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人驕子2007年度人物

隴人驕子2007年度人物

《隴人驕子2007年度人物》是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明辦、甘肅電視台共同主辦的“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2007年度人物評選活動。

2007年12月28日,“感動甘肅·2007’十大隴人驕子”評選揭曉暨頒獎晚會在甘肅省廣電中心演藝大廳隆重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人驕子2007年度人物
  • 頒獎時間:2007年12月28日
  • 頒獎地點:甘肅省廣電中心演藝大廳
  • 主辦單位: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明辦、甘肅電視台
獎項歷程,獲獎名單,十大隴人驕子,特別獎,提名獎,

獎項歷程

2007年11月9日下午,甘肅省委宣傳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公布了20名“感動甘肅2007十大隴人驕子”候選人名單。
12月28日,“感動甘肅·2007’十大隴人驕子”評選揭曉暨頒獎晚會在甘肅省廣電中心演藝大廳舉行。

獲獎名單

註:以下獲獎人物簡介資料(年齡、職務等)均為獲獎時情況。

十大隴人驕子

1、詹文龍:“核海”尋夢者
詹文龍,男,51歲,漢族,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頒獎詞: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人,因為他有著科學家的學識和情懷。他在令人神往的高能物理領域做著極其平凡的事情:單調、寂寞,卻樂此不疲。他拒絕了奢華,也就保持了本心。他那行色匆匆的身影,永不停歇地行進在通往科學巔峰的道路上,也讓我們對科學這個字眼充滿了敬畏。
簡介:
他一直在“核海”中默默地探求真諦,面對名利的起落,面對個人利益的得失,他處之淡然。
他從廈門來到蘭州,並且紮根蘭州,他在這片沃土上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科研奇蹟。他幾次放棄留在國外的機會,回到蘭州,這種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2007年10月7日,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國家大科學工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工程實驗環調束取得重大進展,儲存束流的強度超過了設計指標,創造了國際回旋加速器+冷卻儲存環組合系統加速離子種類、最高能量和束流強度的新紀錄。
那一天,作為項目總主持人的詹文龍心情無比激動,因為它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台同類設備,從而使我國在國際核物理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這個甘肅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把自己最燦爛的時光,滿腔熱情地奉獻給了祖國核物理基礎科學研究。但是,由於腿部肌肉萎縮,卻永遠落下了殘疾。
2、岳中瑾:他的使命是生命
岳中瑾,男,40歲,漢族,中共黨員,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泌尿科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頒獎詞:變革的時代,社會還來不及用手術刀切除所有的潛規則,而岳中瑾站了出來,把高超的醫術和堅守職業道德做成了自己的名片。他敢於打破潛規則,亮出光明磊落來,他告訴我們:只有堅守道德的自覺,才能完成對生命的尊重。
簡介:
一位做了腎移植手術的患者給他的主治醫生岳中瑾送了四個字——“妙手仁心”。
妙手:岳中瑾診治的泌尿外科患者達600人次,每年完成手術約200台次,成功率高達95%,從而使我省的腎移植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仁心:岳中瑾用藥特別簡單,用的藥好多都是價格便宜的常用藥,這在三甲醫院很是少見。他說,青黴素等常用藥,臨床使用時間長、療效可靠、價格便宜,為什麼不用呢?他用藥的原則是看藥的療效,最主要還是減輕病人家庭的負擔。
岳中瑾說:“每個做腎移植手術的患者家裡,幾乎都有一個悲慘的故事,能送進醫院醫治,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不僅要全力醫治,還要想方設法減輕他們的負擔。”
2006年,一位患者本來準備在外地一家大醫院接受換腎手術。醫院告訴他,至少準備15萬元。為了救命,家裡人只好東湊西借。然而,這家醫院提供的腎源與配型不成功,而與此同時,他接到了蘭大二院的電話:有了合適的腎源。這次陰差陽錯,讓他節省了將近10萬元費用。住院17天,總共花費5.4萬元。查看用藥清單時,他的家人驚奇地發現,醫院使用的抗生素居然是普通的青黴素,一支才5角錢。
岳中瑾是甘肅省外科領域的第一位博士,多年來,他創造了多個我省醫學史上的第一。
3、薛永財:村里留守兒童的“爸爸”
薛永財,男,51歲,漢族,中共黨員,隴南市禮縣雷王鄉山坪村黨支部書記。
頒獎詞:當農民工這個名詞剛剛被我們熟悉,“留守兒童”的概念又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這是一個賦予特定含義的群體,也是一個絲毫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這位村黨支部書記,憑著對鄉親們最樸實的感情開始破解這個難題。雖然,他創造的不是第一,但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創造的動機和目的卻具有普遍的意義。
簡介:
“打工”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在繁華的都市中,他們靠自己的辛勞“賺錢”,雖然錢賺到了,但是他們的孩子留在農村,缺少了父母的關愛。
在禮縣雷王鄉山坪村,這個矛盾十分突出,幾年前,村支書薛永財千方百計地動員村民外出打工,慢慢地山坪村勞務經濟搞得熱火朝天,單是2007年前半年村里外出務工人員就寄回100餘萬元。
但村支書薛永財發現了一個問題,外出村民為了省錢,他們通常都是快過年的時候才匆匆趕回家,一年就那么一次,有些兩年才一次。他們的孩子獨自留守在偌大的空房子裡,缺少了父母的愛和呵護的他們,顯得那么無助。“這樣下去,對那些孩子的以後肯定有影響”薛永財思前想後,決定來照顧村裡的“留守兒童”,當一回這些孩子共同的“爸爸”。2006年3月,他把二女兒從北京當保姆掙來的6000元錢全部拿了出來,又積極到縣扶貧辦等部門爭取資金2萬元,發動民眾集資投勞,在村上建起了全縣第一所鄉村幼稚園,並動員女兒薛亞琴當義務教員,不拿一分錢,全村21名留守兒童在幼稚園里不再感到孤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聽到薛永財給孩子們蓋了幼稚園,都從千里之外寫信、打電話給他們的“好支書”,表達感激之情。薛永財說:“我甘願做他們的堅強後盾,為他們解除後顧之憂。”
4、鄭學沖:從一份慈善到一份責任
鄭學沖,男,30歲,漢族,中共黨員,武警甘肅總隊蘭州市支隊城關區中隊指導員。
頒獎詞:原本就來自人民的軍人,與百姓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繫,他們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鄭學沖在他駐守過的每一個地方都用行動留下了一段段愛民佳話。幫助老人,牽掛孩子,關愛戰士,平平淡淡的小事中卻凸現了和平時期人民子弟兵的責任和本色。
簡介:
一張貧困山區的照片,就能讓鄭學沖的心揪上幾天;一篇關注弱勢群體的報導,就能讓鄭學衝心情無比沉重。
與其說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不如說他有著一顆對社會的責任心。他的神經靈敏地感知這周圍的弱勢群體,每一次都深深地觸動心靈。
當鄭學沖感知到那些弱勢群體的存在時,許多人都還熟視無睹。那是在12年前,他光榮地成為一名戰士之後,便從每月120元的津貼中拿出100元,資助家鄉村里3名貧困學生上學,現在,這三名學生已經大學畢業並參加工作。
陳錦繡、魏娜兩個學習成績優異的高中女孩,她們原本互不相識,但都因為鄭學沖而連在了一起,她們上國小時,都因家境貧寒而輟學,是鄭學沖主動找到她們,堅持每年給她們交學費,買學習用品。“他拉了我們一把,讓我們更堅強,更努力,我們一輩子都感激他”陳錦繡說。
在省慈善總會童鶴贍養院和蘭州市城關區老年中心230名孤寡老人眼裡,鄭學沖是他們的“兵兒子”。幾年來,每到周末他們就會早早等待。“兵兒子”鄭學沖也一樣期待著休息時間能夠見到他們,多陪陪他們。無論是打掃衛生,還是做飯洗衣,他都盡力做到最好。
這些其實都是鄭學沖工作以外的秘密。他從來不張揚,但卻一如既往。
5、張曉:大孝無言陽光少年
張曉,男,18歲,漢族,共青團員,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07級學生。
頒獎詞:孝敬父母,本是常情,但在物質利益與道德規範不斷博弈的今天,總有一些人的作為讓我們汗顏。張曉是對我們內心良知的一種鞭策。面對剛剛跨過未成年人門檻的這位陽光青年,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前進的坐標上,永不褪色的指向必然還是道德的文明!
簡介:
十四年前,張曉四歲,那一年,發生在他們家的不幸太多太多,父親因車禍死亡,不到一個星期,媽媽曹雪宏因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癱瘓在床,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
張曉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於是在每個清晨,一個幼小的身軀就開始在撿柴、生火。然後給癱瘓在床的母親穿衣、洗臉、刷牙、梳頭……
“4歲的娃娃,還沒灶台高,就踩著小板凳學做飯。第一次,熬了碗半生的粥,端到我面前。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媽媽回憶這些年兒子對她細緻入微的照顧,不禁淚流滿面。
沒有經濟來源,母子倆吃得最多的,是別人扔掉的爛菜葉。因為付不起房租,張曉和媽媽在這個城市裡居無定所,已經搬了5次家。
有一年除夕。在別人家熱鬧的爆竹聲中,這對母子卻抱頭痛哭。因為房東一遍遍地催要房租,學校的110元補課費還沒有著落……高考臨近,每件事情都需要錢,可是他手裡最缺的就是錢。
儘管這樣,苦難沒有壓倒張曉,反而激發了他要做命運強者的信心。學習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貪黑,在學校和家之間穿梭。頑強地完成了國小到高中的全部學業。
近年來,張曉的事跡被媒體宣傳之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助。張曉的口袋裡也就多了一個隨時帶著的筆記本,上面工工整整地記錄著每一位好心人對他和母親的幫助,他稱為“恩人簿”。
生活讓他過早地開始收穫,他由此從男孩變成了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
6、魏文清:鄉親們最親的郵遞員
魏文清,男,51歲,慶陽市華池縣上里塬郵電所主任兼投遞員。
頒獎詞:鴻雁傳書是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儘管現在已經是沒有疆界的網路時代,但鴻雁傳書仍然是欠發達的黃土高原的一種渴望。魏文清正是一隻翱翔在大山之間的鴻雁。他每天都能把人與人之間的思念、囑託和求助以最快的方式連結起來,可能誰都未想到,24年來,山道彎彎的郵路其實也是他用雙腳和對鄉親的愛心編織出來的一條和諧的紐帶。
簡介:
在華池縣上里塬鄉和王嘴子鄉,只有上里塬這一個郵政所,也只有魏文清這一個投遞員。
他跋山涉水,越嶺翻山,用一輛破舊的摩托傳郵萬里,上里塬鄉和王嘴子鄉山大溝深,民眾居住分散,路況差,路程遠,通常是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
魏文清把每一封信件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如果在送信途中遇到下雨,他會毫不猶豫地脫下雨衣裹在郵包上,而他卻任憑雨水打在身上。如果有一封信沒有找到地址,他會不吃不喝,四處打聽,直到交給收信人。
就是憑著這股子認真勁32年來在魏文清累計投遞各種郵件、報刊204萬元件,可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封“死信”,這是郵政行業里的一個奇蹟。
魏文清工資並不高,況且妻子還長年疾病纏身,但為了工作,從1994年買第一輛機車開始至今,已經換了4輛。
在他的15個投遞點有一些偏僻的山村,由於交通不便,村民們要買什麼生活用品,通常都要走很長的路,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第一個想到老魏,他也毫無怨言地當起了村民的義務運輸員。
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才叫不簡單;把容易的事情做好了,才叫不容易,魏文清用腳板走出了這樣的體驗。
7、劉玲玲:焊工“玫瑰”
劉玲玲,女,31歲,漢族,中共黨員,長慶局採油二處工程公司女子焊工班班長。
頒獎詞:“誰說女子不如男”是人們熟知的豫劇唱詞中的經典。一位土生土長的隴東女子,卻把它演繹得淋漓盡致。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用心去做,任何一種職業都不會因性別差異而失去應該放射出的光彩。今天劉玲玲手中焊槍迸發出的火花,早已勝過昔日花木蘭揮舞刀槍的風采。
簡介:
一個女人選擇了一個很男性化的職業——焊工,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但是劉玲玲在這一行幹得讓所有男同行都刮目相看:她13年奔波近5000公里,完成焊口4.5萬個,平均合格率在95%以上,為公司創下產值5800餘萬元、利潤600多萬元。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劉玲玲的臉總是被曬蛻了皮,每次外出工作就是幾十天,一回家,孩子都不喊她“媽媽”,她趕緊跑去照照鏡子,鏡子中一個飽受了風吹日曬的面容讓她心頭一酸,默默地她擦乾眼淚。
每個有孩子的女人,最難以割捨的就是孩子,劉玲玲經常“南征北戰”,每次離開家時,她總是走得飛快,生怕自己會控制不住哭出聲來。
但她從小就是個“倔姑娘”,這么多年來,越“倔”越堅強。眼睛被電弧光刺得紅腫,胳膊上燙傷舊的未愈新的又來,工作服被飛濺的焊花燒破,這些都是對於劉玲玲來說早已習慣了。
正是憑藉這種執著的個性和吃苦耐勞的品格,劉玲玲很快就取得了具有世界級焊接技術水平的焊工證書,攻克技術難題22個,創造了日安裝管線150米的奇蹟,承擔了多次艱巨焊接任務。
8、尹壽永:人生終點的美容師
尹壽永,男,49歲,漢族,中共黨員,蘭州市殯儀館業務班班長、高級整容工。
頒獎詞:尹壽永工作在一個冰冷的世界,卻始終充滿溫情。他給那些已不能感受的逝者以尊重,從而使生者得到慰藉。對他從事的工作,人們談不上羨慕卻充滿敬意,他的事業與成敗無關,卻讓所有人學會了怎樣寫好只有兩畫的人字。
簡介:
他站在別人人生的終點上,面對形態各異的逝者面孔,充滿愛心地伸出雙手忙碌……經他的妙手,逝者的面容竟如沉睡般恬靜、安詳,甚至有些美麗。
尹壽永就是從事著這樣一個特殊行業,很多人都“敬”而“遠”之,而他卻“愛”上了這份職業。
“失去了親人,原本心裡就很痛苦,我們工作做好了,對他們是一種安慰。”尹壽永一直這樣看待他的工作。
2002年夏末的一天,一起交通事故帶走了28條生命,蘭州殯儀館承擔了遺體善後,本來已經下班回家的尹壽永,連一口飯都沒顧上吃,就趕回了單位。連續2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吃包泡麵,最終讓每一個家屬都辨認出了親人,得到了心靈的慰籍。“我覺得這份工作是有意義的。”尹壽永說。
十年,尹壽永面對無數的逝者,化妝、理髮、刮臉、洗浴、換衣、縫合,讓逝者美麗安詳的離開,但他低估了社會的偏見和世俗的壓力,漸漸地失去了很多朋友。一次,他去一個很好的朋友家做客,當他離開時,卻意外地聽見女主人又拍又掃。剛開始時,就連妻子和孩子都反對他的工作,妻子以不洗他的衣服作為明確的抗議。
面對這些壓力,尹壽永矛盾過、痛苦過,但是,一位死者家屬曾經對他感激地一跪就像烙在了他的心上,那是一個生者對於死者的愛,而他在盡力讓愛完美。於是,他決定永不放棄。
9、劉鑫:無聲世界裡的舞者
劉鑫,男,28歲,漢族,省殘疾人藝術團舞蹈演員(聽力殘疾)。
頒獎詞:殘缺是不幸的,用殘缺重新詮釋完美卻是幸運的。時代給了他們這種幸運。當人們用習慣的目光欣賞舞蹈藝術所表達的喜怒哀樂時,往往對無聲世界跳躍出來的音符感到驚訝,而劉鑫他們獻給台下觀眾的卻是自信的微笑。這種微笑讓我們所有肢體健全者不得不向他們深深地鞠躬。
簡介:
2005年春節晚會,《千手觀音》成為了經典,但鮮有人知那些震撼心靈的特殊舞者里有一個蘭州小伙——劉鑫。
他在無聲的世界裡,完成了一段絕美的舞蹈,手臂有節奏地舞動間,讓多少人懂得了心靈的感動在很多時候不需要語言。
劉鑫出生10個月因高燒導致失聰。從此,他生活在一個無聲無息的寂靜世界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懂得自己和別人最大的不同——不會說話。
一時間,一顆弱小的心被自卑占據,一段時間,他不吃不喝,總是望著窗外那隨風搖曳的小樹。直到有一天,他似乎聽到了一陣鼓聲,隨著明快的節拍,他舞起了四肢,這個反常的舉動,看在了媽媽的眼裡,從此他就和舞蹈結緣。
對於劉鑫,千百次地練舞蹈動作沒有任何困難,困難的是他要用心去聽音樂的節拍,在無聲的世界裡,他一遍又一遍地用心傾聽,也正是他用心感受音樂,才讓他把心和情感融入舞蹈。
18歲那年,他以表演《喜盼》獲得第四屆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舞蹈組第一名。四年之後,又以舞蹈《搏回藍天》,奪得第五屆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舞蹈組第一名,並且進入了夢寐以求的中國殘疾人藝術團
幾年來,在國內外巡迴演出200多場,登上了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和義大利斯卡拉大劇院世界兩大頂級藝術殿堂。在雅典殘奧會閉幕式、央視春晚等多次大型活動中,他都以一個舞者的身份參與其中。
2006年,他被評為“甘肅省十大傑出殘疾人”。
10、王長利:“勸架”是最大的工作
王長利,男,37歲,漢族,中共黨員,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司法助理員、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
頒獎詞:“家和萬事興”這句老話,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小家大家都是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王長利17年來,卻把“難忘的經”念得順理成章,念得有滋有味。調解糾紛,化解矛盾既是他全部工作的出發點,也是他工作評判的最終落腳點,兩點之間,他用苦口婆心年復一年地加固著社會和諧的基石。
簡介:
王長利有一個外號,叫王“管閒”,他也很樂意鄉親們這么叫。他說:“這大號是我勸架勸出來的,勸架就是我的工作”。
在農村,勸架是件麻煩事,“雞毛蒜皮”的爭執往往會無休無止,但只要王長利“一出馬”,爭執不但會很快平息,而且原本已經出現的各種裂痕,在王“官閒”的勸說下慢慢地得以修復,鄰里們又在一起和睦相處。
“勸架勸了這么多年,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到家庭和睦、鄰里互助、全村和諧。”王長利說。
這些年,王長利調解糾紛650多起,成功率達98%,其中預防群體性事件57起,處置突發性事件41起,累計挽回經濟損失20多萬。
如果說調解鎮內糾紛是王長利的“分內事”,那么解救外省被拐少女則屬“分外事”。2006年2月。王長利到禮縣為天水鎮民工追討債款。在長途汽車站旁的麵館遇到了一位神色慌張的小女孩,她是陝西人,被人騙到禮縣,王長利立即帶著女孩出了飯館。街上,王長利發現有人在到處找女孩,於是趕緊帶她上了一輛掛著天水牌照的“面的”。費了番周折終於“突圍”出去。當小女孩和一家人團圓時,王長利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他勸架,他工作,不僅憑藉一張嘴,最重要的是他憑著一顆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的心。

特別獎

1、黎秀芳:愛黨為國的中國“南丁格爾”
黎秀芳,女,91歲,漢族,中共黨員,原蘭州軍區總醫院專家組成員、第36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
頒獎詞:從職業的角度看,這位從醫66年的軍人創造了我國護理科學的神話;從性別的角度看,這位走完91年人生之路的女性,譜寫了橫跨兩個世紀的青春之歌!黎秀芳啟示人們的實在太多,讓人們仔細回味的也實在太多。需要我們刻骨銘心的不僅僅是學會她的堅強和付出,更要像她那樣,畢生和奮鬥相伴,永遠與祖國同行!
簡介:
她家中陳設不足萬元,卻拿出十餘萬元支持社會事業;在即將走完人生之際,她又將積蓄全部捐獻給部隊。
她把部隊當成家,把病人當成親人,為了畢生追求的事業,黎秀芳終身未婚。孤身一人在西北工作了66年的黎秀芳,有68位親人旅居海外。1981年赴美探親時大家就希望她留下安享晚年。她卻說,我不能夠忘記生我養我的祖國和人民。
2007年7月9日,黎秀芳因病在蘭州逝世。大家在她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個加了鎖的鐵盒子。裡面沒有任何現金存摺,是50多頁整整齊齊的用紅筆修改的6份入黨申請書
黎秀芳一生培養了5000多名護理人才。她首創的“三級護理”理論和“三查七對”、“對抄鉤對”等護理制度,奠定了我國現代護理科學的基礎,被推廣並沿用至今。
她的卓越成就,讓她成為了中國版的“提燈女郎”,1997年,黎秀芳獲得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第36屆“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獎”,成為中國軍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醫護人員。
雖然,她結束了黨旗下芬芳的人生,但她和張開秀一同立下的一份遺囑還在延續著她的精神。兩位老人把一生的積蓄,更是她們畢生的心血捐贈給蘭州軍區以作護士班優秀畢業生和醫院優秀護士獎金之用,蘭州軍區正式將其命名為“雙秀基金”,每兩年評選獎勵一次優秀護士。
2、李劍英:十六秒生死抉擇
李劍英,男,43歲,漢族,中共黨員,原空軍駐甘某部飛行一大隊正團職飛行員。
頒獎詞:從“我撞鳥了,準備跳傘”到“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迫降”。短短的16秒,他完成了從軍人到英雄的飛躍。李劍英壯烈地走了,814戶村民平靜地生活著。在人民與自己生命的天平上,李劍英則再次醒示人們,關鍵時刻,應該如何做出選擇。
簡介:
一隻飛鳥撞上了一輛戰機,這是一個意外。
飛行員李劍英在戰機墜毀前16秒沒有選擇跳傘逃生,這卻是一個必然,因為他為了更多人的生命。
2006年11月14日,42歲的飛行員李劍英駕駛戰機返航時不幸遭遇鴿群撞機。在不到十秒的時間裡,他選擇把所有的不幸留給自己,放棄生的機會,換來了航線下方村莊和百姓的平安。
12時04分09秒,李劍英向塔台指揮員報告他撞鳥了,要跳傘。但6秒之後,他卻改變主意要求迫降,04分25秒,一聲爆炸震耳欲聾,一股濃煙從遠處升起,李劍英的戰機灰飛煙滅。
李劍英走了,丟下雙親、病妻和幼子。同時留下一個疑問:“他為什麼不跳傘?”疑問縈繞在人們腦海,揮之不去。
通過調查,事實漸漸浮出水面:這裡的村莊太密集了,從鴿群撞機點到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680米範圍內,共有814戶人家。載著大量易爆物品的飛機一旦失去控制掉入村莊,後果不堪構想。
白塔村村民、事件發生時正在地里勞動的趙根生說:“大伙兒都知道,這個飛行員是為了我們犧牲的。想起那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替他可惜,也覺得後怕,光我周圍就有20多個人呢……”
李劍英走後第7天。白塔村右營國小的校長帶著全校三四百個孩子,來到烈士犧牲點祭奠。

提名獎

1、馬曉東:與火博弈的英雄
馬曉東,男,36歲,漢族,中共黨員,白銀市公安消防支隊景泰大隊大隊長。
有時火是溫暖的,而有時卻是殘酷的。當火發怒時,還好有他們——消防民警。
馬曉東就是“他們”中普通的一員。在與火魔的一次次較量中,在與死神博弈的一次次拼爭中,他逐漸變得不再普通。
18年、800多次滅火和搶險、150多人靠著他的身體越過生死線、數千萬元在他的英勇戰鬥中被保住……
2002年4月4日,白銀平川裝飾陶瓷廠車間整體坍塌,16名工人被埋壓在廢墟中,命懸一線。馬曉東帶領消防官兵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個衝進廢墟搜尋被埋人員,他用雙手剝離那些堅硬的水泥塊,在長達14個小時的救援中,他的手指刨爛了,而他卻全然不知。最後他從廢墟中救出7名被困者。
他讓被救者熱淚盈眶,但他總是淡然一笑。他讓很多人看到了一個警察的堅強和勇敢,“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消防部隊先進個人”、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這些榮譽足以說明。但除了他,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永遠的遺憾,長久的愧疚,母親因病去世時,他正有任務在身;他匆匆趕到家,卻沒能趕上跟母親說最後一句話。
在危險面前,他根本不用選擇,在家人面前,他選擇了事業。
2、張永祥:一個人的講師團
張永祥,男,58歲,漢族,中共黨員,嘉峪關市委講師團團長。
張永祥名為講師團團長,其實他沒有一個“兵”,並且21年來都是如此。
時間長了,張永祥倒也習慣了“獨來獨往”。這個沒有兵的團長,心裡只記著一件事——宣講好黨的理論和政策,用自己的分析解開聽眾的心結。
張永祥說,理論是枯燥的,可要不枯燥地講給他人聽,讓別人愛聽,還要讓文化低的人感到通俗易懂,讓文化高的人感到不膚淺,當他聲情並茂、激情滿懷地講完一節課後,無論聽眾是農民、工人、還是幹部,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久久不斷。
張永祥把所有感情就放到了宣講上,他不知疲倦,一年講160多場,每場2個小時,按此推算,20多年,他一共講了6000多個小時,而且每次去講課,他只有一輛破舊的腳踏車,但他總是樂呵呵的,因為他把宣講看作是“一生最大的樂趣和幸福。”
幾十年一直忘我的工作,使年近60的張永祥重病纏身,2005年冬,張永祥咳嗽不止,一咳就出血,家裡毛巾、臉盆到處是星星點點的血跡,他被診斷為食道炎,住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他還念念不忘一個承諾——幾天后去某單位為幹部職工輔導“八榮八恥”。
一年後,他又被診斷為嚴重性白內障,面對病痛,張永祥倒顯得很樂觀,因為他有一個心愿:“希望身體能夠允許他圓滿地宣講好黨的十七大精神,為自己數十載宣講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3、張江海:人民身邊的衛士
張江海,男,35歲,漢族,中共黨員,武威市公安局涼州分局團委書記、防暴大隊大隊長。
“除暴安良”四個字從小就刻在了張江海的腦海里。從幻想成為倚劍走天下的俠客,到一名真正的人民警察,不變得還是那四個字。
在他的血管里流淌著的是正義,在他的眼中容不下一絲不公,張江海嫉惡如仇,他選擇當一名警察,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守護人民民眾的安全。
2002年,涼州區公安局成立了防暴大隊,張江海經過公開競選成為首任大隊長。上任後,他迅速向黑惡勢力展開打擊,2003年12月,他帶領大隊民警一舉打掉一個長期橫行清水鄉、欺壓白姓村霸惡勢力犯罪團伙,當張江海等人帶領罪犯離開村莊時,村民用只有過年過節才使用的鑼鼓和鞭炮為他們送行。清水鄉的17名老黨員聯名來信,說這件事辦得是大得民心、大快人心、大振警威。該案後來被譽為2003年涼州分局“打黑除惡”第一案。
犯罪分子在他的手下逃不掉、躲不過,同時他鐵面無私、為警清廉,買不動、難不到。一次,大隊在偵破一起刑事案件時,犯罪嫌疑人外逃,之後通過熟人給他送來兩萬元人民幣,為穩住他,張江海佯裝將錢收下,並要犯罪嫌疑人到大隊來辦理相關手續,當天,他就將錢上交組織。幾天后,當犯罪嫌疑人主動到大隊時,將其抓捕歸案。
從警12年來,張江海先後參與破獲重大案件970起,抓獲犯罪分子863名。2004年獲得“甘肅省首屆優秀青年衛士”。
因為有他和他的戰友,我們才能安心享受陽光的燦爛。
4、楊妙玲:“無毒社區”的女“總理”
楊妙玲,女,43歲,漢族,中共黨員,酒泉市肅州區同德巷社區黨總支書記。
一個吸毒者,當他想擺脫毒品的折磨時,卻發現周圍的人並不給他機會,冷漠的表情,歧視的目光,甚至帶些憎恨,他沒有了勇氣。
楊妙玲所做的就是給吸毒者一個機會,並為他們爭取機會,她不帶任何歧視,用“真情”和“愛心”感化他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女,當作兄弟姐妹,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溫暖。
十八年前,步入同德巷的第一天,楊妙玲就隱約發現社區里個別青年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她決定一探究竟。
結果,本來以為離她很遙遠的毒品,居然離她那樣之近。她沒等全國大規模禁毒工作開始,便毅然率先在社區內開展了拒毒、防毒的宣傳教育。
社區一名少年因好奇吸食了毒品,而不能自拔,其父母憤怒之下表示不要這個兒子了,楊妙玲得知後,一邊勸說這名少年去戒毒,一邊做其父母的工作,但其父母態度堅決,最後,楊妙玲自己帶著這名少年走進了戒毒所,在家長簽字一覽中,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她經常到吸毒者家中去開展幫教,幫他們解決了最低生活保障,推薦他們就業,介紹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用真情感召“浪子”回頭,已經有十多個吸毒人員戒毒並找到了工作。
自2000年以來,社區內再無新滋生吸毒人員,她也因為出色的工作,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十大民間禁毒人士”。
5、宋海:脫貧致富想到做到
宋海,男,54歲,漢族,中共黨員,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下營村黨支部書記。
到底什麼樣才算是新農村?在臨澤縣倪家營鄉下營村也許能找到答案:
筆直的道路、整齊的住宅、花團錦簇的小院;有線電視、程控電話、自來水、沼氣;每家都有一個書櫃、兩份報紙、30冊圖書、4幅畫、5盆花;還有農民臉上寫滿的笑容。
下營村的農民的確富了,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2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許多。如果真要把致富的功勞歸給誰,全村的農民都會說出同一個名字:“宋海”。
宋海在下營村已經幹了整整23年,自1990年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下營村農民的收入就“芝麻開花節節高”。宋海這個“領頭雁”把帶頭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凡事都第一個嘗試,比如:帶狀種植、玉米制種、建養殖暖棚、連片栽植紅棗樹,宋海通常都是在村民們搖擺不定的時候,自己先搞起試驗,作出一個“活”的樣板,村民們切切實實看到了增收的效果,才毫不猶豫地跟著宋海乾。
農民富裕了,有了一個基礎。宋海開始了他構想多年的農村規劃和文化建設,村民們紛紛回響,一個“和諧文明”的下營村逐漸成型,成了我省新農村示範點。
對於下營村來說,宋海結束了一段貧困的歷史,開創出一種嶄新的生活。而對於他和妻子來說,負擔反而加重了,家裡的農活他根本顧不上,只靠妻子一個人張羅,同樣的農活,他家每次都是全村最後一個幹完,於是,在很多時候,村民們就發現黑夜裡宋海一個人提著燈給地里澆水……
6、史錄俊:挑戰極地的甘肅人
史錄俊,男,40歲,漢族,中共黨員,定西市臨洮縣氣象局局長、中國第22次赴南極科考隊隊員。
有人說,天上最難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上最難的事,是叩問南極。
繼秦大河之後,史錄俊成為我省第二個踏上南極大陸的人。他和隊友在狂風、暴雨和極晝、極夜、零下40多度的嚴寒冰雪世界裡,肩負國家使命工作420天。
兩年前,史錄俊被確定為參加中國第22次赴南極科學考察團成員,並被認命為南極中山站副站長兼黨支部組織委員,承擔南極中山站大氣科學探測考察任務。他成為了全國入選的兩名氣象人員之一,更是我省氣象部門多年來唯一入選的科技人員。
“他勤奮刻苦,不怕艱險,有一種頑強的拼搏精神。”了解他的人這樣評價。
2005年12月23日,他到達了中山站,開始了連續54天白晝,連續58天黑夜的科考生活。在南極,最考驗人的卻不是暴風雪,而是生活的孤寂、枯燥、乏味、單調。作為中山站副站長的史錄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隊員戰勝困擾。
“我為自己所肩負的神聖使命感到驕傲和自豪。沒有辜負甘肅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圓滿完成了科學考察。”史錄俊這樣說。
7、雷菊芳:一個誠信企業的舵手
雷菊芳,女,54歲,漢族,中共黨員,奇正藏藥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說實話,以雷菊芳現有的財產,她夠不上資格入選任何富豪榜。因此很多人記住她並不是因為她的財富,而是她的善心和企業的誠信。
雷菊芳深受藏文化的影響,有一顆慈悲為懷、懸壺濟世的心腸。耳濡目染之下,雷菊芳也對自己的企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講究道德自律,善待別人。
“奇正”兩字取自古代學者孫子的話:“凡戰,以奇勝,以正合。奇正之術,不竭於江河。”這是雷菊芳最欣賞的一句話,在她看來,人要走正道,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幾年來,奇正藏藥鑄就了完整地誠信體系,在以利益為本的經濟叢林中,雷菊芳異常明確要成為什麼樣的社會公民,始終堅定地帶領企業追求“向善利他、正道正業”,因此在內地擁有了近2億人次的使用量。
雷菊芳在藏東建起工廠後,先後招收三批殘障職工,工資水平都高於當地國有企業,不僅殘疾職工衣食無憂,而且成為了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持,也擁有了生活的尊嚴和自信。
奇正先後捐資2500多萬用於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與扶貧事業,雷菊芳也因此獲得了“全國十大扶貧狀元”、首屆“全國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8、馬永祥:用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陽
馬永祥,男,43歲,漢族,中共黨員原甘南州臨潭縣教育局局長。
當他的生命畫滿一個句號的時候,我們知道了他的名字——馬永祥,一個一心只為教育的縣級教育局局長。
26年前,馬永祥第一次踏上講台,就立下了終身不悔的誓言,為了孩子們,他傾其所學、竭盡所能,每年,他的名字總是和“優秀”連在一起。
2001年,馬永祥把臨潭縣所有孩子的夢想扛在了肩上,成為了一個把辦公室搬到學校、農家、路上的教育局局長,從第一天上班,他就把實現“兩基”作為任期內的目標。
短短5年,一幢幢嶄新的鄉村教學樓拔地而起,一個個電化教育站室相繼建成,全縣教室危房率從40%下降到8%,“兩基”順利通過省州驗收。現在,臨潭人都說:“鄉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美的是校園”。
然而,馬永祥卻沒有看上幾眼,就因積勞成疾,患上不治之症,不幸於2006年2月離開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彌留之際,他叮囑教育局的同志:“一定要在開學前讓娃們搬進新教室……”他吩咐家人:“無論你們多困難,都要幫那10名輟學孩子完成學業……”
在整理馬永祥的遺物時,人們發現了一本工作筆記,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因貧困而輟學的兒童的名字,厚厚的黑色筆記本已經記了一大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