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薯7號(馬鈴薯品種)

隴薯7號(馬鈴薯品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隴薯7號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以莊薯3號為母本,以引進種質資源菲多利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馬鈴薯品種。

隴薯7號株型半直立,主莖分枝較多,株高65—70厘米。莖粗12—13毫米,莖綠色,莖翼直狀。葉深綠色,茸毛中多,葉緣平展;複葉較大,側小葉3對,頂小葉近圓形而頂端尖銳,托葉中間形。花序總梗綠色,花柄節淡褐色,花冠白色,花冠中肋黃綠色,雄蕊黃色,花粉量多,柱頭綠色3分裂,子房斷面無色,天然結實性較弱。薯塊長橢圓形,黃皮黃肉,芽眼較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薯7號
  • 審定編號:甘審薯2008001、國審薯2009006
  • 選育單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
  • 品種來源:母本庄薯3號、父本菲多利
  • 作物名稱:馬鈴薯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要點,

選育過程

隴薯7號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1999年以莊薯3號為母本、菲多利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馬鈴薯品種,原代號L0031-17。該品種2008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審定編號為甘審薯2008003,2009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薯2009006。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隴薯7號晚熟,生育期120天左右。幼苗生長勢較強,植株繁茂,莖綠紫色,葉片深綠色,株型半直立,株高65—70厘米,花冠白色,天然不結實。結薯集中,單株結薯6—8個,大中薯重率80%。薯塊長橢圓形,黃皮黃肉,芽眼少且極淺,薯皮光滑,薯形美觀。
  • 品質特性:平均商品薯率為80.7%,塊莖澱粉含量約為18.5%,乾物質含量約為23.3%,還原糖含量約為0.25%,粗蛋白含量約為2.68%,每100克鮮薯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20.1毫克。
  • 抗性:高抗馬鈴薯晚疫病,抗馬鈴薯花葉病毒病,對馬鈴薯病毒病有較強的田間抗性。

產量表現

隴薯7號於2004-2006年度甘肅省馬鈴薯品種區域試驗,最高畝產4782.0千克,產量總評居13份參試材料的第2位,平均畝產1978.6千克,比統一對照渭薯1號增產76.5%,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30.0%。2007—2008年參加西北組國家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1912.1千克,比對照隴薯3號增產29.5%。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鮮薯1756.1千克,比對照品種隴薯3號增產22.5%。

適種區域

隴薯7號適宜在西北一季作區的青海省東部、甘肅省中東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及南方冬作區的廣東省東、中、西部地區種植。

栽培要點

  • 整地:包括深翻和耙壓,且要隨翻隨耙壓,達到地平、土細、地暄的標準。深翻最好在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進行,這樣可接納冬春兩季的雨雪,也可凍死一部分害蟲,深度要達到26—30厘米,以促進土壤熟化和曬垡。
  • 施肥:隴薯7號是高產作物,對肥料的需求量大,要按照“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補充,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基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7500—45000千克/公頃、硫酸鎂10—15千克/公頃、硫酸鋅18—30千克/公頃、硫酸鉀300—375千克/公頃、尿素225—300千克/公頃、磷酸二銨250—275千克/公頃。
  • 適期適密播種:高寒陰濕、二陰地區以4月中旬播種為宜,半乾旱地區4月上、中旬為宜。均不宜遲播。播種密度因其株型高大繁茂可適當稀植,一般3500—4000株/畝,旱薄地2500—3000株/畝為宜。
  • 加強田間管理:隴薯7號播種後28—30天出苗,出苗期要及時放苗,以免發生燒苗現象,並封嚴播種口以蓄水保墒;缺苗斷壟的要及時補苗;儘早清除病苗。為了避免雜草與馬鈴薯植株爭奪養分,分別於現蕾前與現蕾期除草2次;為了抑制植株和雜草的生長,現蕾後噴灑14%的多效唑1千克/公頃;為了給薯塊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降低青薯率,齊苗後10天和20天進行培土,培土厚度分別為6—8厘米、10—12厘米。全生育期根據土壤墒情和降水情況,套用膜下滴灌技術進行灌溉,收穫前半個月停止灌水。現蕾期追施尿素150—180千克/公頃、碳銨120—150千克/公頃,並根據植株生長狀況噴灑多元微肥。
  • 推遲收穫,割秧曬地:早霜過後,植株完全枯萎後收穫;在收穫前一周割掉薯秧,運出田間,以便曬地和促使薯皮老化。收穫時薯塊要輕拿輕放,儘量避免碰撞,減少病菌侵染,提高貯藏效果。
  • 抓好保種留種措施:選用脫毒種薯,或建立種薯田,選優選健留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