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根

墨爾根

墨爾根,是我國北方歷史名城,歷史上是邊陲進入內地咽喉要道,曾是黑龍江將軍和墨爾根副都統駐地。墨爾根是我國東北邊疆“邊外七鎮”之一。《盛京通志》稱其“北負群山,南臨沃野,江河襟帶,上下要樞”。墨爾根先民為祖國邊疆開發建設和鞏固國防發揮了重大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爾根
  • 屬於:北方歷史名城
  • 歷史:邊陲進入內地咽喉要道
  • 滿語:mergen
歷史發展,墨爾根由來,規劃建設,其他相關,金之路的起點,開辦教育,慘遭毀壞,相關信息,

歷史發展

早在新石器時期,嫩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帝舜時期,嫩江流域肅慎先民就已經“朝貢弓矢”,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了。明代置衛,軍政和一的木里吉衛是明朝中央管理黑龍江、嫩江流域的中轉站和支撐點。清初設驛,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抗擊俄國哥薩克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決定在黑龍江建城永戍﹐並自黑龍江至吉林烏拉設定驛站。墨爾根為此區間之一站﹐有索倫部總管駐此。康熙二十四年建城設兵駐守。二十九(1690)年黑龍江將軍自黑龍江城移駐此墨爾根。十年後(1699年)冬又由墨爾根遷往齊齊哈爾
慘遭毀壞慘遭毀壞
黑龍江將軍管轄的範圍很廣,北達外興安嶺,(也稱之為外東北)西至額爾古納河,東沿布列亞山,直至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口以西,南至齊齊哈爾以南的松花江岸。當時的墨爾根副都統的轄區也相當的大,其轄境南北極端長度為385公里,東西極端寬度為424公里,總面積達71225平方公里。1908年,清廷裁撤墨爾根副都統,置嫩江府。從此嫩江改為現在的名字。如今嫩江縣的政區圖形就好似一把巨斧。可以說是這把巨斧劈開了興安山地,造就了嫩江平原。

墨爾根由來

墨爾根其由來,一說為墨爾根(又作木里吉)是蒙語(還有說是滿語),漢語的意思是“善射”即“善於打獵的人”或稱“精能”“有智慧的人”。表示這裡居住的人是以“打牲”為生。二說為墨爾根是來源於嫩江城東的墨爾根河。三說為康熙年間在此地挖井,偶得一塊石頭,其表面為唐時刻莫來耕,後相傳音訛墨爾根。
墨爾根滿語作mergen,意為賢人、智者。清朝開國元勛多爾袞就被封為“墨爾根代青”(mergen daicing)(漢語為睿親王,意為英明的統帥)。按照滿洲族的規定,眾人必須如此稱呼,否則男人就要被罰摘掉他佩帶的刀箭,女人就要被罰當眾脫掉裙子。
嫩江一名是因水得名。據史料記載,嫩江是南北朝時的難水,亦稱難河,元代為孛苦江,清代稱諾尼水。“諾尼”、“嫩”皆為滿語“碧綠”的意思。後因音成字,為嫩江。嫩江發源於小興安嶺的伊勒呼里山,上游流行於深山峽谷之間,河水清徹碧透。
墨爾根最早是土著民族的逐水而居的搖籃。康熙二十五年後,置八旗、水師營、官莊、驛站等,人丁始旺。早期驛站的站民多為戍卒子弟、三藩舊部和流人組成。民風遺俗淳厚、人性樸實。一夫力作,數口仰食而有餘。而炊飪、浣汲、舂之事,婦女並習勤苦。旗營、屯站各安生業,皆結茅為舍,柵木為牆。“土著人架木覆茅,婦子合作,戚友之能匠事者,助而不傭。”夜不閉戶,無盜賊之患;路不拾遺,無掠搶之虞。安享樂業達二百年,風俗尚嘉。

規劃建設

墨爾根城的規劃建設也很有規模。1686年的墨爾根城規劃面積一點零四平方公里,該城為內城外郭建制,內城垣外以松木為柵,內填土夯實,高一點八丈,寬一丈,周長四百五十四丈。上設女兒牆,四角各建一座角樓;外郭以土為垣,周長八點五里,東、西、南邊各設一門,北設兩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墨爾根居兩鎮中間,首尾易制”為由,黑龍江將軍衙門自璦琿移駐墨爾根城,並移駐副都統一員,佐領、驍騎校各八員,水師營各員和滿洲兵五百員。墨爾根城增置協領四員,佐領、驍騎校各七員,索倫、達斡爾兵四百二十人。始建將軍衙門公署十一棟三十二間,將軍府署六棟二十二間,八旗檔案房八間,稅課司三間,倉庫司二間,演武廳三間,守城房八間,嫩江航運看船坊二間,銀庫及看守房五間,器物庫六間。這一時期,衙署及官邸等建築,多為磨磚對縫,前出檐,後出梢,門前置台階的建築形式。康熙三十年還將鄂溫克、達斡爾十五佐領,兵九百名編入墨爾根八旗,足見戰略地位之重要。

其他相關

墨爾根要衝之地和特殊的區域中心的位置,使它成為黑龍江將軍府所下轄的副都統衙門所在地達208年,更是由吉林經墨爾根到璦琿鎮的北路驛站的管理中心。在薩布素將軍和42位副都統管理其間它始終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地位,最多時曾駐有水師及馬步軍3000餘人守衛,墨爾根曾經顯赫一時。墨爾根在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戰爭中,它是做為後勤補給運轉基地,更是奏捷驛路的起點,僅從墨爾根到雅克薩之間就有500名蒙古兵迅速傳遞軍情。攻克雅克薩,從這裡出發只用了11天的時間,就將捷報送到了康熙手裡。
國防守土、巡邊查界更是黑龍江將軍、墨爾根副都統的重要職責。每年五月,墨爾根副都統派遣麾下駐防協領率百人會同卜魁(今齊齊哈爾)、愛輝副都統巡邊。至鄂爾古納河,河以西俄羅斯地,察視東岸沙草,檢查是否有無牧痕,防侵界事件。往返各五六十日。黑龍江將軍、墨爾根副都統每次上任則必須進行巡邊。墨爾根往者需渡諾尼江,西北過興安嶺,逢山則伐樹開路,渡河則折木為筏,馬憑水以過。至界碑舉行祭告山川儀式後,分別取去年留存標記,並新記巡視之事。“各書銜名日月於木牌”,“以備後來考驗,此為定例”。巡邊匯總成文字材料後逐級上報墨爾根副都統、黑龍江將軍、理藩院及皇上。巡邊是一項艱苦工作,山路瀰漫無跡,野狼穿行,需擇大樹去皮為記以知歸路。山中多寸長草蜢,天無風或雨後更熾,行螫馬牛流血,身股盡赤。糧食是重要的補給,去時因往返百餘日,錙重較多,可將糧掛樹或埋於地,歸時取食之。然其中也不乏苦中有樂。《龍沙紀略》記載:“渡諾尼西北數百里,則陟降取道。松柞數十圍,高窮目力。穿林而行,午不見日。石色斑駁,若趙千里畫幅閒物。有石洞,洞中几榻,天然如琢。行者辟草,得之藉少憩焉。”又有詩曰:“五月巡邊草茁亥,西行輕騎抵河涯。無皮樹下堆高冢,歸路餱糧去日埋。”
清代的墨爾根由於戰略地位的重要,經濟、文化沉積深厚,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教育發展也有較快的發展。成為了中俄貿易大通道中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轉。每年深秋,俄羅斯商團或百人,或六七十人。都經墨爾根到卜魁進行交易,也就是中俄經貿交易會。所攜馬牛、皮毛、玻璃、佩刀之類,換取縑布、菸草、姜椒、糖飴諸物以去。每年春天又有一種活動當時叫楚勒罕,即兵車之會,地在卜魁(今齊齊哈爾)城北十餘里。規定是於草青時,各蒙古部落及虞人,皆來通市,商賈移肆以往。各族人民除向黑龍江將軍交納貂皮外,主要進行商品交換。嫩江東部、北部的各族民眾和俄羅斯人過墨爾根城前往,嫩江上游的木材也順流而下於此銷售。楚勒罕其間,墨爾根城也成了歡樂的海洋,經過艱苦繁忙的狩獵季節,人們多是趕著牛馬全家赴會。屠沽亦皆載道,人們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史載“輪蹄絡繹,皮幣山積,牛馬蔽野。”

金之路的起點

墨爾根還是黃金之路的起點,1888年10月,民族實業家李金鏞帶領員司、兵弁幾十人,由墨爾根沿清康熙年間征羅剎時的舊驛道,披荊斬棘,伐木以進,途經36天,歷盡艱辛,始達漠河。並在前往老驛道的基礎上,修築了一條總共33個驛站長達近二千里的驛道,北上漠河開發黑龍江上游老金溝金礦,開闢黃金之路。1889年,清朝宮廷從這裡獲黃金3萬兩,1895年獲金5萬兩,一錠錠黃金都是從這運往京城的,為當時風雨飄搖的晚清國家財政做出了巨大貢獻。

開辦教育

墨爾根是黑龍江最早設定官學開辦教育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奏請在墨爾根城八旗左右翼各建一學,設助教官,清政府於“墨爾根城設義學二所,於新滿洲錫伯、索倫、達呼爾及進貂皮達呼爾等,每佐領下選取俊秀幼童各一人,入學讀書”。八旗官學以學習滿文為主,輔之以騎射。宗教文化傳播在當時也很盛行,到處設壇建廟,城內先後建起了先農壇、大佛寺、文昌閣、觀音廟、萬壽宮、土地祠等。康熙年間,在城東南隅就建有文廟,這應該是黑龍江最早的文廟。墨爾根除極少數八旗官學滿文、騎射外,通曉經史文章者少之又少,後中土流人謫居塞外,始布傳漢之文風,當時曾有描寫橫渡嫩江的竹枝詞(民歌)就寫到“樺船攜趁渡頭忙,往來輕飛逐鳥翔。收拾煙波人散後,一肩帆影荷斜陽”。
墨爾根雖然有了開發建設,但當時由於地處邊塞絕域、苦寒之地,生存環境還是無比艱辛。“四時皆寒,五月始脫裘,六月晝熱十數日,與京師略同。夜仍不能卻重衾,七月則衣棉矣。立冬後,朔氣砭肌骨,立戶外呼吸,頃鬚眉俱冰。出必勤以掌溫耳鼻,少懈,則鼻準死,耳輪作裂竹聲,痛如割。土人曰,近頗稱暖。十年前,七月江即冰,不復知有暑也。墨爾根山城,寒益烈,臥炕必為通夜之火,更設大爐。然薪於側,焰甫盡,則寒氣入室。臥者驚而起矣,數益薪,始及旦。墨爾根七月則雪。雪不必雲也,晴日亦飛霰。或皎月無翳,晨起而籬徑已封。旭光杲杲,雪未已也。”墨爾根的先民為開發、建設、保衛這片土地付出了難以想像的犧牲並做出了巨大貢獻。

慘遭毀壞

輝煌的墨爾根城在庚子俄難時慘遭毀壞。1900年8月10日在北大嶺戰鬥中,北路指揮長鳳翔殉國。八月十八日俄軍入侵墨爾根,將城中搶掠一空,城垣、黑龍江將軍衙門、副都統衙門、印房、檔案房和各種倉庫三百四十四間或拆或毀,皆見隳壞。被強盜放火燒為灰燼。如今已經沒有任何殘垣斷壁供人憑弔,只有史冊上的文字記載了這片土地的苦難與恥辱。

相關信息

墨爾根城於1908年改設嫩江府。1913年始設嫩江縣。1945年8月建立民主政權,1946年3月成立嫩江縣人民政府歸屬黑龍江省嫩江地區。1970年,歸屬黑龍江省黑河市至今。老一輩革命家陳雷、王明貴率領的抗聯部隊亦曾踏遍嫩江大地,打擊日寇屢創大捷。建國後的五十二個駐軍農場官兵和農墾轉業官兵更為嫩江縣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浩然之氣彪柄千秋,載入史冊萬世景仰。
現在的嫩江縣地域遼闊,地處興安山地與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總面積1.51萬平方公里,低山丘陵疊次,台地起伏綿亘。北依伊勒呼里山,與大興安嶺地區交接;東接小興安嶺,與愛輝縣孫吳縣五大連池市接壤;西臨嫩江,與內蒙古自治區隔江相望;南聯松嫩平原,與訥河市毗鄰。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是溝通黑河口岸、輻射大興安嶺和內蒙古東部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嫩江縣資源豐富,耕地面積在省內居第二位,是全國著名的麥豆、馬鈴薯、甜菜生產基地,素有北國糧倉之美譽。森林資源省內居第九位,草原資源居省內居第二位,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發現銅、金、鉬、鐵、鎢、鋅、鎳等金屬礦產62種,其中銅的儲量占全省首位,全國第三。嫩江縣人文薈萃,清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率使團和十萬水陸軍團在此修整三個月,北上洛古河,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民族英雄薩布素將軍和42位副都統曾在此屯墾戍邊,開蒙教化,抗擊沙俄;民族實業家李金鏞以此為基地,修橋築路北至漠河,始創“黃金之路”;老一輩革命家陳雷、王明貴率領的抗聯部隊亦曾踏遍嫩江大地,打擊日寇屢創大捷。建國後的五十二個駐軍農場官兵和農墾轉業官兵更為嫩江縣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浩然之氣彪柄千秋,載入史冊萬世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