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陽關引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 文學體裁:詞牌
- 作者:宋寇準
詞牌概述,詞牌格律,典範之作,作品欣賞,
詞牌概述
此凋始於宋寇準之詞作,見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本槳括王維《陽關曲》而作。因寇詞中有“聽取《陽關》徹”句,故取作詞調名。此調為雙調,前、後片各八句,共七十八字。前片第一、二、五、七、八句和後片第二、五、七、八句押韻,均用仄聲韻。
詞牌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典範之作
宋·寇準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
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
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
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
更盡一杯酒,歌一闋。
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
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一洗前人兒女沾巾之態
提起“陽關”,人們很自然地容易想起唐代王維的著名詩篇《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 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譜成歌后,又名《渭城曲》,或名《陽關三疊》,以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須一唱再唱而三唱也。寇準(961--1023)這首詞中的許多詞句,即從王詩脫化而來。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前一句寫色,後一句寫聲。色授聲傳,意境壯闊。讀者試瞑目細想:在廣漠無垠的邊塞草原上,
白居易《對酒五首》(其四)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寇準此詞云:“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歌曲的最後一遍為“徹”。“聽取《陽關》徹”,也就是“聽唱《陽關》第四聲”之意。寇準把自居易的十四字精煉成十字。且不限“相逢”之後,使含意更廣了。這種以少總多的表述手法,也不失為一巧。
“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它雖然是從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兩句中脫出.但用作結尾,融情於景以寫情,其神韻自更為悠遠。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中秋》)即與此同轍。
這首詞通篇寫離情,卻不用悲切字眼。篇中雖黯然心動,篇末終寄意於明月。因此至今讀來,仍覺得它悲而壯,豪而婉。當宋初詞風沉潛於艷冶之際,此詞真堪稱為不同凡響。
作品欣賞
陽關引
夜來一場雪,夢裡銀世界。
東風簾卷,望大河,流更迫。
走十里長堤,覓得歌一闋。
陽氣動,少年更衣,換季節。
更盡一杯酒,血方熱。
迎春激動,朱頂紅,情最烈。
籬外楊柳枝,兒女輕攀折。
陽關引
無那楊花鬧,又聽鶯聲咽。
如簧細語,關情處,漫饒舌。
看蒼蒼煙外,早是徵車轍。
縱風流還似張緒,不堪折。
仗劍對尊酒,歌未闋。
嘆風塵起,新亭淚,中流楫。
把眼前飛絮,學作鵝池雪。
待四方勘定,直北迎歸節。
[作者小傳]
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高陽(今河北高陽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U4)進士,授編修,進中允、年輕時即關心國家邊防,曾往來於河北、山西之間,考察關河要塞,了解邊情。熹宗天啟二年(1622)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井以原官出鎮山海關,經略薊遼+抗全有功,進中極殿大學士,.天啟五年被排擠辭官回歸故里。明毅宗崇禎二年(1629),京城危急,再次起用他守通州,後移鎮山海關,收復永平、遷安、灤州、遵化等地。崇禎四年又被罷職。崇禎十年(1638),清(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大金為大清)兵攻高陽,他率家人拒戰,城破自殺。著有《高陽集》。
[注釋]
③如簧細語:像音樂一聲的輕聲細語。簧:樂器中的片狀發聲體。關情處:情思百結、心情不好的時候,處:時、際。漫:徒然,白白地。饒舌:多嘴多舌。這三句的意思是:縱然你(黃鶯)鼓動如簧之舌,輕聲細語,可是我正滿腹愁情,也要嫌你嘮叨了。
④蒼蒼:青翠的顏色;;煙:指柳,春天柳絲細密有如一團迷濛的煙霧。徵車:出征的戰乍。轍:車輪輾過的痕跡:
⑥樽:灑杯-闋(q的確):完結?歌未闋:一歌未完:指這首《陽關引》尚未寫完。
⑦風塵起:指邊地烽煙已起,可能當時義接到外敵人侵的緊急情報。新亭淚:用王甘在新事飲宴眾人對泣時說的:“當共戮力王室”的話、中流楫(扣集):用祖逖渡江北伐誓死收復失地的典故;這二句是說:邊情緊急,白當戮力E室,抗禦強敵,捍衛圍土。“新亭川”、“中流楫”典故詳見《附錄》
⑧飛絮:指第——句所說的揚花:鵝池雪:用唐代李恕雪夜下蔡州平定吳元濟叛亂故事,李惣+’;夜奔襲蔡州,以城池鵝鴨喧叫聲作掩護,乘其不備將淮西鎮叛賊吳元濟活捉,.這兩句是說,讓我們就把眼前的柳絮看成雪花,學習李想機智勇敢的精神,前去消火敵人:東晉女濤人謝道韞曾以“未若柳絮因風起”來形容紛飛的雪花,作者在這裡反過來,閃柳絮而想到雪花,古代揚花、柳絮往往混成一體-
⑨戡(札”刊)定:平定叛亂.直北:爪北,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詩中有“愁看直北是長安”,作扦借JH這句詩意,以“直北”代指京師-節:節符:迎歸節:即迎接你凱旋歸來;
[解說]
孫承宗是明朝末年的重要軍事官員?熹宗天啟二年(1622),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出鎮山海關並都督薊、遼、天津、登、萊渚處軍務,防範後金(即後來的清)的入侵。據《明史·孫承宗傳》記載,他“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人十五萬”。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但卻受到權閹魏忠賢的排擠而去職。毅宗崇禎二年(1629),後金皇太極避開明軍主力,取道蒙古,由喜峰口人關,一直攻到北京城下,明朝廷才又想起孫承宗,起用他守衛通州(今北京市通縣)。這時他已是67歲高齡,臨危受命,星夜馳驅,調兵遣將,終解京師之圍。崇禎四年底,再次受排擠告老歸里。崇禎十一年底,清軍(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金為清)大舉進攻,孫承宗在老家高陽縣(今河北保定市東南)率子弟守城,城破自殺。明朝末年,抗擊金(清)兵入侵出了三位很有能力的軍事人才: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可是由於皇帝昏庸,閹黨專權,他們不但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且都不得善終。熊、袁先後於天啟五年(1625)、崇禎三年(1630)被冤殺,朝廷一再自毀長城,以致邊患無窮。這首郇日關引》應是孫承宗在某次為友人出征的餞別會上寫的送行詞-外患十分嚴重,而朝廷卻昏黯如故,熊、袁血跡未乾,繼起者憂心自然更重。知道了這些歷史背景,對作者為什麼把“如簧細語”的“鶯聲”看成“饒舌”的梗塞之音,為什麼“風流還似張緒”的楊柳也“不堪折”,可以有比較深入的理解,這都是他內心深處極為憂愁苦惱,也就是所渭“關情”的真實反映。作者究竟不是獨善其身的人,在這種形勢下,他仍然鼓勵友人共同戮力王室,抗擊強敵,恢復失地,“把眼前飛絮,學作鵝池雪”?最後,他無權無錢,而仍自動組織鄉人守城,與城共存亡,充分表現了他忠貞愛國的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