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財務危機

隱性財務危機

隱性財務危機是一個經濟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性財務危機 
  • 類型:經濟術語
界定,形成原因,

界定

顧客滿意為基礎的企業負債觀將負債區分為顯性負債隱性負債,與此對應,企業的財務危機可以區分為顯性財務危機與隱性財務危機。這種區分使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企業與顧客的長期交易關係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顯性財務危機是企業無法及時清償顯性契約條款所約定的債務情況下發生的財務困難,主要表現為企業外部融資成本上升。目前財務學關於財務危機的認識基本上局限於顯性財務危機。顯性財務危機只考慮股東債權人等物質資本利益相關者的要求權,認為隱性負債不會對財務狀況產生影響,企業只有在無法滿足股東債權人的利益要求權時才會陷入財務危機。但是,這種邏輯僅僅適用於隱性契約不存在的情況。對於存在隱性契約的企業而言,如果沒有及時支付隱性負債,雖然對企業不產生直接影響,但是這種違約行為使企業面臨隱性財務危機。
隱性財務危機是在企業不能及時滿足隱性契約所約定的顧客需求的情況下發生的財務困難,主要表現為企業出售含有隱性契約要求權的商品價格下降,企業與顧客的締約成本上升。
顯性財務危機與隱性財務危機的劃分使企業財務狀況變化對利益相關者產生影響的順序與程度進行重新排序。企業因財務危機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順序不是首先影響債權人,而可能首先影響顧客。因為,顧客與企業的隱性契約是顧客對企業的期望,並不具有明確的約束力,企業即便是在正常的經營條件下也可能不履行隱性契約。隱性財務危機的分析思路是在企業財務政策的分析框架中納入顧客這一約束條件。

形成原因

隱性財務危機產生的直接原因在於企業沒有及時支付隱性負債而導致顧客不滿意,從而產生與企業的不合作行為。隱性負債是企業實際履行的承諾與顧客期望之間的差距,如果差距存在,企業需要通過進一步履行承諾來消除差距,從而達到顧客滿意。企業承諾與顧客期望之間的差距由於各種原因可能無法消除。首先是企業承諾的履行已經超出了企業的實際履約能力,或者說顧客產生了對企業過高的期望。這種過高的期望一方面表現為企業為吸引顧客而傳遞了高出企業實際履約能力的不合理承諾的信息,並導致顧客的過高期望,從而使企業的實際履約能力無法達到企業的承諾水平,無法滿足顧客期望,顧客不滿意由此產生。另一方面原因在於企業承諾信息的傳遞被顧客誤解,儘管企業承諾是在企業能夠履行的範圍之內,但是由於信息傳遞扭曲,導致顧客產生了過高的期望。當企業承諾的實際履行與顧客期望之間的差距無法有效彌補的時候,就會導致顧客不滿意。
在顯性財務危機不存在的情況下,隱性財務危機可能發生。當顯性財務危機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隱性財務危機就必然會發生,主要原因在於顯性負債與隱性負債對企業的約束作用不同。顯性負債以顯性契約為基礎,對企業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這種強制性作用使顯性負債具有剛性,企業如果無力支付就可能破產清算。以隱性契約為基礎的隱性負債對企業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企業即使不履行隱性契約也不會破產清算”。因此,當顯性負債與隱性負債的支付存在矛盾的時候,由於顯性負債的剛性約束,企業往往可能通過推遲或取消支付隱性負債的方式來滿足暫時的顯性負債支付的要求,實質上是以犧牲顧客利益的方式滿足顯性負債的支付要求。這種方式雖然可能在短期內使企業擺脫顯性財務危機的局面,但由此造成的對顧客利益的損害卻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的隱性財務危機,並使企業所承擔的隱性財務危機成本上升。
儘管隱性財務危機不會導致企業立即破產清算,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降低企業價值,並增加顯性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隱性財務危機如果不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長期發展下去將對企業履行顯性契約的能力產生影響,從而使隱性財務危機逐步轉化為顯性財務危機。如果企業不能順利支付隱性負債,企業為傳遞隱性契約所進行的專用性投資可能無法收回,導致企業的現金淨流量現值為負。如果專用性投資所需要的資金以權益融資為主,則由於權益回報率較低而導致股價下降。如果所需要的資金以債務融資為主,則由於專用性投資資金的無法收回而導致債務資金的支付困難。因此,隱性財務危機雖然不會直接導致企業破產清算,但是會逐步使企業陷入顯性財務危機的境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