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薯12號

隴薯12號

隴薯12號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以品系L9712-2為母本,創新資源L0202-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馬鈴薯品種,原代號L0527-7。

隴薯12號株型半直立,主莖分枝較多,株高60—65厘米。莖粗10—12毫米,莖綠色,莖翼直狀。葉綠色,茸毛中多,葉緣平展;複葉較大,側小葉3對,頂小葉正橢圓形而頂端尖銳,托葉中間形。花序總梗綠色,花柄節無色,花冠白色,花冠中肋黃綠色,雄蕊黃色,花粉量多,柱頭深綠色3分裂,無天然結實。薯塊長橢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芽眼淺,薯形美觀。結薯集中,單株結薯2.3—5.1個,大中薯重率一般72%以上。該品種高抗馬鈴薯晚疫病,抗馬鈴薯花葉病毒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薯12號
  • 審定編號:甘審薯2014003
  •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
  • 品種來源:L9712-2(母本)、L0202-2(父本)
  • 作物名稱:馬鈴薯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要點,

選育過程

隴薯12號是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按照育種目標,在親本篩選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以該所雜交創新資源材料L9712-2為母本,L0202-2為父本組配雜交育成的馬鈴薯品種。於2004年雜交獲得實生籽;2005年雜種實生苗培育,選擇優株單薯材料;2006年無性一代選種試驗,獲得代號為L0527-7的優良單株材料;2007年無性二代選種試驗,入選為優良株系,進行食味和澱粉含量測試;2008年品系鑑定試驗,進行產量、抗病性、品質及主要特徵特性鑑定;2009年品系比較試驗,進行產量、抗病性、品質及主要特徵特性的進一步鑑定;2011—2012年完成甘肅省區域試驗;2013年完成生產試驗和示範;2014年隴薯12號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甘審薯2014003。

特徵特性

農藝性狀:隴薯12號晚熟,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21天左右。株型半直立,主莖分枝較多,株高60—65厘米。莖粗10—12毫米,莖綠色,莖翼直狀。葉綠色,茸毛中多,葉緣平展;複葉較大,側小葉3對,頂小葉正橢圓形而頂端尖銳,托葉中間形。花序總梗綠色,花柄節無色,花冠白色,花冠中肋黃綠色,雄蕊黃色,花粉量多,柱頭深綠色3分裂,無天然結實。薯塊長橢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芽眼淺,薯形美觀。結薯集中,單株結薯2.3—5.1個,大中薯重率一般72%以上。薯塊休眠期長,耐貯藏。
品質特性: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測試中心對隴薯12號薯塊進行了2年3樣次化驗分析,薯塊平均乾物質含量25.6%,澱粉含量20.1%,粗蛋白含量2.57%,維生素C含量14.98毫克/100克,還原糖含量0.106%。還原糖含量低而穩定,符合休閒食品加工要求。
抗性:2013年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定西市渭源縣會川自然感病條件下對隴薯12號進行了抗病性鑑定。馬鈴薯花葉病毒病病株率為26.8%,病情指數為8.9;對照品種隴薯6號病株率為30.6%,病情指數為13.3。馬鈴薯晚疫病(按5級標準劃分)病級為1(病葉率為61.2%,病情指數為15.4);‘隴薯6號’病級為2(病葉率為73.7%,病情指數為25.0)。田間未見馬鈴薯環腐病馬鈴薯黑脛病、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發生。綜合評價認為隴薯12號高抗馬鈴薯晚疫病,對馬鈴薯花葉病毒病具有較好的田間抗性。

產量表現

隴薯12號在2011—2012年全省區域試驗中,折合畝產達到2372.3千克,平均1337.7千克,比統一對照品種隴薯6號平均減產7.8%,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17.4%。全省馬鈴薯新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93.0千克,比統一對照品種隴薯6號增產15.7%,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52.2%。

適種區域

隴薯12號適宜在甘肅省高寒陰濕、二陰地區及半乾旱地區種植。

栽培要點

  • 適期適密播種:甘肅省高寒陰濕、二陰地區以4月中旬播種為宜,半乾旱地區4月上、中旬為宜。均不宜遲播。播種密度因其株型高大繁茂可適當稀植,一般3500—4000株/畝,旱薄地2500—3000株/畝為宜。
  • 早促快發管理:重施底肥且氮磷配合施用,及早施追肥。底肥施用農家肥300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尿素15千克/667平方米左右,磷酸二銨2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現蕾期結合中耕追施尿素1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苗期後及早鋤草鬆土,現蕾期及早中耕培土,培土壟要高而且陡。
  • 推遲收穫,割秧曬地:早霜過後,植株完全枯萎後收穫;在收穫前一周割掉薯秧,運出田間,以便曬地和促使薯皮老化。收穫時薯塊要輕拿輕放,儘量避免碰撞,減少病菌侵染,提高貯藏效果。
  • 抓好保種留種措施:選用脫毒種薯,或建立種薯田,選優選健留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