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黑脛病

馬鈴薯黑脛病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侵染莖或薯塊,從苗期到生育後期均可發病。種薯染病腐爛成粘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現症狀,植株矮小,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褪綠黃化,或脛部變黑,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三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始於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別於青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
  • 拉丁學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
  • :細菌界
  • 危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莖或薯塊
傳播途徑,形態特徵,防治方法,發病條件,

傳播途徑

種薯帶菌,土壤一般不帶菌。病菌先通過切薯塊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病,再經維管束或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病。田間病菌還可通過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致病,後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匍匐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貯藏期病菌通過病健薯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形態特徵

菌體短桿狀,單細胞,極少雙連,周生鞭毛,具莢膜,大小1.3~1.9×0.53~0.6(um),革蘭氏染色陰性,能發酵葡萄糖產出氣體,菌落微凸乳白色,邊緣齊整圓形,半透明反光,質粘稠。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適宜溫度10~38℃,最適為25~27℃,高於45℃即失去活力。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抗疫1號、勝利1號、反帝2號、渭會2號、渭會4號和渭薯2號等。
馬鈴薯黑脛病
(2)選用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田。
(3)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後立即播種。
(4)適時早播,促使早出苗。
(5)發現病株及時挖除,特別是留種田更要細心挖除,減少菌源。
(6)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入窖後加強管理,窖溫控制在1~4℃,防止窖溫過高,濕度過大。
(7)藥劑防治:
① 噻霉酮滴灌150g/畝 ;
② 噻霉酮葉面噴霧80g/畝,連用兩次。

發病條件

窖內通風不好或濕度大、溫度高,利於病情擴展。帶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塊發病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