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炎號驅逐艦(陽炎級驅逐艦一號艦)

陽炎號驅逐艦(陽炎級驅逐艦一號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陽炎號驅逐艦(外語:カゲロウ,Kagero)陽炎級驅逐艦一號艦,1939年(昭和14年)11月竣工,是日本帝國海軍繼1899年(明治32年)竣工的東雲級驅逐艦“陽炎”號之後,第二艘命名為”陽炎“的軍艦。

1943年(昭和18年)5月,陽炎在索羅門群島布萊克特海峽觸雷沉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炎號驅逐艦
  • 外文名:カゲロウ
    Kagero
  • 建造地:舞鶴海軍工廠
  • 艦種:驅逐艦
  • 艦級:陽炎級驅逐艦
  • 開工時間:1937年9月3日 
  • 下水時間:1938年9月27日 
  • 竣工時間:1939年11月6日 
  • 戰沉時間:1943年5月8日 
  • 除籍時間:1943年6月20日 
  • 所屬國家:日本
性能數據,艦艇履歷,歷代艦長,艤裝員長,艦長,

性能數據

陽炎號參數
標準排水量
2,033噸
全長
111.00米
全寬
10.80米
吃水深度
3.76米
輪機
艦本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2,3重油鍋爐,雙軸推進,2煙囪(和特型相反,後煙囪要細一些)
輸出功率
52000馬力
最大航速
35.5節
續航力
18節/5000海里
武備
50倍口徑3年式C型雙聯裝127毫米炮3座,射速11發/分(平射)或4發/分(高射),俯仰速度6度/秒,旋轉速度4度/秒,最大射程18400米,炮塔重31噸,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610毫米92式4聯裝發射管2座,備雷16枚,有快速再裝填設備;25毫米雙聯裝高射機關炮2座;最初有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和布雷軌道6條和掃雷具;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艉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944年25毫米機關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定員
根據1937年9月27日下達的內令827號和1944年改正令第51號,設中佐艦長1人,航海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槍炮官兼分隊長大尉1人,水雷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輪機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4人,士官72人,兵147人,總計228人

艦艇履歷

1934年(昭和9年)12月日本決定2年後廢除華盛頓海軍條約通告發出後,日本海軍開始整備構想在太平洋廣域活動的大型驅逐艦。1937年(昭和12年)開始的第三次軍備擴充計畫(マル3計畫)中,18艘新型驅逐艦的建造被承認(原計畫建造15艘)。陽炎號在同型艦中排名第三。1937年(昭和12年)9月3日在舞鶴海軍工廠開工,1938年(昭和13年)4月15日被命名,同日,艦艇類別等級表新設了陽炎級驅逐艦
9月27日下水。1939年(昭和16年)8月10日、艤裝員長山本岩多中佐正式成為初代驅逐艦長。11月6日在同型艦中最早竣工。雖然武器裝備與朝潮級驅逐艦差不多,但具備了18節續航距離5000海里的優秀遠征能力。
陽炎被編入當時由2艘朝潮級驅逐艦(霞、霰)組成的第18驅逐隊,11月15日該驅逐隊編入了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12月20日,2號艦不知火竣工,此後也被編入第18驅逐隊,第18驅逐隊成為四艘編制。1940年(昭和15年)10月11日,與第18驅逐隊的僚艦一起參加在橫濱港前舉行的紀元二千六百年特別觀艦式(紀元二千六百年特別観艦式)。第18驅逐隊被安排在第三列(金剛、榛名、熊野、鈴谷、最上、利根、築摩、陽炎、大潮、朝潮、荒潮、滿潮、霰、霞、不知火、黑潮、雪風、初風)。
太平洋戰爭開戰前的1941年(昭和16年),為準備空襲珍珠港,具備2艘續航距離較長的陽炎級的第18驅逐隊,脫離第二水雷戰隊的指揮編入第一航空艦隊的警戒隊(第一水雷戰隊司令官大森仙太郎少將)。另外,第一水雷戰隊旗艦輕巡阿武隈、第17驅逐隊(谷風、浦風、濱風、磯風)、驅逐艦秋雲(第五航空戰隊所屬)也加入了警戒隊。1941年(昭和16年)11月26日,作為機動部隊(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的護衛從單冠灣出發,參加了珍珠港空襲。空襲後,開戰時的艦長橫井稔中佐因腦溢血病倒、12月22日左右由有本輝美智中佐接替。
1942年(昭和17年)1月5日從吳出港,跟隨第一航空艦隊實行對拉包爾的攻擊。1月29日,和濱風一起護衛翔鶴前往橫須賀,2月3日到達。22月護衛第二航空戰隊(蒼龍、飛龍)攻擊達爾文港,還參加了爪哇南方機動作戰、4月的錫蘭海戰。4月23日,進入吳港進行入渠整備。
5月1日,第18驅逐隊回歸第二水雷戰隊的指揮。5月下旬,第二水雷戰隊為了參加攻占中途島的作戰而進軍塞班島,在6月的作為攻擊隊的護衛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此戰中由於失去了4艘航空母艦,日軍的登入作戰被迫中止,第18驅逐隊於6月8日,編入第7戰隊(栗田健男少將)(此時該隊的重巡三隈已被擊沉)的指揮。和同戰隊的重巡熊野,重巡鈴谷一起護衛大破的重巡最上停泊在特魯克泊地。6月23日,第18驅逐隊護衛熊野和鈴谷回到吳港。
第18驅逐隊編入負責北方海域的第五艦隊指揮下。日軍決定維持對阿茲島和基斯卡島的占領(這兩島是日軍作為中途島作戰的佯攻作戰而占領的),並在第18驅逐隊返回吳的6月23日編制了運輸部隊(水上飛機母艦千代田、あるぜんちな丸、鹿野丸、菊川丸、第18驅逐隊)。第18驅逐隊護衛千代田停泊在橫須賀,並與あるぜんちな丸會合。28日,第18驅逐隊除陽炎之外的3艘艦艇先行護衛著千代田、あるぜんちな丸從橫須賀出發。由於剩下的運輸船出發晚了,陽炎進行了反潛作戰,與其他部隊一起攻擊並損傷了美軍潛艇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F-9/SS-168)。
7月5日,到達基斯卡島的不知火、霞和霰遭到美軍潛艇黑鱸號(USS Growler, SS-215)的攻擊,霰沉沒、不知火和霞大破。因出港晚而幸免於難的陽炎9日作為運輸船菊川丸的護衛從橫須賀出發,19日到達基斯卡島。由於第18驅逐隊僅剩陽炎一艘艦完好而被變更了驅逐隊的編制,20日,陽炎編入了向南方展開的第二水雷戰隊第15驅逐隊(黑潮、親潮、早潮)。28日,在基斯卡島拋錨的陽炎、護衛著由驅逐艦雷拖航著的霞,離開了該島。8月3日,3艘船(陽炎、雷、霞)抵達幌筵島片岡灣。陽炎與霞分別前往橫須賀,8日到達。同日,陽炎又回到第二水雷戰隊的指揮之下。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日本稱:ガダルカナル島の戦い)
1942年(昭和17年)8月7日,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圖拉吉島登入,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開始。陽炎護衛著完成整備的第二水雷戰隊旗艦輕巡神通,於15日進入了特魯克泊地,16日編入了負責所羅門海方面的日海軍外南洋部隊(三川軍一八艦隊司令長官)的指揮下。18日夜,陽炎與其他5艘驅逐艦(嵐、萩風、谷風、浦風、濱風)一起將陸軍一木支隊送上瓜達爾卡納爾島。第17驅逐隊的浦風、谷風、濱風返回了拉包爾,19日白天在B-17的空襲中萩風大破,在嵐的護衛下逃到特魯克泊地,留在該島附近的驅逐艦就只剩下了一艘陽炎號。陽炎雖然受到了美軍飛機的空襲,但仍進行了對圖拉吉方面的偵察和對地炮擊。第二水雷戰隊派來接替的驅逐艦江風,陽炎於21日前往肖特蘭泊地。
8月22日,日軍外南洋部隊命令陽炎、夕凪、江風、睦月、望月等5艘驅逐艦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阻斷美軍補給和增援,驅逐艦卯月則前往日軍守備隊補給。陽炎以單艦出擊,在23日深夜炮擊瓜島和圖拉吉島,但沒有遇到敵艦。
24日下午10時,陽炎、睦月、彌生、江風、磯風等5艘驅逐艦對瓜達爾卡納爾島亨德森機場基地進行了10分鐘的炮擊,陽炎報告擊沉一艘潛艇。此後5艘驅逐艦北上,並於25日上午5時40分與運送陸軍一木支隊第二梯團的第二水雷戰隊(田中賴三少將)旗艦神通、海風、涼風、4艘巡邏艇、3艘運輸船(ぼすとん丸、大福丸、金龍丸)會合。之後,由於受到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B-17的空襲,睦月和金龍丸沉沒,神通大破。陽炎與涼風一起護衛神通脫離運輸船隊,之後田中少將以陽炎為旗艦再次返回船隊,神通被涼風護衛著躲進特魯克泊地。運輸作戰失敗後,26日傍晚,陽炎在燃料不足的海風護衛下,航向肖特蘭泊地。28日早晨,旗艦移至重巡衣笠。
同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以運送陸軍川口支隊登入的為目標4艘驅逐艦天霧、朝霧、夕霧、白雲遭到空襲,朝霧沉沒。陽炎出動救援,在29日白天與未受損傷的天霧、無法航行的白雲、小破的夕霧匯合。30日早晨,陽炎護衛三艘驅逐艦回到肖特蘭泊地。31日以後,加入了以第三水雷戰隊(橋本信太郎少將)為中心的增援部隊,從事運送陸軍的(盟軍稱”東京快車“,日軍稱”老鼠運輸“,指日軍用高速驅逐艦快速運送部隊的行動)作戰。
9月2日深夜,陽炎、驅逐艦夕暮、敷設艦津輕、巡邏艇1號、2號進行了運輸作戰,3艘驅逐艦(吹雪、白雪、天霧)進行了掩護和對機場的炮擊。5日,5艘驅逐艦(吹雪、白雪、天霧、陽炎、夕暮)實施了瓜島登入。8日,增援的美軍在瓜島登入,隨後接到了美軍在川口支隊背後登入的報告。第三水雷戰隊的旗艦輕巡川內和5艘驅逐艦(陽炎、吹雪、白雪、天霧、夕暮)在夜晚到達,但由於美軍登入船隊撤退,只擊沉了1艘掃雷艇。13日,為支援日本陸軍對亨德森機場的總攻擊而出擊,但因攻擊失敗而返回。
21日,在大江覽治大佐的指揮下,4艘驅逐艦(陽炎、浦波、白雪、濱風)出擊,在夜間成功實行對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登入,但在明亮的月光下遭到美軍飛機的夜間空襲。陽炎遭到機槍掃射,艦首的水線上破出一個洞並進水,使起錨機無法使用。在這次戰鬥中,日本避免了月光下的”老鼠運輸“。22日,受損的陽炎暫時從增援部隊中排除,25日到達特魯克泊地。由工作艦明石進行修理。
10月11日,陽炎重返前線。編入了在13日計畫大規模機場炮擊作戰的前進部隊,與驅逐艦電,磯波一起護衛第二航空戰隊的航空母艦隼鷹、飛鷹。10月26日,參加了南太平洋海戰,陽炎和驅逐艦卷波追擊美軍艦隊,並於27日俘虜了“企業”號航空母艦和“大黃蜂”號的乘員各1名。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日本稱:第三次ソロモン海戦)
11月3日,第二水雷戰隊(田中賴三少將)再次成為增援部隊的中心。6日,11艘驅逐艦(陽炎、親潮、早潮、海風、江風、涼風、卷波、高波、長波、夕雲、風雲)從肖特蘭泊地出發,向瓜達爾卡納爾島運輸,作戰成功。
11月,日軍再次實行了對亨德森機場的大規模的艦炮射擊和登入作戰計畫,第38師團(佐野忠義中將)搭乘運輸船11艘,在由第二水雷戰隊指揮的11艘驅逐艦(陽炎、早潮、親潮、海風、江風、涼風、高波、長波、卷波、天霧、望月)的護衛下,於11月12日從肖特蘭出擊。但由於13日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第一夜戰和白天的空襲中,失去了戰列艦比睿、重巡衣笠、驅逐艦曉和夕立,炮擊被迫中止,船隊暫時返回肖特蘭泊地。14日再次出擊,但由於遭到企業號艦載機和B-17重型轟炸機的攻擊,6艘運輸船沉沒,運輸船佐渡丸在天霧和望月的護衛下撤退。為了護衛剩下的4艘運輸船(廣川丸、山浦丸、鬼怒川丸、山東丸)登入,15日又遭遇了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第二夜戰。田中少將命令陽炎和親潮進行突擊,遭遇了正與戰列艦霧島交戰的美軍戰列艦華盛頓號。親潮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沒有命中(誤以為命中),而陽炎由於夜戰的混亂,未能進行敵我識別,導致其無法攻擊。運輸船於15日凌晨2時左右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座礁,企圖登入,但由於白天的空襲,整艘運輸船被完全燒毀,運輸作戰徹底失敗。
陽炎在15日的第二夜戰的混亂中給貌似金剛級戰列艦的艦影傳送了識別信號。與距離1000米的美軍戰列艦(被推測為南達科他號)相向遭遇並擦身而過,但未能發動攻擊。當時陽炎的水雷長高田俊夫回憶說:”即使不發射魚雷也可以用大炮或機槍射擊,但是日本海軍事先沒有進行這樣的訓練,所以沒有射擊的想法。”
盟軍16日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布納登入。17日夜,5艘驅逐艦(夕雲、風雲、捲雲、陽炎、親潮)成功向布納運送了1000名陸軍士兵。在另一次運輸作戰中,海風因空襲而無法航行,19日,親潮和陽炎從拉包爾出發前往救援。24日,第15驅逐隊的僚艦早潮在空襲中沉沒,此時該隊僅剩3艘(親潮、黑潮、陽炎)。日軍外南洋部隊被迫在紐幾內亞東部和瓜達爾卡納爾島進行正面作戰,第二水雷戰隊參加了向瓜島運送油桶(ドラム缶)的計畫。
11月29日夜,田中少將指揮的8艘第二水雷戰隊驅逐艦(長波、高波、親潮、黑潮、陽炎、卷波、江風、涼風)抵達瓜達爾卡納爾島隆加海域(ルンガ沖),進行第一次油桶輸送。察覺到日本的運輸作戰的卡爾頓·萊特少將率領的美軍艦隊以3艘重巡、1艘輕巡、6艘驅逐艦突襲,爆發了隆加角戰役(ルンガ沖夜戦,Battle of Tassafaronga)。當時,陽炎為了運輸任務,在16枚魚雷中卸下了8枚預備魚雷。陽炎接到攻擊命令後,中止了油桶的投下,準備發動魚雷戰。但由於在後續和卷波的行動中迷失了僚艦,所以向比其他艦更晚追擊美軍艦隊,並與卷波一起發射了魚雷。其中2枚命中重巡北安普頓號(USS Northampton, CA-26),後者不久後沉沒。日軍失去了高波,美軍重巡明尼阿波利斯(USS Minneapolis, CA-36)、重巡紐奧良(USS New Orleans, CL/CA-32)、重巡彭薩科拉(USS Pensacola, CL/CA-24)大破,日軍在海戰中取得了優勢,但是運輸行動失敗。
第二次運輸由嵐和野分加入的9艘驅逐艦實施,12月3-4日期間投下了1500個油桶,但陸軍回收的油桶只有310個。7-8日,由11艘驅逐艦(親潮、黑潮、陽炎、長波、江風、涼風、嵐、野分、浦風、谷風、有明)實施第三次運輸。由於空襲,野分無法航行,與長波、嵐、有明一起撤退。剩下的驅逐艦在瓜島附近受到魚雷艇的攻擊和夜間空襲,放棄了登入。11-12日的第四次運輸由照月接替野分執行,但由於在登岸途中遭到魚雷艇的襲擊,照月沉沒,投下的油桶1200箇中只有220個被回收。
16日至17日,6艘驅逐艦(長波、卷波、親潮、黑潮、陽炎、谷風)實施向新喬治亞島蒙達運輸的任務,在登入中遭到夜間空襲,陽炎艦上輕重傷6人。21日,又用4艘驅逐艦(浦風、谷風、卷波、陽炎)向蒙達運輸。1943年1月2日至3日,10艘驅逐艦(長波、江風、涼風、卷波、荒潮、親潮、黑潮、陽炎、磯波、電)向瓜島運輸成功。此時,第二水雷戰隊的各艦在激戰中出現了故障,於是進行了艦艇的輪換,陽炎、親潮、涼風和長波返回了特魯克泊地。
日軍決定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陽炎在2月上旬,參加了防備敵艦隊出現的本隊支援隊(編制參照ケ號作戰)。到2月8日撤退成功,停在特魯克泊地的主力艦艇決定暫時返回內地。陽炎和黑潮為了保護因惡劣天氣而未能及時收容航空隊的隼鷹,在主力艦艇停留一日後,於2月16日從特魯克駛向了內地。到達後,陽炎進行了入渠整備。
沉沒
3月22日,陽炎和驅逐艦涼月、初月、夕暮護衛隼鷹、飛鷹、重巡利根、築摩從本土出擊,28日抵達特魯克泊地。4月24日,在特魯克泊地匯合的第十五驅逐隊(親潮、黑潮、陽炎)編入外南洋部隊。4月26日到達拉包爾。此時,由於蒙達和科隆班加拉島的部隊因營養不良等原因戰鬥力下降,所以實施了部隊的補充換班,第15驅逐隊等被投入到該任務中。計畫從4月29日到5月8日進行6次科隆班加拉島運輸,第15驅逐隊(親潮、黑潮、陽炎)負責奇數次運輸。第一次(4月29日),第三次(5月3日)的運輸是成功的,由於每次都通過布萊克特海峽的同一航線,日軍補給部隊通過布萊克特海峽的事情被美軍發覺。美軍在5月6日派驅逐艦布利斯號(USS Breese, DD-122)、普雷布爾號(USS Preble, DD-345)、甘布爾號(USS Gamble, DD-123/DM-15)在布萊克特海峽布設了水雷。
5月7日17時(日本時間),親潮、黑潮、陽炎從布因開始第5次輸送行動。陽炎搭載了八連特的人員和軍需品等。5月8日1時許抵達科隆班加拉島維拉泊港,並於3時10分許完成交接人員的收容工作離港。日軍通過布萊克特水道,正要進入弗格森水道的時候,領頭的親潮觸雷,當時時間是3時50分。黑潮和陽炎判斷這是潛艇的雷擊造成的,並投射了深水炸彈。之後陽炎在親潮周圍試圖搜尋潛艇時,在費爾威島37度約2000米附近觸雷。當時時間為4時11分左右(或4時6分),僅在“親潮”觸雷的11分鐘後。陽炎第一罐室和第二罐室進水,無法航行。之後黑潮也因觸雷爆炸沉沒。
從沿岸監視員那裡得到日本驅逐艦無法航行而漂流的報告的馬克·米徹少將命令19架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3架TBF復仇者式轟炸機、32架F4U海盜式戰鬥機、8架P-40戰鷹戰鬥機去攻擊日艦。F4U和TBF因暴風雨返回,但其餘各機的攻擊中,一枚炸彈擊中了親潮。陽炎也因近失彈和機槍掃射而有人員傷亡,也發生了火災,但很快就被撲滅了。陽炎向西北方向漂去,由於不斷進水開始下沉,18時許艦長下達命令全體棄艦。18時17分,陽炎在費爾威島的0度1200米處沉沒。陽炎上人員傷亡情況是:死亡18人,重傷11人,輕傷25人。陽炎的倖存者登上了費爾威島,並於5月9日日落之後被發現獲救。
6月20日,陽炎從日本帝國海軍驅逐艦籍中除籍,第15驅逐隊也被解散。

歷代艦長

艤裝員長

山本岩多 中佐:1939年2月2日 - 1939年8月10日

艦長

  1. 山本岩多 中佐:1939年8月10日 - 1939年11月1日
  2. 天野重隆 中佐:1939年11月1日 - 1940年10月15日
  3. 橫井稔 中佐:1940年10月15日 - 1941年12月22日
  4. 有本輝美智 中佐:1941年12月22日 - 1943年6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