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雅克薩之戰
- 地點:黑龍江及今阿穆爾州
- 時間:1653年—1689年
- 參戰方:中國清朝、沙俄
- 結果:清朝戰勝,簽訂《尼布楚條約》
- 參戰方兵力:第一次:清軍2500,俄軍450
第二次:清軍2000,俄軍826 - 主要指揮官:薩布素、托爾布津
歷史背景,社會方面,戰爭誘因,雙方統帥,清軍兵力,戰爭經過,最後結果,取得勝利,簽訂條約,勝利原因,歷史評價,重要意義,
歷史背景
社會方面
俄國直至16世紀時,仍是歐洲一個不大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同中國相隔萬里。16世紀初俄羅斯統治者由歐洲一個不大的公國,逐步對外侵略擴張。明崇禎五年(1632年),沙俄擴張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流域後,建立雅庫茨克城,作為南下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從此,它便不斷地派遣武裝人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庫茨克長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於這年冬天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領土。十一月,這些侵略者到達精奇哩江(今結雅河)中游達斡爾頭人多普蒂烏爾的轄地後,四處搶掠,滅絕人性地殺食達斡爾族人,被黑龍江地區人民稱為“吃人惡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凍後,這伙匪徒闖入中國東北部最大的內河黑龍江,沿途遭到中國各族人民的抗擊。後由於後金在明末在關外與明帝國交戰,無瑕顧及黑龍江流域沙俄的覬覦,導致爆發雅克薩之戰。
戰爭誘因
雅克薩位於黑龍江省漠河市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滿族的祖先肅慎族就生活在這裡。從唐到明的歷代朝廷,都在這裡設定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清朝建立之後,繼續對這一地區行使管轄權,加強統治。除設盛京將軍(駐今遼寧瀋陽)、寧古塔將軍(駐今黑龍江寧安)和黑龍江將軍(駐今黑龍江璦琿)外,還把當地居民編為八旗。與此同時,還加強了吉林、黑龍江將軍所轄的各鎮,在沿江重要地區建立船廠,設定倉屯,陸上開闢台站驛道,發展水陸交通運輸,進一步加強了邊境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17世紀上半葉,沙俄由於國力迅速增強,急劇向外擴張。自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
對沙俄軍的上述侵略行徑,康熙帝多次遣使進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這使康熙帝認識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驅逐沙俄侵略軍。為此,他於平定三藩之亂的第2年(1682年),即赴關東東巡,了解那裡特別是黑龍江流域的情況,並就準備驅逐沙俄侵略軍採取了幾條措施:一是加強偵察和封鎖。康熙帝命副都統郎坦、彭春和薩布素率兵百餘名,以捕鹿為名,渡黑龍江,偵察雅克薩的地形、敵情;又派當地達斡爾、索倫族頭人隨時監視敵情變化;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沙俄軍貿易,以封鎖侵略者。二是令薩布素率部在璦琿築城永戍,並和家屬一同進行屯墾。三是在璦琿至吉林途中,共設驛站19個。四是加緊造船,保證軍糧由松花江、黑龍江及時運抵前線。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軍派人勒令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迅速撤離。俄軍頭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竄至璦琿搶掠。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沙俄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全部焚毀,使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
雙方統帥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後世對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國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統帥,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
清聖祖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死後上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軍兵力
1682年9月康熙派郎坦,彭春以獵鹿為名北上,到雅克薩去偵察地理環境。1683年2月郎談等人上疏云:“(俄羅斯)久據雅克薩,恃有木城,若發兵三千,攜紅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清史稿·郎坦傳》)康熙表示贊成:“據郎坦等奏,攻羅剎甚易,朕亦以為然。第兵非善事,宜暫停攻取。調烏拉、寧古塔兵千五百人,並製造船艦,發紅衣炮、 ... 上謂攻羅剎當期必克,倘謀事草率,將益肆猖狂。”
由此看來,康熙決定出兵三千人左右,但由於康熙認為準備要充分,並沒有立即發兵,只同意在璦琿和呼瑪爾兩地屯田貯兵備、糧食,修理船隻,開闢驛站。清軍第一次雅克薩戰鬥的兵力主要是薩布素率領的寧古塔1500人,再加上盛京兵500人,增調的藤牌兵500人,總計2500人左右。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羅剎復回雅克薩築城盤踞,若不速行捕剿,勢必積糧堅守,圖之不易。其令將軍薩布素等……速修船艦,統領烏喇、寧古塔官兵馳赴黑龍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鎮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薩城。”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兵力2000餘人。
此外,據《廣陽雜記》等書記載,由林興珠率領藤牌兵也參與戰鬥,藤牌兵本是鄭成功訓練的一支特殊部隊,他們人人左手手持盾牌,右手持快刀,行動非常敏捷。作戰時用盾掩護身體,飛快的滾到敵人跟前,轉砍敵人的人馬腳腿,出其不意,以快制勝。清政府收服台灣後,組建了一支藤牌兵,在雅克薩戰役中擊潰沙俄援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戰爭經過
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寧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進擊,戰於烏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傷78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寧古塔都統沙爾瑚達率戰艦40艘同侵略軍激戰於松花江下游,殲敵270人。
順治十七年(1660年)寧古塔將軍巴海率水軍破敵於古法壇村,斬首60餘級,溺水死者甚眾。經過中國軍民的多次打擊,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侵略軍一度被肅清。後來,沙俄侵略勢力又到雅克薩築城盤踞。清政府雖多次警告,都無濟於事。在同沙俄的長期交涉中,清朝皇帝看到,若非“創以兵威,則罔知懲畏”,於是決意征剿。同時也認識到,“昔發兵進討,未獲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龍江一帶沒有駐兵,從寧古塔出兵反擊,每次都因糧儲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軍雖為數不多,但由於“築室散處,耕種自給”, 加上尼布楚人與之貿易,故使其得以生存。於是造成“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 邊民不安”的局面。
針對這種情況,康熙採取恩威並用、剿撫兼施的方略,即發兵扼其來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龍江,建立城寨,與之對壘,進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時再輔以嚴正警告。
如果侵略軍仍執迷不悟,則堅決予以翦滅。為此,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邊防建設,準備剿滅沙俄侵略軍:偵察地形敵情,派兵割掉侵略軍在雅克薩附近種植的莊稼,又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俄人的貿易,以困憊和封鎖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月,決定調烏喇(今吉林市北)、寧古塔兵1500人往黑龍江城一帶,駐紮愛琿、呼瑪爾(今呼瑪南)。後鑒於兩處距雅克薩路途遙遠,令呼瑪爾兵改駐額蘇里(今俄斯沃特德內西南)。次年七月,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率軍進駐額蘇里。九月,確定在愛琿築城永戍,預備炮具、船艦。同時派烏喇、寧古塔兵五六百人、達呼爾(今黑龍江嫩江縣境)兵四五百人,調往愛琿一帶;修整戰具,設定驛站,運儲軍需。這些措施,適合當時東北邊防鬥爭的需要和特點。
這是因為黑龍江至外興安嶺地區距東北腹地遙隔數千里,同沙俄這樣的入侵者鬥爭, 單靠當地人民的部落武裝是無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須籌劃全邊,扼要屯兵戍衛,在適當地點控制一定兵力作機動,才能對付沙俄飄忽不定的反覆侵擾。為此,需要建立相當數量的驛站和糧站,開闢水陸交通線和籌集運輸工具,從而保障反擊作戰的勝利,並在反擊勝利後建立一條較完整的邊界防守線,才有利於長期的邊防鬥爭。
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拼湊兵力,圖謀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當獲知清軍撤走時,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軍再次竄到雅克薩。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
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
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 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最後結果
取得勝利
雅克薩之戰清軍之所以取勝,首先是由於戰爭是正義的,得到了軍民特別是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和積極支持。其次是清軍從長期的鬥爭中逐步認識和掌握了邊界鬥爭的特點,採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較充分的準備。第三是實行了軍政兼施的指導方針,在以武力為後盾的基礎上,先對侵略者嚴辭警告,警告無效後,才發兵反擊。反擊時採取先掃外圍,然後水陸並進,三面包圍,一面堵截,斷其外援的戰法,迫使侵略軍困守孤城並攻克之。
此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在遼闊的東北邊界為保衛邊防而進行的長期反覆鬥爭的一次勝利,它挫敗了沙俄跨越外興安嶺侵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企圖,遏制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使清東北邊境在以後一個半世紀裡基本上得到安寧,譜寫了一曲反侵略鬥爭的凱歌。
雖然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對中國沒有屈辱性,但是中國並沒占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小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簽訂條約
勝利原因
清軍的主要得失一是軍事鬥爭與外交鬥爭相互配合,鬥爭有理、有利、有節。面對沙俄軍隊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不斷侵略和蠶食,康熙帝本著先禮後兵的原則,曾多次與沙俄進行交涉,堅決要求沙俄軍隊停止侵略行徑。當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時,才使用武力驅逐入侵者。
待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後,又通過外交手段來鞏固軍事鬥爭的勝利成果,使這場捍衛領土主權的鬥爭開展得有理有利有節,最終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薩,承認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由於這場鬥爭的性質是正義的,因而得到了黑龍江流域地區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善於把握戰機。沙俄侵占雅克薩,正是清廷忙於平定三藩之亂,無暇顧他之時,於是康熙帝暫時放棄使用武力,轉而採取外交手段解決。待三藩平定後第2年,康熙帝即將以武力驅逐沙俄侵略者的問題提上議程,並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先後兩次出兵雅克薩,對入侵者給予了嚴厲的懲罰。後來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叛亂,清廷為避免兩面作戰,及時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而結束了戰爭,以便有精力對付噶爾丹叛亂。
三是作戰中善於揚長避短。清軍根據侵占雅克薩的沙俄軍隊城堅炮利、但人數較少的特點,以及清軍火器較弱,但人數較多的情況,主動揚長避短,不急於在敵炮火下發動強攻,而是在城周圍挖壕,斷其外援,作長期圍困,使其炮火優勢無從發揮,1年後糧彈消耗殆盡,因餓、病和作戰而死者占90%以上。沙沙俄侵略軍雖然選擇了清朝三藩之亂的有利時機侵占雅克薩,而且又有城堅炮利等軍事優勢,但由於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因而遭到當地人民堅決反抗,加之沙俄侵略軍入侵戰線拉得過長,補給和後援都難於保障,很快就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失敗也就成為其在所難免的結局。
歷史評價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清代對外戰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以下是大學教科書《中國古代史(下)》某版本的原文節選:
“雅克薩反擊戰... 在沙俄軍隊遭受重創、守城士兵只殘存幾十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的情況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談。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雙方於尼布楚正式談判。鑒於當時西北地區準噶爾部噶爾丹配合沙俄侵擾喀爾喀蒙古,割據叛亂勢力十分猖獗,為避免兩線作戰,集中精力平定準噶爾,康熙指示談判代表做出讓步。而俄羅斯因軍事上未能得逞,加上遠征克里米亞失敗,戰線過長,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權益,也不得不做出相應妥協。雙方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東段邊界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分界線,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拆除俄國在雅克薩和額爾古納河南岸修築的據點,撤出侵入的軍隊。清前期簽訂的中俄條約屬於平等條約,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重要意義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的計畫,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於外國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是中俄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此戰的勝利為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