘇聯部署在古巴的42枚飛彈全部撤走。
1962年11月20日,甘迺迪宣布赫魯雪夫答應在30天內從古巴撤走全部伊爾—28型轟炸機。甘迺迪同時宣布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命令蘇聯武裝力量解除最高戰備狀態。
加勒比海又平靜了下來。

影響

美蘇關係的轉折

美蘇更深刻的認識到雙方在避免核對抗、維持核壟斷方面有著相互吻合的利益。

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縮小

古巴飛彈危機促使克里姆林宮下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改變劣勢,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果真到60年代末蘇聯就趕上了美國,使蘇聯在全球爭奪中逐步轉為攻勢。
美蘇之間差距的縮小也使得蘇聯在國際社會的野心擴大,使得美國蘇聯之間的碰撞更為激烈。
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定里被法制化
在飛彈危機的余煙中,軍備競賽得到了加強,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處理,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定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試驗條約》、1968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1972年的《美蘇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

蘇古矛盾

而對於第三者古巴而言,在整個古巴飛彈危機中古巴對美國的立場要比蘇聯人強硬得多,古巴人堅決不同意撤出飛彈,但在古巴人的強烈反對下赫魯雪夫這樣做了,古巴人感覺他們被忽視、被背叛了。國際關係形勢由大國所主導,小國只不過是大國間角逐中的棋子。

美蘇利益交換

為了不使得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盟國感到難堪,另外也出於宣傳目的,美國從土耳其撤軍比蘇聯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軍。這樣美國從表面上來看是這場危機的勝利者。
不顧慮這個對外的心理效果的話,蘇聯在這場危機中獲得了一個戰術勝利。通過在古巴部署和撤出飛彈,蘇聯達到了美國從蘇聯的鄰國撤出飛彈的目的。
平心而論,雙方都達成了原先所設定的目標,也都各自保住的面子,算是一個相當圓滿的解決。

意義

古巴飛彈危機留給我們的啟示
1.正如現實主義者認為的,國際關係形勢由大國所主導,小國只不過是大國間角逐中的棋子。古巴飛彈危機被解決時,蘇聯人事先沒有徵求過卡斯楚的意見。卡斯楚因而宣稱他被出賣了,並表示對這個協定將不予理睬。然而他雖能拖延時日,卻不能制止危機的結束。飛彈儘管設在古巴的土地上,卻是掌握在蘇聯人手裡,而且也沒有一個古巴人懂得如何發射飛彈。
2.在國際關係中謊言有助於事件隱秘性的達成。而欺騙將導致國際社會的不信任,這個秘密行動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它要求說謊。赫魯雪夫欺騙了甘迺迪關於在古巴有進攻性武器的存在,葛羅米柯曾於1962年10月18日當面向甘迺迪總統說謊,那時總統已經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了。
“在那一行動中,它肯定使甘迺迪產生了一種個人背叛的氣憤,它也阻塞了在互信基礎上建立超級大國關係的道路。”還有,信任卻是赫魯雪夫所希望的。像一份發表的關於這次危機的一篇評論所說的:“他相信美蘇關係將在甘迺迪被告知了有關飛彈的事後取得進展。” 但是對赫魯雪夫來說,欺騙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他曾經就彈道飛彈的能力無恥地說了好幾年謊話。
3.美蘇兩國在事件中都充分考慮到國際輿論的反應,兩國都有效的開展了輿論戰,以求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4.根據貝塔朗非的“系統論”,假設把由各個國家組成的世界視為一個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系統。則其中一個參項的變化,會引起其它參項發生變化。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所引發的危機印證了這一點。另外國際關係結構取何種模式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差異和力量的對比關係決定的。
綜合國力中的領土、資源、經濟規模、軍事實力和科技水平等“硬實力”決定了國家實力的大小;而民族屬性、歷史觀念、地緣政治、國家戰略等“軟實力”則決定力量的發揮和使用方向。蘇聯試圖改變地緣政治、國家戰略等因素使有效的國家實力達到更充分的發揮,以求達到制衡美國的戰略優勢的目的。
5.在不安全的狀態中,一國在制訂政策時不能只強調自身利益,因為要求得生存就得與別國在政策上偕同。這正是赫魯雪夫在古巴飛彈危機前忽視和古巴飛彈危機中學到的。
6.亨廷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指出國家利益源於國家的認同。當面臨共同的敵人時,美國政府和人民間,各黨派和各權力集團之間達到了空前的一致和認同。與此類似的還有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期間的英國和珍珠港事件期間的美國。
古巴飛彈危機解決的途徑和範式
1.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古巴飛彈危機的兩個主要當事國領導人在危機中採取的理智和克制態度值得國際社會各國借鑑。
他們每一方都要求保持自製,避免感情用事。國際政治學大師摩根索說過,審慎是最大的美德。40年前甘迺迪對古巴飛彈危機的處理彰顯了他的“審慎”,這也許應該為情緒化的、意識形態驅動的布希提供一個有益的觀照。在高度警戒的條件下管理核武器的經歷表明這些核武器是多么容易失去控制。
古巴飛彈危機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後來說,所有三個國家在危機前後所做出的決定,都由於錯誤的信息、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被導入歧途。儘管錯上加錯,但這一切錯誤都在核戰爭的難以挽回的災難後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來。從這種意義上說,不是甘迺迪,也不是赫魯雪夫,而是核戰爭本身遏止了核戰爭的爆發。
2.古巴飛彈危機歷史時刻,出示證據避免大戰。獲得重要的證據會使當事國在危機中獲得主動。甘迺迪為什麼對以前那些聲明反應如此慢,在他們的欺騙被揭露之前等待了幾個月,而對在古巴飛彈的作出反應如此之快呢,一個明顯的理由是古巴的飛彈是真的,而不是譁眾取寵。
3.衝突中利用定量分析法使當事國占有了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求在第一時間對事件作出反應。古巴港口比過去明顯繁忙,使美國起了疑心並派出U-2偵察機才發現了在古巴的飛彈。與之相對的是當事國對自己的調兵等行動也採取了掩蓋措施。10月8日,一支F-4H戰鬥機中隊進駐位於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南端佛羅里達群島的京維斯克島以加強美國在那裡的軍事力量。對外美國則宣稱,這是每年在這一地區例行軍事演習的一部分。
4.甘迺迪政府套用控制論使用危機決策模式,為各國提供了新型的解決危機的有效模式。
模式的流程如下:接受一定的變數與信號→作出反應→信息反饋→修正目標。
面對具有嚴重性,時效性和突然性的事件。決策者可根據新情況,對原先作出的常規決策及時修正或補充,能較為充分的考慮到國際關係中不確定的因素,擴大了選擇和可控制的範圍,為外交決策提供了較大的擺動幅度。
5.古巴飛彈危機被稱為“誰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經典案例。由於當時美國擁有核優勢處於攻勢,甘迺迪總統採取強硬立場,命令對古巴實行封鎖,對蘇聯進行核訛詐,迫使赫魯雪夫作出讓步從古巴撤回蘇聯的飛彈,危機才隨之化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